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友 田 張 澤
提 要:智能傳播作為一種新興媒介傳播技術,使網絡信息傳播呈現自由化與全球化、公開化與迅速化、碎片化與隔絕化、透明化與泛娛樂化等特點,為網絡空間提供了新的發(fā)展機遇,但也為其帶來一系列風險挑戰(zhàn),對網絡疆域主權安全、政府公信力、社會信任度、網絡主流意識形態(tài)以及網絡倫理生態(tài)等方面造成一定沖擊。在智能傳播時代,可通過共建網絡平臺、樹立網絡權威、加強網絡引導、整治網絡倫理等路徑,助力網絡空間安全治理。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tài)”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4 頁。。今天,智能傳播這一新興技術,實現了對傳統(tǒng)信息傳播模式的革新,網絡打破了空間距離的限制,成為各國交流溝通的新平臺,同時網絡安全與網絡治理也成為全球性難題,任何國家都不能置身事外,如何正確理解其價值、適應該變化和有效應對其帶來的挑戰(zhàn)已成為當今網絡空間安全治理的突出問題。
智能傳播以大數據為依托,將機器算法、數據挖掘、傳感器等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信息的生產與傳播,實現新聞生產的智能化與用戶體驗的個性化。①參見郭小平、秦藝軒:《解構智能傳播的數據神話:算法偏見的成因與風險治理路徑》,《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年第9 期。相比于傳統(tǒng)傳播模式,智能傳播有其明顯的優(yōu)勢,精準傳播模式極大提高了信息的傳播效率,并最大程度地實現了信息傳播的交互性與及時性。但隨著信息技術不斷升級,國家所面臨的網絡安全風險也在不斷提高,部分西方國家運用新興智能傳媒技術,試圖對我國思想文化加以滲透,利用其國際話語權霸權優(yōu)勢,對我國進行抹黑并施加輿論壓力,加之網絡空間已經逐漸拓展至能源、交通、金融、教育等各個領域,網絡竊密與網絡詐騙等網絡安全問題也對我國社會穩(wěn)定造成一定影響。基于此,網絡空間安全治理是智能傳播時代防范和打擊各種違法犯罪,尤其是抵御國內外敵對勢力滲透,維護國家安全的必然選擇。此外,網絡空間安全治理也有助于推進我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目前,我國“互聯網上網人數達十億三千萬人”②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1 頁。。截至2022年6月,互聯網普及率達74.4%,人均每周上網時長29.5 個小時。③參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第50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國家圖書館學刊》,2022年第5 期。數據表明,網絡空間已經成為我國人民進行溝通交流的主要場域,也是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陣地。
首先,網絡空間安全治理已經成為我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要掌握先進的治理理念、動員多元的治理主體、建設良好的治理制度與運用有效的治理手段。④參見熊光清、蔡正道:《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涵及目的——從現代化進程角度的考察》,《學習與探索》,2022年第8 期。在智能傳播時代,人民群眾在網絡空間中發(fā)布與傳播言論的方式與渠道不斷拓展,新媒體在網民發(fā)表意見、表達民意中的作用加快凸顯,網絡擴大政治參與成為國家治理過程中不可阻擋的潮流。這就為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更加多元的社會參與治理主體,多樣化的民眾聲音為治理理念調整與更新提供了豐富且真實的來源參考。網絡大數據技術優(yōu)勢可以向國家治理提供更為全面精準的社會發(fā)展實時數據資料,可以為治理制度與治理手段的制定與實施進行效度跟蹤,及時分析數據并對其作出相應調整,從而有效提高治理效能,有效推動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但網絡安全與網絡治理是網絡技術應用與人民合理有序政治參與的前提條件和有力保障,提升網絡治理能力與治理水平,以網絡空間安全促進社會發(fā)展,對于推進我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其次,加強網絡空間安全與網絡空間治理,優(yōu)化豐富網絡內容供給,創(chuàng)新網絡信息載體形式,還是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項重要舉措。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對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廣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⑤參見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 頁。從古至今,美好生活一直是人民群眾的無限憧憬,當前網絡空間問題較為突出,特別是網絡安全需求與網絡精神生活需求凸顯,成為影響人民對于美好網絡生活向往的重要因素。安全感是衡量美好網絡生活的核心要素,目前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獲取信息與溝通交際的主要渠道,開展網絡空間安全治理,為人民群眾提供一個安全放心的網絡環(huán)境,是人民群眾盡享美好網絡生活、充分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潛能的必要前提,是不斷增強其獲得感與幸福感的基礎條件。
