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疊變:理解近代中國的一個思路

2023-09-23 00:04:57京雨
領導文萃 2023年18期
關鍵詞:歷史

京雨

中國歷史以鴉片戰(zhàn)爭為標志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同時,也是一段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的探索史。說到近代歷史的探索,主要是指在中西文明沖突下中國對現代化之路的探索。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馬勇在豐富的史料基礎上對此做了進一步的研究,本刊記者為此采訪了他,請他回答了諸多問題,其中包括:中國近代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為什么說鴉片戰(zhàn)爭沒有從根本改變中國,讓中國錯失二十年機遇?如何看待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早期現代化運動的起點?這場現代化運動是怎樣一種情形,多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甲午中日戰(zhàn)爭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第一次挫折,這次挫折是否證明 “中體西用”的失???如何看待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辛丑條約》一系列慘痛屈辱事件之后中國發(fā)生的一系列變化?如何從總體上評價中國近代史上對現代化之路的探索?

《領導文萃》:我們知道,您在2022年出版了一本新書,叫《疊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有關中國近代史的著述已經很多,您的這本新書有哪些新的思考?這本書有一個副標題:鴉片、槍炮與文明進程中的中國。這樣一個副標題表達了哪些意思?

馬勇:的確,關于中國近代歷史的書,國內外各種文字的作品已經非常多了。說到中國近代史,就必然提到鴉片戰(zhàn)爭。它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這場戰(zhàn)爭重新打開中國大門,從那時起,中國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和世界接觸,至今一百八十多年了。再過十幾年,到2040年,就滿二百年了。兩百年來,特別是清帝國終結后的一百多年,近代中國早期歷史研究已有很大進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們可以說,早期近代中國資料基本上都開放了,特別是我們“新清史”工程,更是將1840年以來的檔案史料、報刊史料、民間史料,近乎竭澤而漁。大量資料集中出版,我們還沒有來得及消化。

關于近代中國的討論不僅要讓我們的讀者感到可信,而且應該讓與這個時代有關聯的各國學者相信,建立各國學者的普遍共識,畢竟近代中國的轉型并不只是中國內部因素作用的結果,它具有前所未有的世界性。這也是我多年來研究近代中國歷史的一個深切感受。

這段歷史現在還能引起討論,引起人們思考的一個最根本原因,是這段歷史并沒有結束。這段歷史還在延續(xù)過程中。我們今天講百年未有之變局,講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其實講的就是這段歷史,至少從中國主體部分來講,中國還處在一個變動狀態(tài),還沒有走完這段路。我們既沒有轉型為一個完全現代國家,也沒有停留在原來的傳統中國。

這段歷史現在還能引起討論,引起人們思考的一個最根本原因,是這段歷史并沒有結束。這段歷史還在延續(xù)過程中。我們今天講百年未有之變局,講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其實講的就是這段歷史,至少從中國主體部分來講,中國還處在一個變動狀態(tài),還沒有走完這段路。我們既沒有轉型為一個完全現代國家,也沒有停留在原來的傳統中國。

其實,我們回頭去看這一百多年來中國的政治變化,特別是早期政治變化,公平而言,變化還是很大的。1840年的中國,是典型的君主專制體制。之后,開始洋務新政。1895年開始維新,開始政治變革。1901年,政治變革加速,開始新政。1905年,政治改革再加速,預備立憲,進入憲政改革。1911年,憲政改革遇到困難,中國從君主立憲轉換為民主共和,創(chuàng)建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主權在民,不再延續(xù)帝制。

其實,中國的政治架構,在甲午戰(zhàn)爭之前就是家天下。這是中國政治的傳統,也是歷史事實。甲午戰(zhàn)爭一方面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恥辱,另一方面也讓中國人有了公天下的意識,這個意識的出現,也同樣表明近代中國急劇的變化,兩千年的傳統意識,說破就破了。

“疊變”是近代中國的突出特征,當十八世紀中國經濟鼎盛時,英國發(fā)生了工業(yè)革命,但是中國由于強盛,所以虛驕;由于虛驕,就不知道外部世界,甚至不知道徹底改變人類歷史的英國工業(yè)革命、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運動。這是十八世紀最重大的三件事情,其后果至今尚未完全消化。中國都因為自己的原因而錯過。所以,研究近代中國的問題就從這里展開。

