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表述貨幣的詞有貝、刀、布、泉、錢、幣等。本文從訓詁學的角度對這些詞的貨幣義來源及變化進行考察,發(fā)現(xiàn)這些詞或為貨幣本體,或為貨幣相似形態(tài),或為貨幣流通特性,或反映貨幣量稱。本文將先分析這些字義發(fā)展的歷程,再考察貨幣義的固定或消失,并試圖對此類轉(zhuǎn)變做出分析。
【關(guān)鍵詞】貨幣字義轉(zhuǎn)移內(nèi)因
【中圖分類號】F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11-0012-04
中國古代代表貨幣的字主要有布、貝、泉、刀、幣、錢等。這些字并非在某一時期同時出現(xiàn),而是有著產(chǎn)生與消亡的歷史更迭在里面。對古代貨幣進行考證研究的主要有吳榮曾(1978),裘錫圭(1985),鄧志強(2006),黃維東(2007),郭瑋(2009)等。其中,吳文關(guān)注先秦時期貨幣職能的發(fā)展及社會經(jīng)濟間的關(guān)聯(lián),只偶有提到此時期貨幣種類及名稱。裘文則詳細考證了先秦時期錢幣種類及名稱,資料詳盡,指出了錢幣種類發(fā)展脈絡,大致為:貝(商代以前)——布(幣)、刀(幣)、圜(春秋戰(zhàn)國)——錢(戰(zhàn)國末期),裘錫圭先生提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貨幣義字使用較為混亂的時期,出現(xiàn)了泉、布、刀、幣、錢混用的情況。鄧文主要考釋的是貝部字而非貨幣名稱。郭、黃二人的文章大致相當,只對貨幣名稱進行簡單的描述,并未對這些字貨幣義的產(chǎn)生及變化進行探究。
我們認為,僅在共時層面對中國古代貨幣名稱的變化進行描述是遠遠不夠的,而要探求變化發(fā)生的本因,以及先民們選擇布、泉等字來表貨幣義而非其他字的原因。
由于表貨幣義的字在秦漢時期已基本固定,因此,對古代表貨幣義的詞的考察重點在先秦時期。基于此,我們參照裘錫圭先生的考證,將先秦時期細分為:商代以前——商代及西周——東周前期(春秋時期)——東周后期(戰(zhàn)國時期)——秦前期(戰(zhàn)國末期)。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上古漢語多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因此我們講“貨幣義的詞”而不說“貨幣義的字”;此外,此處所劃分的時期是表“貨幣”義的漢字發(fā)生變化的分期,字義變遷的證據(jù)材料不僅來自同時期文獻,也來自后代文獻記載。
無論是從出土文獻還是后世考證文獻來看,“貝”應當是最早的貨幣?!墩f文解字》中釋“貝”:“海介蟲也……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凡貝之屬皆從貝?!雹儆纱丝芍愂且虺洚斬泿哦胸泿帕x?!柏悺弊峙c貨幣義間的關(guān)系是直接投射關(guān)系,《康熙字典》記載“貝”除了“海介蟲”及“貨貝”外,還有“錦”及“樂器”“飾”義。這幾個義項中,除了“錦”這一義項來源不可考以外,其他義項的來源與貨幣義來源相同,均是由于貝本身的功能而得來。到了《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貝”有三個釋義,其中與貨幣有關(guān)的義項為“古代用貝殼做的貨幣”,而詞條中則沒有作為貨幣的釋義。
“貝”到了現(xiàn)代已喪失了作為貨幣的義項及組詞能力,而作為義符保留了下來?!墩f文·貝部》中有67個字,與錢財、貨物義相關(guān)的字有47個,占了約70%的比例。與“貝”字的造字能力相似的還有“金”字。“金”字除了保留其本義外,也衍生成為義符,使用“金”這一義符的字的義項中,均含有“金屬制品”這一特性。而帶“貝”義符的字里,則仍有貨幣或價值義在字義中,如“貢、財、債、販、貧、賒、費、貯、貺、貽、貴、貸、資、賄、賂、贄、賑、賞、賚、赍、賤、賭、贓、購”等?!柏悺弊至x的發(fā)展大體上是詞義轉(zhuǎn)移的過程:海介蟲——貨幣——海介蟲。將其功能抽象出來,則其變化過程是:本體——功能——本體。隨著冶煉技術(shù)的提高,金屬鍛造的器物以相同形制出現(xiàn),金屬貨幣產(chǎn)生,“貝”這一原始貨幣退出舞臺,與之伴隨的便是該字義的變化——“貝”的義項中貨幣義的消失。