最后,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需求集中體現在對文化的需求方面。①參見王淑榮、楊金鐸:《滿足人民文化需求與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tǒng)一》,《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12 期。網絡空間安全治理具有滿足網民文化需求與引領網絡價值觀念的雙重作用。開展網絡空間安全治理,通過把握網絡文化發(fā)展需要與網民文化需求趨向,平衡網絡文化發(fā)展狀況,制定合理科學的網絡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既可調整與豐富網絡文化供給內容與形式,為人民群眾提供優(yōu)質的網絡文化產品,又可強化網絡空間主流文化,加強網絡主流價值引領,為人民群眾塑造一個清朗的網絡空間,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網絡生活的向往。
智能傳播技術對網絡信息傳播模式的轉變,為網絡空間安全與網絡空間治理帶來新的發(fā)展機遇,但與此同時也為國家、社會及個人帶來不同程度的風險挑戰(zhàn)。發(fā)現現有網絡安全問題并深入探究分析其產生的原因,是尋求應對措施的必由之路,根據已有問題預測未來可能會產生的新問題并提前加以調整、防治,能夠有力促進網絡空間長期、健康、協調發(fā)展。
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②參見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52 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絡已是當前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最前沿?!雹蹍⒁姟读暯疥P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54、97 頁。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④參見《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54、97 頁。智能傳播背景下,網絡信息傳播打破了傳統(tǒng)意義上時空方面的限制,使得人類交流溝通更為快速、便捷,但同時網絡空間也成為各國爭奪話語權的新型領域。
信息傳播自由化全球化為各個國家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疆域,這就為維護我國網絡疆域主權、安全及發(fā)展利益帶來新的挑戰(zhàn)。雖然網絡具有虛擬性,但虛擬網絡依然是現實社會的反映。網絡意識形態(tài)就是社會意識在網絡空間的體現。我國早在2010年6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布的《中國互聯網狀況》中提出“互聯網主權”,由此成為網絡空間主權的主要倡導者。⑤參見陳星:《論網絡空間主權的理論基礎與中國方案》,《甘肅社會科學》,2022年第3 期。維護網絡疆域主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維護網絡主流意識形態(tài)安全。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西方國家在信息技術方面占有較大優(yōu)勢,并且網絡空間多以英語為主,致使其不斷通過網絡意識形態(tài)滲透的手段,對我國輸入“普世價值”“新自由主義”等錯誤思潮,意圖對我國達到“西化”“分化”的目的。加之其借助網絡空間虛擬、隱蔽、開放等特點,將自身內容與中國元素相結合,根據中國實際披上虛假的外衣,對我國進行“溫水煮青蛙”式的思想滲透,致使普通民眾對此較難察覺,不知不覺中受其影響而導致思維判斷能力逐漸減弱,嚴重威脅我國網絡空間意識形態(tài)安全。西方意識形態(tài)輸入,其目的在于借助網絡滲透手段以逐漸削弱廣大人民群眾對黨和國家的信任與支持。然而,當前我國網絡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內容觀念較為陳舊、形式較為單一枯燥、技術手段較為落后等問題,抵御網絡疆域侵蝕能力仍需提高,這就更加凸顯了我國網絡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緊迫性與嚴峻性。雖然網絡空間具有虛擬性,但其主體依然是現實社會中的人。網絡空間的意識形態(tài)安全問題,必然會影響現實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也會對現實社會的國家主權安全造成一定威脅。
我國發(fā)展進入戰(zhàn)略機遇和風險挑戰(zhàn)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fā)生。①參見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6、43 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政權的瓦解往往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政治動蕩、政權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間發(fā)生,但思想演化是個長期過程,思想防線被攻破了其他防線就很難守住”②《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465 頁。。在智能傳播時代,信息成為政府進行社會治理的基礎條件。雖然網絡信息為其社會治理帶來諸多便利,但是若運用不當則易產生反面效果,在社會治理方面是一把“雙刃劍”。