十九世紀初,歐洲在法國大革命之后陷入持續(xù)性的混亂,全球實際上進入一個全新的重組過程。中國在法國大革命之后,更不愿與西方進行貿易之外的交往,中國躲過了大混亂,但也錯過了世界秩序變革的最佳時機,沒有與世界同步。直至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發(fā)生,世界新秩序建立。中國因貿易失衡,順差不再,經濟從輝煌跌入谷底,中國人無法照舊生活下去,終于爆發(fā)了太平天國起義。清帝國統治者至此恍然覺醒,開始調整,重建與世界的關系,開始了自己的工業(yè)革命。請注意,中國的工業(yè)革命與英國相比,整整晚了一百年。一百年,經歷了乾隆皇帝、嘉慶皇帝、道光皇帝、咸豐皇帝、同治皇帝,共五代人。后來中國的變革之所以困難重重,猶如懸崖獨步,一步三回首,步步驚心,其實都能從1860年之前的一百年中找到原因。“疊變”,就是本該的變化沒有順勢發(fā)生,人為扭曲、延遲,不斷疊壓,終致后來愈發(fā)失去坦然的節(jié)奏,衍生出我們看到的許多問題。

《領導文萃》:我們不妨稍微展開說一說,按照您對近代史的最新研究,我們今天如何看待鴉片戰(zhàn)爭,如何看待鴉片戰(zhàn)爭結局對中國的影響。您在書中認為鴉片戰(zhàn)爭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結果讓中國錯失二十年機遇。能否展開說一下這個問題?

馬勇: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把中國拖入了黑暗的深淵,但鴉片戰(zhàn)爭并沒有根本改變中國,主要是說中國的社會結構、社會生產方式都沒有經過這場戰(zhàn)爭的沖擊有所調整。讓我們今天倍感痛心的《南京條約》,其實在當時竟有人贊之為“萬年和約”,認為自乾隆年間開始的中英貿易失衡通過這個條約獲得了新的平衡,很快中國又從新的貿易架構中獲益。也竟然由于這種屈辱性的利益,讓清朝統治者并不覺得中國需要警醒,需要變革。大家讀林則徐的《四洲志》,以及魏源據此增補改寫的《海國圖志》,徐繼畬的《瀛寰志略》等,這些作者的變革意見并不代表當時朝廷主流看法,主流看法是危機已經過去,并沒有體制性損傷,一切均應該繼續(xù)。這是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至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間中國政壇和思想界的真實情形。

危機過去了,中國重回寧靜狀態(tài)。中國并沒有去變革,更沒有像日本后來那樣遇到美國黑船艦隊迅即妥協轉身向西,盡棄其學而學焉。假如不是后來又發(fā)生與英法之間的戰(zhàn)爭,假如咸豐皇帝不死,特別是假如沒有發(fā)生辛酉政變,一切都可能在舊有軌道上繼續(xù)。這是歷史的慣性,家天下要的就是一如既往。

蔣廷黻說中國錯失二十年機遇,其實也是從后來的結果看的,并不是當時人的想法。但是這二十年確實關鍵,這就是日本將中國的失敗轉化為自己的鏡子,不再像中國那樣與列強硬拼,然后失敗,然后妥協,然后形成持續(xù)的心理陰影。日本坦然接受美國的通商要求,坦然重建與世界的聯系。這當然有日本歷史上的原因,有文化原因,但這個結果帶給中國的就是錯失二十年,讓日本漸漸成為亞洲盟主,中國的地位發(fā)生了歷史性的不可逆改變。

《領導文萃》:二十年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戰(zhàn)后,國內外環(huán)境根本改變,自強運動發(fā)生。自強運動,又稱為中國早期現代化運動。對這段歷史您如何看?