原始貨幣“貝”之后,貨幣名稱豐富起來。從史料來看,“布”“幣”“泉”“刀”這些表貨幣義的詞出現(xiàn)先后時間相差不大。我們甚至可以見到其并現(xiàn)的情況。
關(guān)于“布”字的貨幣義,學界有不同的看法?!安肌钡淖畲蟮臓幾h在于:到底是一種貨幣的名稱(實際為鑄幣)還是本身如貝一樣充當貨幣(布匹被當作一般等價物)。如吳榮曾(1978)曾提出“我國在戰(zhàn)國以前,成為貨幣的商品是布帛”。裘錫圭(2002)則認為“布”字曾引申出貨幣一義,且裘先生指出:《辭源》《辭?!贰稘h語大字典》等辭書中“布”的義項里,應取消“古代錢幣”而立“貨幣”的義項??梢姟安肌痹凇柏泿拧边@一義項上的爭議在于:到底是由與其他貨幣義的詞連用而引申得來的貨幣義,還是它曾經(jīng)就充當過貨幣而有的貨幣義。
我們通過對文獻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布在先秦時期,常出現(xiàn)在賞賜、贈與、交易等語境中。
《殷周金文集成·5407·作冊睘卣》有銘文:“王姜令乍冊睘安尸白,尸白賓睘貝、布,揚王姜休,用乍文考癸賓尊器?!雹诖司渲v的是王姜作冊送給安夷伯,安夷伯送還王姜貝與布,此處布與貝并舉,可見二者性能類似。
再如1975年出土的云夢秦簡《金布律》中提到:“八尺,福(幅)廣二尺五寸。布惡,其廣袤不如式者,不行。錢十一當一布。其出入錢以當金、布,以律?!雹垡榔鋵α魍ú嫉囊?guī)格要求以及與鑄錢間的比率,可知布早期的應當有貨幣的功能。
此外,《詩·衛(wèi)風·氓》:“抱布貿(mào)絲?!濒缅a圭對《氓》的時代斷定為不會晚于春秋早中期?!睹珎鳌纷⒃唬骸安?,幣也?!蔽覀儼l(fā)現(xiàn),《詩經(jīng)》中“布帛”義的詞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有“葛”“錦”“衣”“裳”“絲”等,而作為其上位詞的“布”則僅有《氓》這一例。因此,我們認為如將此處的“布”認為是單純指物的布匹是不合適的,它應當具有等價物或貨幣的功能。
有意思的是,“布”作貨幣時期,鮮少出現(xiàn)“布”做貨幣的文獻記載,而在布已喪失貨幣功能的漢后時期,卻常有“布”做貨幣義的使用情況。據(jù)裘錫圭先生已有的考證可知:錢幣出現(xiàn)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布是主要的貨幣,因此“布”有貨幣義。后來錢幣成為主要貨幣,當貨幣講的“布”所指的實際內(nèi)容,通常主要是錢幣,甚至就是錢幣,因此漢以后的人遂誤以為“布”是錢幣的名稱。漢代以降,多有稱貨幣為“布”的用法:
(1)農(nóng)工商交易之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④(《史記·平準書》)
(2)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或錢,或布,或刀,或龜貝。④(《史記·平準書》)
(3)夏后以玄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錢刀布。⑤(《鹽鐵論·錯幣》)
雖然“布”的貨幣義延續(xù)了下來,但在鑄幣出現(xiàn)及至紙幣出現(xiàn)后,貨幣種類發(fā)生了改變。做貨幣講的“布”出現(xiàn)的地方一部分被金屬錢幣的名稱所取代。此外,“布”字本身的布匹義的義域擴大,而貨幣義則遭受排擠,“布”就喪失了貨幣義這一地位,且無造詞功能。可見“布”字義的發(fā)展過程為:布匹——貨幣——布匹(分布等),三個階段的語義來源可抽象概括,則為:本體——功能——本體。與“貝”字相同。
“刀”的貨幣義,或因為刀幣狀似刀而得名。在使用中,多稱“刀幣”或單稱“刀”,但使用時期有所限制。最早見于《管子》:
(4)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黃金刀幣,民之通施也。⑥(《管子·國蓄》)
《管子》中“刀布”使用頻繁,將“刀布”與“珠玉”“黃金”并舉,則可知這三者為同類,以上、中、下幣為定義則可知其應為貨幣一類。
自漢朝始已鮮少見到刀表貨幣義?!暗丁敝泿帕x本就源自其本體之外形,因此在其他外形的鑄幣出現(xiàn)并流通后,“刀”的貨幣義很容易就被淘汰了?!暗丁钡淖至x發(fā)展大致為:用來切、割、斬、削、砍、刺、鍘的工具——貨幣——用來切、割、斬、削、砍、刺、鍘的工具。三個階段的語義來源可概括為:本體——喻體——本體。
“泉”字的貨幣義則與其本體無關(guān)。但“泉”在先秦文獻中作貨幣義使用例子較多。如《管子·輕重》曾記載“凡稱貸之家出泉三千萬,出粟三數(shù)千萬鐘,受子息民三萬家”,另有“請以令籍人三十泉,得以五谷菽粟決其籍”。⑥此句講放高利貸者放貸三千萬、三千萬鐘糧食,可知其中“泉”為貨幣。
再如鄭玄注《周禮·地官·司徒》中“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斂市之不售、貨之滯于民用者,以其賈買之,物褐而書之,以待不時而買者。”⑦“泉府”這一機構(gòu)主要職能為收購市面滯銷物品,另有放貸功能??梢姶颂帯叭币灿胸泿帕x。
《說文》釋“泉”:“水原也,象水流出成川形。”從字本義來看,“泉”是無法作為貨幣使用的。以往學者多認為“泉”有貨幣義是取其“流行如泉也”的特性。而裘文在這里給我們做了詳盡的闡釋:當錢講的“泉”不但意義與“錢”全同,讀音也很相近,上古音都屬從母元部,只有開合之異。裘文引證了段玉裁、孫怡讓等人的意見,認為“泉”為“錢”的通假字。這里我們認同裘先生的觀點。
“幣”是“幣”的簡體字,后文均用“幣”字?!柏悺薄安肌本潜居衅湮?,因做貨幣用而有貨幣義,“幣”則不然?!墩f文·巾部》:“幣,帛也?!倍巫ⅲ骸安?、繒也。聘禮注曰。幣、人所造成以自覆蔽。作幣者誤謂束帛也。愛之斯欲飲食之。君子之情也。是以享用幣。所以副忠信?!笨梢娭⑽醋鲐泿攀褂?,因而也無貨幣義的用法。先秦文獻記載中,“幣”多指一種布料,常與帛、皮一同出現(xiàn),如:
(5)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無諸侯幣帛饔飧,無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⑧(《孟子·告子下》)
(6)是月也,祀不用犧牲,用圭璧,更皮幣。⑨(《禮記·月令》)
此外,我們認為,這些字在表貨幣義時,一定會出現(xiàn)數(shù)量詞,表具體的量。如:
(7)“亞卬。丁卯。王令宜子?西方于省。隹返。王賞戍甬貝二朋。用乍父乙?!雹冢ā兑笾芙鹞募伞?694·戍甬鼎》)
(8)錢十一當一布。其出入錢以當金、布,以律。③(《金布律》)
“幣”在先秦文獻中沒有具體數(shù)量表示,因此我們認為,在先秦時期,單獨講的“幣”只做一種面料來講,因其價值高昂之故,常用作禮物或作為賞賜物,又有了禮物之泛稱。如:
(9)以九貢致邦國之用,一日祀貢,二日嬪貢,三日器貢,四日幣貢。⑦(《周禮·天官·大宰》)
(10)合六幣:圭以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錦,琥以繡,璜以黼。此六物者,以和諸侯之好故。⑦(《周禮·秋官·小行人》)
“幣”與祀、嬪、器并舉,可見地位應相似,此四者均為貢物。鄭玄注幣貢為“繡帛”??梢姶藭r幣應當是作為禮物或是貢物的?!缎⌒腥恕分械摹傲鶐拧眲t更詳細地說明了和諸侯之好應送哪些禮,可知此時期幣的確作為禮物用,以其昂貴之故,后來可泛指禮物。
雖則后期做貨幣講,但不單獨使用,而成為黏著語素?!皫拧弊值陌l(fā)展過程為:布帛——禮物——貨幣,三個階段的語義來源可抽象概括為:本體——功能——特指。
“錢”最初當是一種工具?!墩f文》釋錢:“銚也。古者田器。從金戔聲?!对姟吩唬骸畮枘隋X镈?!薄板X”字在周代文獻中的記載僅見錄于《太平御覽》中的《計然萬物錄》中的:“假合一值錢百金,一值錢九百,此略可知從一畝至百畝直是大貴之極也?!钡队嬋蝗f物錄》的相關(guān)記載僅見于《太平御覽》,且無出土文獻例證,因此我們認為這一則并不能證明“錢”在周代已經(jīng)有了貨幣義。春秋戰(zhàn)國時期“錢”的使用頻率略有提高,集中在《管子》《韓非子》《墨子》《商子》《荀子》中:
(11)鄙諺曰:長袖善舞,多錢善賈。⑩(《韓非子·五蠹》)
(12)以其錢賞天下之人,不人得一錢。?(《商君書·賞刑》)
清代金石學家陳介祺提到:“以其至利于民,故上古取而象之(指“銚”)以為貨。非有此,則今日‘錢之名胡為乎來哉?”陳語錄于《觀古閣叢稿》,原文意在解釋空首布,順帶提到了空首布的原型就是錢這種農(nóng)具??梢姟板X”之錢幣義也是基于其外形而后起的,與“刀”類似?!板X”字的字義發(fā)展過程大致為:農(nóng)具——錢幣(計量單位等),兩個階段的語義來源可概括為:本體——喻體。
基于以上陳述,我們可以得知錢、刀、布等貨幣義字的字義發(fā)展過程分別為:本體——功能——本體、本體——功能——特指、本體——喻體——本體、本體——喻體。其中,我們發(fā)現(xiàn),貝、布、泉、刀后來都回歸到本義,而其功能義的“貨幣”則已不再使用。而幣、錢則相反,是其后起義取代了本義,已不再有本義的“布帛”和“農(nóng)具”的使用。
我們認為,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貝、布、泉、刀幾字的本義義域較寬。即便功能上用作貨幣,但因為本義及與本義關(guān)聯(lián)的衍生義使用范圍仍然較廣,頻率上仍然高于做貨幣用義,因此它作為功用的后起義不能長久。而幣、錢則因為本義義域較窄,且本義使用頻率遠低于同義的“布”“銚”等字,其本義便可以為這些等義或近義字所取代,而其后起義則正好可以填補義域較寬的“貝”“布”“刀”等字在貨幣義上的空位,于是幣、錢等窄義域貨幣義字得以穩(wěn)定下來,專作為貨幣用。
注釋:
①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5。
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中華書局,2007。
③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2001。
④司馬遷:《史記會注考證附校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⑤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定本)》,中華書局,2023。
⑥黎翔鳳:《管子校注.上》,中華書局,2004。
⑦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⑧焦循:《孟子正義.下冊》,中華書局,1987。
⑨楊天宇:《禮記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⑩王先慎:《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2013。
?高亨:《商君書注譯》,中華書局,1974。
參考文獻:
[1]吳榮曾.從秦簡看秦國商品貨幣關(guān)系發(fā)展狀況[J].文物,1978(5):50-54.
[2]鄧志強.貝部例字考釋與古代貨幣演變軌跡[J].江西社會科學,2006(6):90-92.
[3]黃維東.古代錢幣名稱的文化解讀[J].南京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7(4):93-95.
[4]郭瑋.從《說文解字》中若干漢字看中華錢幣文化[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9,22(3):29-32.
[5]裘錫圭.先秦古書中的錢幣名稱[C]//中國錢幣學會.中國錢幣論文集第四輯.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17.
作者簡介:
柯艾(1995-),女,漢族,湖北黃岡人,助教,文學碩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