其一,信息傳播公開化會對政府公信力造成一定沖擊。在傳統(tǒng)社會中,由于時間、空間等因素影響,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廣度與深度受限。然而,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打破了傳統(tǒng)的信息傳播模式,民眾不再是單向的信息接收者。近年來,我國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輿論監(jiān)督網站,公開政府工作人員行為以接受民眾監(jiān)督。網絡監(jiān)督本意是為監(jiān)督政府工作人員行為以達到優(yōu)化政府工作效果的目的,但有少數官員將其視為工作負擔,對民眾網絡建議視而不見,甚至篩選刪除網帖,將網絡監(jiān)督“拒之門外”。針對該問題,雖然網絡為民眾提供了監(jiān)督途徑,但其效果反而愈益惡化,加之網絡曝光雖有利于約束官員言行,但在某些煽動言論的影響下,官員的貪污腐敗現象容易導致民眾的仇官與仇富心理,進而對政府公信力造成一定沖擊。
其二,信息傳播公開化快速化會對社會信任度造成一定沖擊。當前,我國進入社會轉型加速時期與改革的深水區(qū),社會結構性難題與社會失范問題逐漸顯現。在這種情況下,少數人忽視社會發(fā)展所帶來的巨大進步,夸大社會問題,將對社會的不滿通過開放性的網絡空間進行宣泄。通過公開快速的網絡信息傳播,不當言論容易產生催化發(fā)酵惡性循環(huán),引發(fā)更多普通民眾表達心中的不滿。若有別有用心之人借此進行挑唆,普通民眾易被欺騙蒙蔽而對社會產生懷疑。特別是網絡謠言對社會信任度的沖擊尤為明顯。由于人的獵奇心理,負面信息往往更容易吸引民眾的注意力,加之普通民眾對信息的辨別能力仍有不足,易將未加證實的虛假信息加以轉發(fā),通過網絡發(fā)酵對社會信用體系造成較大損害。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③參見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6、43 頁。由此可見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極端重要性。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④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 頁。目前,意識形態(tài)領域依然存在不少挑戰(zhàn)。在智能傳播背景下,信息傳播模式從單一化轉變?yōu)樗槠?,信息傳播場域從整體化轉變?yōu)橹饾u隔絕化,一定程度上沖擊了網絡主流意識形態(tài)。
其一,碎片化信息傳播模式會對網絡主流意識形態(tài)權威造成一定沖擊。智能傳播時代,網絡空間中人人可以發(fā)布與傳播信息,打破了政府單方面發(fā)布信息的傳統(tǒng)穩(wěn)定傳播模式。雙向互動信息傳播模式,為人民群眾提供了更為多樣化的獲取信息與分享言論的方式,但與此同時也加大了網絡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引領難度。網絡信息傳播主體范圍不斷擴大,致使網絡信息大量產出,必然會產生網絡信息把關難題。代表不同利益的個人,隨時可以發(fā)表各自的價值觀念,人人都成為了話語中心。主流意識形態(tài)具有邏輯嚴謹的敘事形式與科學辯證的實際內容,但是多主體的人人傳播信息模式會消解主流意識形態(tài)中心地位,將其完整的思想理論割裂成片段式的精短信息內容,加之網絡空間信息傳播迅速且具有較強的自主性,致使信息內容碎片化而不連貫。長期接收碎片化信息會逐漸改變人的閱讀習慣,致使人們思考問題表面化且注意力難以集中,日益弱化人的耐力與精力,逐漸對人的思維與性格等方面發(fā)展產生不良影響,不利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再者,碎片化信息也可能會對不了解信息整體內容的人產生誤導,進而對信息內容錯誤理解,加之別有用心的人會借此特點“有意”發(fā)布“特殊看法”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以引導社會輿論阻礙主流意識形態(tài)構建,意圖解構主流意識形態(tài)權威。
其二,網絡信息傳播隔絕化會對網絡主流意識形態(tài)整合造成一定沖擊。在智能傳播時代,巨大的網絡信息產量必然不能完全依靠人力進行信息推送、分發(fā),而主要運用的便是算法推薦技術。然而,算法推薦在將信息推送變得精準化、個性化的同時,也為網絡主流意識形態(tài)整合帶來一系列挑戰(zhàn),其中較為突出的便是“信息繭房”與“回音室效應”問題,這些問題使得網絡信息傳播逐漸隔絕化,導致網絡主流意識形態(tài)陷入傳播困境。過去由主流媒體編輯決定信息傳播內容,而算法推薦技術賦予用戶自我定制信息喜好的權力,在該程序設定下,網絡用戶可以只需瀏覽、接觸自己感興趣的固定類型的內容。長期以往,用戶瀏覽的信息內容愈加“精準”,其信息空間愈加“窄化”,很少再接觸其他思想價值觀念,容易形成思想固化,甚至由于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相關內容缺乏理解而產生抗拒抑或誤解。在這種程序作用原理的影響下,為了獲得生存發(fā)展,部分媒體逐漸迎合用戶喜好,致使傳統(tǒng)的自上而下的信息傳播模式,轉變?yōu)樽韵露系挠脩羝脹Q定信息推送內容。然而,相比專業(yè)媒體從業(yè)人員,網絡用戶絕大多數為普通群眾,其價值選擇判斷較為主觀,以用戶偏好作為信息生產與傳播標準不免會導致網絡輿論環(huán)境混亂,致使網絡主流意識形態(tài)整合難度越來越大。