馬勇:自強運動的發(fā)生有必然,更多的是偶然。最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政治的根本缺陷,人亡政息。假如咸豐皇帝不死,他不可能接受這么一個安排,因為咸豐皇帝與他六弟,即恭親王小六子,也即后來被稱為“鬼子六”的奕在世界觀上有重大差別。而且,恭親王奕之所以在咸豐去世后攜手兩宮太后發(fā)動政變,就是要從八大臣手里奪回權力,由他而不是咸豐安排的八大臣輔佐小皇帝。這當然是對咸豐刻意排除他的修正。與唐朝的玄武門兵變,五代時期的陳橋兵變的情形相似,抓捕八大臣的辛酉政變,都很難說是具有正當性。或許正因為沒有多少正當性,那么當他們成功之后,政策上必然要調整,要通過新政策獲取合法性。這是中國歷史進程中最詭異的東西,當然也不是刻意安排的必然結果。偶然,但是成功了。

當時,恭親王奕作為留守大臣,負責處理與英法聯軍,以及駐北京各國使臣的交涉。在交涉過程中,他看到了西方文明表現在器物上的先進性。在恭親王主導下,四大國公使常駐北京,清政府新設負責外部事務的總理各國衙門,長江以南繼續(xù)開放,長江以北也開放了天津、牛莊和登州。事實上,整個中國大致上都開始與外部世界來往。這對后來中國的變化至關重要。

沒有這個外部環(huán)境,就沒有中國早期工業(yè)化。此時的中國,最大的困擾,最大的心病,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國政權。而太平天國的發(fā)生,本質上是清朝統治階級殘酷壓迫的結果,但它同時也與當時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聯系密切相關?!赌暇l約》簽訂后,按照條約規(guī)定,外國人在五個通商口岸都可以進城居住、經商,從事各種事業(yè)。上海、廈門、福州、寧波四個新口岸都在這個條約基礎上迅速起步,特別是上海更是迅猛,不多久就成為南部中國的經濟中心。唯獨幾百年來一直享有獨家壟斷對外通商權的廣州堅決拒絕外國人入城。外國人在獲得了新四口通商權益后,本來就對廣州獨家壟斷時形成的官僚主義、亂收費、高收費極為不滿。據研究,廣州一口通商時期的進出口貿易,中外商人共同負擔的稅費竟然高達貿易成本的百分之四十幾?,F在有了新四口,許多中外商人就想離開廣州,轉投他口。廣州,進而廣東,進而兩廣,迅速衰落下去。原本依靠廣州口岸謀生的打工人迅速失去機會,迅速陷入貧困,迅速瀕臨死亡邊緣。于是,1851年,以兩廣地區(qū)手工業(yè)者為主體的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爆發(fā)。不幾年,北上武漢,順流而下,占據金陵,改名天京,以此為中心控制中國最富庶地區(qū),縱橫南部中國十幾年。

太平天國起義是中國內部事件,此乃清政府心腹之患。清政府用了那么大的力量,甚至允許漢人士大夫自己動手練兵鎮(zhèn)壓太平天國,然而十年了,并不見效。其原因,除清政府承平日久,政治腐敗,軍隊無能,一個更根本的因素是,武器不行,沒有水師,在鄱陽湖,在長江,在金陵周邊,清軍,甚至后來的湘軍、淮軍,都無法施展。訓練水師,獲得最好的槍炮,成為清政府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領導文萃》:您能不能進一步談談這場工業(yè)化、現代化運動的一些情形?

馬勇:由于這一特殊的現實背景,中國的工業(yè)化、現代化,就是從軍事工業(yè)、制造業(yè)開始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后來中國的重工業(yè)、制造業(yè)基礎,追溯起來,都能找到洋務新政的源頭。如至今依然在使用的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制造局,他們后來的名字盡管一改再改,但近代中國工業(yè)的源頭,就這幾個線索。

之前的中國是一個純粹的農業(yè)社會,即便有工業(yè),也只是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手工業(yè),機器制造業(yè)始終沒有發(fā)展起來,即便在資本主義萌芽時期也是如此?,F在開啟了工業(yè)化進程,突然要造輪船、造槍炮,融資就成了大問題。農業(yè)文明架構下從土地獲得稅收根本不足以支撐這些現代化的設施,于是政府能做的就是調動自己的一切資源,去創(chuàng)辦若干骨干企業(yè)。這是洋務運動后來被詬病的一個重要問題,即新興企業(yè)完全由朝廷創(chuàng)辦。

