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水源
一天,有位國學老師到某中學去開講座,有學生問:“老師,好人一定有好報嗎?”老師答:“不一定有。”學生又問:“既然不一定有好報,我們?yōu)槭裁催€要做好人呢?有人干干凈凈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可什么都沒得到,但有些人坑蒙拐騙、吃喝嫖賭,卻享盡榮華富貴。有人說,我們還不如干脆做個壞人瀟灑?!崩蠋熜α诵φf:“我給你們講個有趣的故事吧!”
《論語·衛(wèi)靈公》寫道:“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老師說,當年孔老夫子也遇到同樣的問題。根據《孔子家語》的記載,孔老夫子在周游列國的時候,楚昭王非常賞識他,想要重用他,孔子很高興前往。各國諸侯都知道孔子是位圣賢,楚國又是個大國,如果他在楚國被重用,對其他國家都是個威脅。于是,當孔子一行人到了陳國時,陳蔡兩國派兵將他們圍住,不予放行。結果,孔子一行人糧食吃完了,跟外界又中斷了聯系,絕糧七日,只能靠吃些草根、樹皮來充饑。直到后來楚國派兵營救,才解了圍。七天吃不上東西,隨行的很多人都餓病了。于是,子路很不高興地來見孔子,說道:“君子亦有窮乎?”意思是君子也有窮途末路的時候嗎?這讓孔子十分驚訝。
隨后,孔子陷入深思,君子也會走投無路嗎?當子路很生氣地質問老師時,他在思考一個什么樣的問題呢?子路在想:我們是講道德的人,我們是君子,君子怎么可以走投無路?子路對道德有一個很淳樸的信念,就是做好人一定有好報,可是我們做了好人,為什么沒好報?這里面還蘊含著一個更可怕的邏輯推論——既然沒好報,我們?yōu)槭裁催€要做好人呢?孔子還意識到,子路話里面提出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那就是道德的有效性。子路跟著孔子四十多年,他在孔子的心目中是最堅定的追隨者。想當年,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币馑际钦f,如果主張的確無法推行了,我想乘著木排漂流海外。但跟隨我的,恐怕只有子路吧?可是,現在子路卻突然冒出一句“君子亦有窮乎”,孔子非常失望,你一直跟著我,想做一個君子,做一個好人,原來只是為圖一個好報,做個好人為了一個好報,這就不叫信仰了,難道道德也會過期?
子路是一個急躁沖動的人,“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從此番言談中不難看出,當年孔子對子路的批評之嚴厲。孔子在批評子路“好勇”的時候,也是在提醒子路“好勇”不是不可以,但卻不能一時腦熱,逞匹夫之勇。真正值得提倡的“勇”不僅是有法可依,而且還應符合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于是,孔子這次給子路的回答是非常堅定的,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泵鞔_告訴子路,做好人本來就不一定有好報,但是即使沒有好報,你也必須做一個好人??鬃诱f,如果遭遇困境就不做君子,那么世界上就沒君子了,既然這個世界還有君子,那就說明君子不是沖著好報才去的,而是為了某一種信仰去的。別看小人在順境的時候,可能還能充一充體面,但一旦失勢處于困境之中,小人就守不住道德底線了,就像河水泛濫一樣沒了方向,所以“小人窮斯濫”。君子固然會遭遇困境,但是君子因為有信念,他就不會喪失節(jié)操,不會墮落。
同學們終于明白,好人有信念,雖然信念不一定能夠給你好報,但是信念會阻止你墮落,這不就是最大的好報嗎?信念可能不會讓你很快取得世俗的成功,但是它不會讓你在這個世界上落得身敗名裂,能阻止出現最糟糕的人生結局。所以,做好人不圖好報,只為堅持做一個有信念的好人,就是最大的好報。
(棠棣花摘自《春城晚報》2023年7月12日 圖/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