智能傳播時代,網絡信息傳播呈現透明化與泛娛樂化特點,對網絡生態(tài)造成沖擊,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一系列侵犯他人隱私、人肉搜索、上網成癮、傳播非法信息等方面的網絡倫理問題。
其一,信息傳播愈益透明化一定程度上會威脅信息隱私安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個人信息保護”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54 頁。,高度重視隱私問題。雖然網絡透明為用戶提供了更為豐富的信息資源,但是對網絡用戶的行為、偏好、特性等全面跟蹤造成了數字化的“全景監(jiān)獄”。美國學者馬克·波斯特提出了超級全景監(jiān)獄理論:“今天的‘傳播環(huán)路’以及它們產生的數據庫,構成了一座超級全景監(jiān)獄(Superpanopticon),一套沒有圍墻、窗子、塔樓和獄卒的監(jiān)督系統(tǒng)?!雹賉美]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范靜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132 頁。在智能傳播時代,算法技術的應用形成一種對人的新型“控制”方式,依據用戶網絡活動的數字痕跡,對每個人進行全時段全方位的觀察記錄,并對其數字活動進行預測甚至控制。算法監(jiān)控的實質是數據控制,是超級全景監(jiān)獄在算法技術的加持下對算法社會的進一步強化。②參見黃靜茹、莫少群:《算法監(jiān)控的邏輯理路、倫理風險及治理路徑》,《南京社會科學》,2022年第6 期。隨著信息透明化,網絡用戶都擔任著監(jiān)控與被監(jiān)控的雙面角色。每個人的所有行為細節(jié)都被他人監(jiān)控,甚至通過總結其行為數據而被行為預測,與之對應,每個人也都在監(jiān)控他人的所思所行。信息過度透明化在一定程度上會侵犯個人隱私與自由,對用戶生活造成一定困擾。
其二,信息傳播愈益泛娛樂化一定程度上會弱化人的自我意識。泛娛樂化是以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為核心,以現代媒介為主要載體,以內容淺薄空洞甚至不惜以粗鄙搞怪、戲謔的方式,通過戲劇化的濫情表演,試圖放松人們的緊張神經,從而達到快感的一種現象。③參見馮剛等:《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358 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雹芰暯剑骸对谖乃嚬ぷ髯剷系闹v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0 頁。泛娛樂化將娛樂作為價值衡量標準,把取悅大眾作為追求目標,熱衷于渲染社會熱點事件,將經濟、文化等領域都賦予娛樂的屬性特點,致使事件本身所蘊含的價值意義被弱化甚至消解,進而引發(fā)一系列網絡倫理問題,特別是會導致上網成癮、社會責任感與政治責任感淡化甚至缺失等問題。再者,隨著用戶沉浸于泛娛樂化信息而獲得單純感官“愉悅感”的過程中,網絡工具的主導性愈益增強,致使人的主體性被逐漸覆蓋甚至異化成為網絡平臺的一部分?!叭嗽趭蕵贰边€是“人被娛樂”成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而網絡空間也就成為一個不斷淹沒人的自我意識的異化空間。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網絡生態(tài)持續(xù)向好,意識形態(tài)領域形勢發(fā)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⑤參見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0、52 頁。不過也要看到,網絡空間仍然存在一系列風險挑戰(zhàn),仍需采取有效舉措對此加以建設完善。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網絡安全問題并且提出了“網絡治理新疆域”的理念。他說,“互聯網……這塊‘新疆域’不是‘法外之地’,同樣要講法治,同樣要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⑥《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151 頁。。守護網絡疆域,必須增強網絡安全的防御能力與威懾能力。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⑦參見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0、52 頁。