由于這一特殊的現實背景,中國的工業(yè)化、現代化,就是從軍事工業(yè)、制造業(yè)開始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后來中國的重工業(yè)、制造業(yè)基礎,追溯起來,都能找到洋務新政的源頭。如至今依然在使用的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制造局,他們后來的名字盡管一改再改,但近代中國工業(yè)的源頭,就這幾個線索。

其實,這是中國的傳統。因為家天下的特殊體制,士農工商四大階級,除了“吃皇糧”的部分士大夫,帝制中國絕大多數人都處于自發(fā)性謀生的經濟狀態(tài)。帝國的大型設施只能由朝廷承擔,其經費的籌措當然也只得靠朝廷對許多產業(yè)的壟斷。所謂重農抑商并不是不要商業(yè),而是不讓民間資本過多染指商業(yè),把許多最盈利的產業(yè)留給朝廷,朝廷用這些企業(yè)的盈利去從事一些公共事業(yè)。創(chuàng)辦江南制造局制造輪船、創(chuàng)辦金陵制造局制造槍炮、創(chuàng)辦福州船政局培養(yǎng)海員、海軍,這些都不是民間資本有能力去做的事情。像梁漱溟很早就指出的那樣,中國嫡長子繼承、諸子均分體制,讓中國一直無法形成強大的產業(yè)資本。民間力量根本不可能支撐這樣的新型事業(yè)。這是第一批中國洋務企業(yè)普遍國有化的唯一解釋。

中國第一次工業(yè)化運動從軍事重工業(yè)發(fā)生,不是走英國紡織業(yè)起步,而是從槍炮制造業(yè)、造船業(yè)、內河航運、沿海航運、電報、煤炭開采等方面起步。至于后來影響巨大的鐵路建設,很顯然由于融資能力、經營能力的欠缺,中國政府無力舉辦,所以就拖了下來。當然,那時的中國政府還不知道,更不愿意將這些事業(yè)交給外國資本、國際資本去開發(fā)經營。

況且,從國際資本主義發(fā)展視角看,此時的西方資本主義正忙于商品輸出,還沒有更多的能力輸出資本。所以中國的早期洋務事業(yè)的國際性、現代性、民間性,就明顯不足,國有資本獨大,大家都是為朝廷做事,并不是為自己的實際利益做事。朝廷一開始沒有允許其他資本進入,事實上,其他資本比如所謂晉商、徽商等,盡管規(guī)模不小,但能轉化為實業(yè)投資的未必多。清政府全部壟斷產業(yè)的投資與經營,一方面制約了洋務企業(yè)的擴容,另一方面形成龐大的國有資產,使這些企業(yè)逐漸官僚化、衙門化,自然導致效率低下,浪費嚴重,腐敗加劇,無法回饋社會,廣大百姓更是無法從這些新興企業(yè)中獲益,因而無法帶動整個中國社會向工業(yè)化、城市化轉型。

中國的工業(yè)革命與西方相較遲了整整一百年。一百年消磨了幾代人的時光,直至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從這個背景回首,能指望清政府的同治朝好好總結一百年的經驗教訓嗎?帝制時代一家一姓之王朝,即便總結了,能批判前朝幾個老皇帝嗎?鑒于歷史與現實的教訓,第一次現代化運動的主導者清楚應該先從最需要的事情上入手。當時最需要的就是堅船利炮、聲光電化,其他的即使需要也屬于不急之務。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洋務運動才能突飛猛進,取得令人驕傲的成就,三十余年,經濟總量重回世界第二。

不過,這里又衍生出另外一個問題,這個時候中國有沒有必要借鑒日本那樣整體性變革?值不值得學習并接受西方價值理念?其實如果從大歷史觀,即從資本主義發(fā)展史角度看,資本主義政治架構、社會治理、人民權利、社會福利,確實不是人類社會的楷模。西方的示范仍然不足以讓中國統治者信服,發(fā)展到這個時候的資本主義,仍然還不是全球模范生。這個時候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狀況,實際上就是馬克思和列寧所批判的腐朽、沒落,少數人占有財富,多數人相對或是絕對貧困。而中國的統治,向來強調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指責洋務新政不學西方進行政治架構改革,似乎并不準確。

