禾剪是田間勞作用的特制刀具,常用于割取禾穗。西南地區(qū)的習慣叫法有摘禾刀、摘刀、禾鏑、手剪、手鐮、剪禾器等,在東北和華北還有爪鐮、掐刀、捻刀、把寸、捏刀、鑷刀等稱謂,書面語稱铚。禾剪屬于凹刃、單刃,非剪刀,它是一種很古老的收獲工具,最早的原型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有孔石片刀、蚌刀、骨刀及陶刀,分布于從東北亞至東南亞的廣大地區(qū)。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其刀片的材質從蚌殼和石頭變?yōu)殂~,又從銅轉成鐵。禾剪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帶繩的,背板上鑿孔用以穿皮革繩或麻草繩;另一種是帶柄的,刀背深嵌在牛角柄或竹木柄中。
禾剪可收獲的作物有很多,包括稻、粟、鴨腳粟、紅稗、麥等糧食作物的谷穗,還可以收獲藍靛草、番薯藤、豬菜等草本植物的莖稈,但主要是用來收割糯稻穗,甚至是專用于收糯禾。需指出的是,西南民族地區(qū)收割糯稻或旱稻只用禾剪(不收稻葉稻稈),如種粘稻則改用禾鐮(近根處割全株)。禾剪跨越萬年,沒有被鐮刀等高效收割工具完全淘汰而保留至今,說明它具備某些難以替代的功能?,F(xiàn)以西南民族地區(qū)的糯稻田為例,一一列舉禾剪的用途。
其一,應對參差的成熟期。同一塊田地中往往雜播多個品種,即使播種同一稻種,因種子純度不高,稻株成熟期也不太一致,收獲期被拉長。為了從稻田中分離出熟穗,只好逐穗掐割。在采集時代,野生谷物成熟時間的分化很大,接下來的刀耕火種時代混播的作物種類又十分繁雜,這就是早期發(fā)明禾剪及掐穗收割方法的背景。
其二,應對難脫粒。傳統(tǒng)農(nóng)家糯稻品種的谷粒難以脫粒,收割后無法就地打谷脫粒。糯稻多種在深山老林中,稻田距離居住地較遠,加之翻山越嶺,道路難行,即使能在田間脫粒也存在笨重的打谷設備不便搬到田頭的問題。不能且不必將連稈的整棵稻株割倒運送回家,為“圖省搬運之勞”,因此只摘走稻穗。
其三,應對易脫粒。稻穗太易脫粒的情形也要用到禾剪。《民族學田野調(diào)查報告》表明,廣西環(huán)江毛南族使用禾剪是因為“不致脫粒”,武鳴壯族“使用這種工具收割,可以減少脫粒的損失”。顯然,割一穗比割全蔸更易操作,小心使用禾剪可以防止掉粒。
其四,應對高稈水稻。不同于矮化的雜交水稻,西南民族地區(qū)的農(nóng)家糯稻品種株高1.2~1.9米,稻稈高低不齊,且多屬于爛泥田中的深水稻,在田間彎腰用鐮貼地割蔸是不現(xiàn)實的,在操作空間這么局限的條件下,適宜用站立姿勢采摘位于稻株中上部的稻穗。收割在穩(wěn)定深水中生長的野生稻是幾乎無法在靠近根部進行的,以割取稻穗較為可行,且效率較高(從東南亞的情況來看,湖區(qū)的浮水稻也用禾剪采收)。
其五,應對小規(guī)模種植。生產(chǎn)規(guī)模不大,也是采用摘穗的原因之一。1935年,費孝通在廣西大瑤山做田野調(diào)查時就見到“瑤人的田太狹,收谷時不能像漢人一般在田里把谷子打下。他們是用特制的小刀把稻穗連谷稈一同割下來”。《王禎農(nóng)書》記載:“南方收粟用粟鋻摘穗,北方收粟用鐮并藁刈之。”同樣是收粟,所用工具卻不同,就是因為種植規(guī)模不一樣,少量種粟的南方適用禾剪。筆者認為,禾剪及其掐割方式產(chǎn)生自原始農(nóng)業(yè)誕生之前或水稻馴化早期,對野生或半野生稻穗的零星采收,只需取谷穗而舍其余,總收獲量并不大。
其六,應對選種的需要。選用禾剪也是選種的需要。即使在改種“打糯”(較易脫粒、能用打谷機脫粒的糯稻品種。西南山區(qū)糯稻品種大多數(shù)為適用禾剪收割的“摘糯”)的民族地區(qū),依然要在收獲前用禾剪選取優(yōu)良的稻穗留種。這種穗選法獲得的谷種因未受到機械損傷,往往能保證較高的出芽率。
其七,應對田間雜草。因田間管理粗放以致雜草叢生,與稻相混,無法一并收割?!百M力侈而功嗇。然卒不能易此(指使用禾剪)者,緣田穢多草,禾既黃碩,荑稗之稚者尚能驟生,與禾同熟,故不可刈為也?!?/p>
其八,應對肥田的需要。黎家“燃料及家畜無需乎此(稻稈)”,而“任其在田中朽腐,可作次期耕作之肥料也?!钡径挸朔缛胪?,還可燒灰還田。
其九,應對取稈的需要。有時為了方便利用特定部位的稻稈而使用禾剪,比如取稻稈用于編織等?!拔澍Q的壯族要用稻稈的一節(jié)來做草鞋或其他用,所以使用這種工具。”
其十,有利于增收。無論脫粒難易與否,禾剪細致的逐穗摘收極少有遺漏,能做到凡有盡收。這一點對于生產(chǎn)水平低下、糧食供應短缺的地區(qū)來說,尤為可貴。有人認為,禾剪比禾鐮低效得多,這是從收割速度上來評價的;其實從收獲的利用率來看,禾剪更高效。用鐮收普通水稻必須放水干田,而用禾剪收糯稻則在蓄水狀態(tài)下也能進行,不影響稻田養(yǎng)魚、養(yǎng)鴨等,因此可提高稻田的綜合產(chǎn)出。
以上十種情況都是技術層面的用處,另有幾種文化層面的需求。
其十一,驅虎心理的需要。侗族和毛南族聚居區(qū)過去常有虎患,群眾中流傳著老虎怕禾剪的故事,侗族由此產(chǎn)生了婦女外出要插木梳的習俗,因為木梳狀似禾剪;男子出門則要把禾剪系在刀簍外。毛南族婦女背娃遠行時也要在背帶上別上一把銀制禾剪和一根銀針。禾剪成了類似于符咒的“守護神”。還有第十二種可能,懷著稻谷有靈信仰的稻作民族認為,鐮刀較大的鋒刃暴露在外會嚇跑“谷魂”,導致稻田下造失收,而小巧的摘禾刀可以包藏在手掌窩里不易被“谷魂”發(fā)覺。
綜上可見,輕便的禾剪適合對小面積且強異質性的田塊進行精細管理,特別勝任逐穗分離和揀選,對農(nóng)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干擾較小。禾剪就像一面鏡子,能反映南方山地農(nóng)業(yè)的復雜情形,也能從中依稀看出遠古時期原始農(nóng)業(yè)的影子。铚割發(fā)明之前通用手捋。需采收的谷子變多了,手捋得疼了,就催生了禾剪,這標志著先民已形成對糧食作物的強烈依賴。禾剪是適應廣譜經(jīng)濟的有效工具,是農(nóng)人維持綜合農(nóng)業(yè)的合理策略,在今天的一些特殊情境下仍有不小的利用價值。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 王宇豐? 郵編:51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