一方面,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是提高網絡安全防御能力與威懾能力的關鍵要素。雖然我國科學技術發(fā)展已然取得很大進步,但與美國、以色列等西方科技強國相比依然有較大差距。首先,保證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中央處理器、域名系統(tǒng)、操作系統(tǒng)等基礎設備的創(chuàng)新研發(fā),為核心技術研發(fā)提供基礎物質保障。其次,注重對人才的培養(yǎng)與支持,加大資金與教育投入,選拔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木W絡高端技術人才,加強人才引入,把優(yōu)秀人才凝聚到我國網絡安全事業(yè)中,為網絡核心技術研發(fā)與安全保護提供人才力量。最后,以國家的戰(zhàn)略需求為導向,強化科技創(chuàng)新研發(fā)。面向世界的科技前沿,掌握世界核心技術最新發(fā)展動向,整合集中最大力量進行先進核心技術首要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戰(zhàn),為國家網絡安全提供硬核保障。
另一方面,國強但不稱霸,堅持和平發(fā)展的道路,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①參見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2、54 頁。映射到網絡領域,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就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人類必然選擇。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首次提出“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他指出:“網絡空間是人類共同的活動空間,網絡空間前途命運應由世界各國共同掌握。各國應該加強溝通、擴大共識、深化合作,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雹诹暯剑骸对诘诙檬澜缁ヂ摼W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5年12月17日。首先,不斷提高我國的國際網絡話語權,增強我國國際話語影響力。這就要求我們提高國際傳播能力,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加強國際輿論方面的引導力,才能更好地為促進各國際網絡主體凝聚以達成共識。其次,推進網絡空間平臺建設,倡導各國秉持共建共治共享原則,加強交流協商,促使網絡成為不同民族與國家間的溝通橋梁,建設更為包容的網絡空間。最后,必須堅持網絡主權原則,尊重各國網絡主權,承認各國主權平等,反對網絡霸權主義。
一方面,以真誠、負責的態(tài)度傾聽公民聲音,積極平等對話,公開公正處理問題,樹立政府話語權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fā)發(fā)聲,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雹邸读暯秸勚螄碚罚ǖ诙恚?,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6 頁。雖然開放自由的網絡空間魚龍混雜,其中不免會有非理性網絡輿論,但經過不同的意見與建議相互碰撞,更能凸顯民眾心聲。政府工作人員經常上網看看,對網絡動向多加了解,有助于拉近民眾與政府之間的距離,從而相互溝通便于達成共識。再者,網絡輿論的爆發(fā)具有較大消極影響。輿情宜疏不宜堵,關注輿論的公眾大多希望得到政府公開、積極的回應。黨的二十大報告就指出,要暢通和規(guī)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④參見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2、54 頁。正確處理網絡輿論也是政府樹立話語權威較為有力的證明。政府及時對事件做出調查回應并真誠有效公布信息,有助于增強廣大民眾的認同感。
另一方面,積極爭奪網絡話語權,傳播正能量,做好網絡話語引導宣傳工作,發(fā)揮好話語領袖作用。網絡話語權弱化或者缺失可能會導致有些偶發(fā)性事件升級為大型群體性輿情事件。馬克思指出,現在極其重要的是使我們的黨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占領陣地,哪怕暫時只是為了不讓別人占領地盤。⑤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五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500-501 頁。面對網絡輿論危機,黨和政府要積極主動引導輿論方向,揭開事情真相,引導公眾進行理性思考,提升政府公信力與社會信任度,傳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方面,隨著網絡傳播碎片化、微觀化、平權化,黨和政府應高度重視話語主體的關注議題,增強網絡議題的設置與引導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是全黨特別是宣傳思想戰(zhàn)線必須擔負起的一個戰(zhàn)略任務?!雹倭暯剑骸墩擖h的宣傳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第340 頁。增強網絡話語凝聚力與引領力,首先,重視話語主體的關注議題。網絡微時代話語主體多元化,網絡用戶擁有了平等的話語權。黨和政府要順應時代變化,從微觀主體入手,關注網絡用戶的日常生活與學習工作特點,掌握其話語表達與溝通交流方式,尊重其多樣化與差異化需求,確保議題設置對癥下藥。其次,設置話語議題必須堅持人民立場。若要凝聚網絡多元思想觀念,就要圍繞其共識設置議題。堅持人民至上,以網民切實利益訴求精選設置議題,契合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凝聚引領的需要,也是我們黨意識形態(tài)建設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最后,活化網絡議題引領宣傳形式。網絡意識形態(tài)宣傳有效,即要將用戶注意力吸引凝聚到所設議題使其參與并認同。面對新型網絡信息傳播碎片化特點,吸引用戶注意力便需加倍用心,將話語議題與網絡熱點相結合便不失為一個較好的選擇。網絡熱點本身已獲得較大吸引力,只需對其精煉引導使其與社會主義主旋律相結合,這樣既對熱點問題做出了回應,又能起到促進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播的作用。