當然,中國也不是一點都不學西方的制度架構。西方的法律制度,比如《萬國公法》其實在洋務新政剛起步之時,就由丁韙良翻譯成中文,并在稍后的外交實踐中發(fā)揮了作用。至于中國原有知識體系中所沒有,清政府也沒有刻意遏制不讓學的,包括清政府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創(chuàng)辦同文館、派遣幼童出洋留學、派遣福州船政局學生出洋學海軍,表現出中國自古以來儒者以一事不知以為恥的學習態(tài)度。至于價值觀方面,此時的西方還處于資本主義早期發(fā)展階段,主導一切經濟活動的是赤裸裸的叢林法則,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這在傳統中國價值觀中就是不太被推崇的霸道行徑。當然,對洋務新政的這些批評還有進一步討論的空間。

《領導文萃》:中日甲午戰(zhàn)爭是近代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第一次挫折。以往的研究都認為,這個挫折證明了洋務新政奉行的“中體西用”國策的失敗。對此,您怎么看?

馬勇:我在很多年前寫文章討論過這個問題。我認為洋務運動不能說是完全失敗,它的那些基礎建設都在,對工業(yè)化有很大推動,奠定了中國近代工業(yè)的大致格局,以重工業(yè)、制造業(yè)、航運業(yè)、采煤、煉鋼、軍火制造為主導,這些應該說都沒有錯。

至于錯在哪兒,我認為就是虛驕。三十年經濟增長確實值得自豪,但是基礎太不牢靠了,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但被壓抑已久的虛驕情緒深刻影響了中國人,影響了決策。假如那時繼續(xù)埋頭苦干,遇到問題就及時解決問題,相信隨著經濟的增長,許多新的事業(yè)比如教育也一定會跟上。事實上,洋務開始十年后中國知識分子就開始著書立說,他們中的許多人看到了這個增長中的問題,建議朝廷應該如何做,涉及諸多領域,比如教育、商務、農業(yè)、科技、外交,這些人中王韜、馬建忠、鄭觀應是典型的代表。清政府對于這些建言也不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那時中國還是“四民社會”,傳統的社會架構并未被解體,精英之間跨界溝通遠優(yōu)于后世。關鍵是要給予一定的時間,沒有足夠時間的積累,中國的變革就不可能有增量。

所以我們要肯定幾十年洋務運動帶給了中國社會的進步,成績還是巨大的。后來由于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導致了對洋務運動的全面否定。雖然甲午戰(zhàn)爭的細節(jié)還值得研究,但無論如何這場戰(zhàn)爭確實中斷了中國第一次現代化進程。這是非常惋惜的。這場戰(zhàn)爭讓原本漸進的,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主導的變革路徑改轍,激進主義突變,甚至革命、顛覆朝廷,都成為一個個可能的選項。

誠然,中國的變革應當如嚴復所講的那樣,必須是整體性的,而不能把它分解成某些方面要變,某些方面不變。嚴復說牛有牛之“體”牛之“用”,馬有馬之“體”馬之“用”,不可能有所謂的強強聯合,將馬之“用”與牛之“體”合二為一,既能負重又有速度。

其實,嚴復的批評是對的。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確實開始覺醒,開始意識到這場東西方的碰撞,本質上并不是簡單的東方的中國與西方的列強之間的利益沖突,而是人類歷史上“三千年未有之巨變”,是中國面臨著能否從農業(yè)文明向工業(yè)文明轉型的問題。中國如果不能從農業(yè)文明走出,不能建構自己的工業(yè)社會和工業(yè)文明,中國就沒有出路。

其實,嚴復的批評是對的。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確實開始覺醒,開始意識到這場東西方的碰撞,本質上并不是簡單的東方的中國與西方的列強之間的利益沖突,而是人類歷史上“三千年未有之巨變”,是中國面臨著能否從農業(yè)文明向工業(yè)文明轉型的問題。中國如果不能從農業(yè)文明走出,不能建構自己的工業(yè)社會和工業(yè)文明,中國就沒有出路。

換言之,漸進的洋務新政被甲午戰(zhàn)爭打斷了。如果不是遭遇這樣的挫折,留有足夠的時間,執(zhí)政者可能會有深化變革的決心和行動,社會各界人士,至少如鄭觀應那些人的認識會逐漸成為國人共識。然而,甲午戰(zhàn)爭打斷了這個漸進的歷史過程,讓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重要的國家主權,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但它也帶來一個“副產品”,即隨著列強強制打開了中國的市場,允許外國人在通商口岸自由辦廠,同時也為中國的民族資本換來了合法存在的權利:既然允許外國人可以自由辦廠,那么中國人當然也可以。于是第一代中國資本家階級迅即產生,張謇、陸潤庠等一大批知識新貴不再循著原來的道路進入官場,而是投身實業(yè),走上實業(yè)救國的道路。這其實就是資本主義發(fā)展中最正常不過的路徑。一個社會,最優(yōu)秀的人才一定是在實業(yè)界,而非官場。這是中國社會的一大進步,也是三千年未有之巨變的正式出場。鄉(xiāng)土中國、農業(yè)文明將成為往事,一個全新的工商業(yè)社會已經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扎根發(fā)芽。短短幾年之后,中國的新興資本家階級在經濟成長的基礎上,開始要求分享政治權力,要求履行并獲得納稅人的責任和權利。

《領導文萃》: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辛丑條約》構成了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中國最慘痛歷史場景。之后一系列變化更是在中國前所未有,對中國文明進程影響更加深刻。您可否簡要地歸納梳理其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內在關系?

馬勇:甲午戰(zhàn)爭帶給中國的變化是根本性的。其中的關鍵,就是導致了傳統中國社會的重組。原先的價值體系、人際關系、社會組織方式都是基于血緣地緣的熟人社會,而甲午之后形成的工商業(yè)社會,就其本質而言是一個陌生人社會。熟人社會和陌生人社會調理人際關系方式的根本區(qū)別,就是非契約制度與契約制度。

從此之后,中國應該說開啟了對外關系的閘門。1898年“維新變法”政治改革的方向具有一定合理性,如果改革能夠假以時日,中國必將發(fā)生根本性變化。無奈,當時的年輕一代,不論政治家,還是知識人,都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亡國感,于是策動極端事件,包圍圓明園,捉拿慈禧太后,迫使太后讓權。欲速則不達,這場政治變革僅僅一百天便戛然而止。此后,中國進入“后改革時代”,政治變革止步不前,民族主義強勢崛起,進而引發(fā)中外沖突,爆發(fā)所謂“庚子國變”。

庚子國變當然顯示著近代中國歷史命運衰落的趨勢,但《辛丑條約》之后這種趨勢就被各種力量強力扼止。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其實有其內在邏輯。老態(tài)龍鐘的中國不能再耽擱下去了,中國必須進行政治改革,必須建立起現代的制度架構、價值體系。所以,1901年開啟了新政。由新政→憲政→共和,大清帝國最后十年就沿著這條道路前進。這個改革取向是幾十年前中國人不可想象的。畢竟我們的先輩沒有完全錯過那個時代,他們嘗試過憲政,他們構建過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盡管后來都失敗了。

《領導文萃》:槍炮下的文明進程是復雜的,槍聲炮火無疑令人感到悲慘悲情乃至悲屈。中國近代史正如您在《疊變》一書中所概括“懸崖上走路,一步三回頭,步步驚心”。通過您的介紹可以了解到,中國近代史充滿著中西文明沖撞,面對西方文明,有有識之士的憂患警示,也有各階層存在的麻木,有統治階層不情愿的被動應對,也有能臣干將的積極推動,到最后演變成保守與改良、改革與革命交替的歷史面相。對于這段歷史,我們究竟如何評價?