另一方面,隨著網絡傳播隔絕化、分裂化、定式化,黨和政府應注重加強意識形態(tài)話語傳播的精準性與針對性,把握網絡信息供給主動權,同時注意加強全媒體的傳播體系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適應形勢發(fā)展,抓好網絡文藝創(chuàng)作生產,加強正面引導力度。”②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2 頁。首先,革新技術,多維畫像,均衡配比。算法技術對用戶進行“畫像”的程序難免不足,新聞媒體進行程序設計可以對此加以彌補,以實現對網絡用戶信息偏好有更為全面的了解。同時為避免推送信息同質化,設置信息推送比例要求,將固定比例保留以推送用戶平時不曾關注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內容;抑或設置信息推送頻率要求,按照固定天數間隔推送用戶平時關注度較低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內容,以平衡內容比例避免信息推送隔絕化或忽視主流意識形態(tài)。其次,更新策略,平臺覆蓋,精準投放。以技術和政策為支撐,擴大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平臺覆蓋面,特別是借助嗶哩嗶哩、小紅書、抖音、知乎等深受青年大眾喜愛的媒體平臺,加大主流意識形態(tài)信息推送總量。同時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內容進行多種形式包裝,進而為滿足不同類型用戶要求,為樂迷推送音樂形式,為影迷推送電影形式等等,以提高信息投放精準性,打破信息推送隔絕化壁壘的阻礙。
一方面,增強網絡信息隱私保護力度,防范網絡異化。個人與社會、公與私、真與假、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自由與紀律等諸多矛盾,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將變得越來越復雜。③參見宋吉鑫:《網絡倫理學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70 頁?;ヂ摼W信息愈加透明化,用戶沉浸在分享自身信息與窺視他人信息的網絡漩渦,其自我意識逐漸被淹沒,同時隱私泄露加大網絡安全隱患,為此必須盡早采取措施加以補救。首先,加強互聯網機制源頭治理。通過對互聯網運行機制與技術升級完善,減少網絡用戶信息泄露,為隱私保護提供外部硬件保障。其次,加強網絡用戶自我保護意識,增強公眾媒介素養(yǎng),激發(fā)自我意識防止網絡異化。用戶群體要提高警惕,分辨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避免沉溺網絡滿足而迷失自我。最后,完善網絡信息保護相關法律法規(guī),為網絡用戶信息安全增加雙重保護。
另一方面,多方參與抵制泛娛樂化,同時加強網絡監(jiān)管與治理,推動形成良好的網絡生態(tài)。尼爾·波茲曼指出,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文化成為一個監(jiān)獄,另一種是文化成為一場滑稽。①參見[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章艷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185 頁。泛娛樂化是文化滑稽的表現,要抵御網絡泛娛樂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首先,加強網絡監(jiān)管,健全網絡空間法律法規(guī),完善網絡空間倫理道德。各個領域話題的泛娛樂化,特別是政治領域,會嚴重危害社會和諧穩(wěn)定。因此,在給予網絡空間言論自由的同時,應為其設置法治化的約束框架,防止娛樂過度。其次,加強網絡主流媒體建設,充分發(fā)揮其主流輿論引領作用。主流媒體要具有職責堅守,以身作則,不能為了生存而過度追求資本流量,并要做到對過度娛樂進行監(jiān)督批評引導,同時進行自我更新緊跟時代步伐,占領輿論主陣地與泛娛樂行為作斗爭。最后,網絡用戶是抵御泛娛樂化的內在因素。抵御泛娛樂化風險不僅是網絡傳播媒介的責任,同樣也是信息接收者的責任。網絡用戶在享受網絡沖浪之時,要激發(fā)自我意識,穩(wěn)定根基提高辨別力,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增強責任意識,自覺抵制泛娛樂化。
總之,在智能傳播時代,加強網絡空間安全治理,牢牢掌握網絡空間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和主動權,維護網絡主流意識形態(tài)安全,利用信息傳播廣泛、快速、精準、透明的特點,構建一個整潔、便捷、安心的網絡空間,為人民群眾的美好網絡生活需要保駕護航,是網絡賦能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力保障和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