馬勇:清帝國最后十年體制改革的力度還是相當大的,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后來的趕超意識,彎道超車的設想,都與耽擱一百年造成的失序有因果關聯。越往后越著急,越著急越出錯。所以我在書中說近代中國就像在懸崖上走路,一步三回頭,步步驚心。步步驚心就是你走快了,后邊跟不上;你走慢了,后邊又被你給擋住了。因此這個時候前面一百年的耽擱讓后邊的問題變得很復雜。

走向改革之路的清帝國為什么最后還是終結了?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也很簡單。清帝國最后十年被迫認同政治變革,重構文明,這時候的清帝國已經不再是入主中原時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時的野蠻、殘忍,而知道什么應該堅守,什么可以放棄。十多年前我在研究清末民初清帝退位問題時,我就強調清帝退位固然有不得已的因素,但朝廷沒有破罐子破摔,很大因素就是經過近代文明的淘洗,知道趨勢,知道妥協,是清帝國最后十年政治變革、思想變革的結果。

當然,歷史有其自身的邏輯。1912年,清帝退位,中華民國建立。新建立的中華民國接續(xù)清帝國法統,繼承清帝國版圖、主權、外交。清帝國就是中華民國的前朝、“前清”,中華民國大大小小的官僚,基本上都是清帝國的臣民,他們獲得了新生,并沒有完全忘記舊主。如果大家熟悉民國二年隆裕太后的喪禮,知道大總統袁世凱下令全國為隆裕太后哀悼三天;副總統黎元洪題寫“德至功高,女中堯舜”的挽聯,就知道這段可能在后來被嚴重改寫的歷史。

逝者已去,來日方長。歷史是一個又一個時間段的接續(xù)。正確認識歷史,才能正確面對未來。我們現在重敘近代中國的歷史,一定不能繼續(xù)存有驅逐韃虜的念想。滿洲人統治中國三百年,開疆拓土,又面臨中國歷史上從來未有的大巨變,現代工業(y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城市化從零起步,從小到大,至清帝退位,中國的城市化率不弱于世界上許多國家;即便是政治架構,滿洲人入主中原確立全國統治地位時,英國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然而中國實行的依然是君主專制體制,而且愈演愈烈,越來越極端。但是我們回望晚清,畢竟已經出現由君主專制而新政,而憲政,再共和的新景象。如果我們還是繼續(xù)認為清帝國完全無視世界趨勢、逆反世界潮流,似乎也說不通。

重敘真實的歷史,就是重建國家自信,相信中國并不是一直落后于世界,也不是顢頇無知,始終與世界潮流反著來。中國不僅有輝煌的古代,進入近代盡管挫折連連,但中國幾代人緊趕慢趕,還是不斷縮小與世界的差距。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國重回世界舞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國成為重建世界秩序最重要的擔當者之一;新中國的建立,開始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并且走上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發(fā)展道路。凡此,都值得我們?yōu)橹湴痢?/p>

近代中國確實充滿挫折,并演化成歷時甚久的激進與保守之間的沖突,形成了難以克服的二元思維模式,不進則退,不退則進;不革命,就是反革命;不激進就是保守,不保守就是激進。其實這種思維模式并不是中國傳統的東西。中國的傳統還是孔子所揭示的,“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遂百世可知也。”歷史是一個時代又一個時代的連續(xù),是損益相間,進退相隨?!爸茈m舊邦,其命維新。”維新、漸變,是人類歷史,尤其是中國歷史的主流。

猜你喜歡
歷史
元旦的歷史演變
歷史重現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篡改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7月
歷史上的5月
育儿| 石楼县| 台江县| 巨鹿县| 乃东县| 虎林市| 改则县| 屯留县| 普宁市| 萝北县| 东阿县| 黄骅市| 十堰市| 陇南市| 开鲁县| 余姚市| 沅江市| 余庆县| 特克斯县| 海宁市| 固镇县| 萝北县| 庄浪县| 合阳县| 巫溪县| 万州区| 八宿县| 利津县| 维西| 桂东县| 满城县| 济南市| 静海县| 沾化县| 永靖县| 宁夏| 门头沟区| 黔西县| 双流县| 通海县| 绥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