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瑤/整理
相傳,古代一富商想要修建自家府邸的后花園,但在修建一座觀賞橋時遇到了困難。原來觀賞橋要建于天然水池之上,水池中遍布嶙峋怪石,工匠無法借助傳統(tǒng)手段測得其寬度,使得建橋工作停滯不前。富商只得讓府中下人四處張貼告示,花重金尋覓有學識的人來解惑。
盡管有重金的誘惑,但來嘗試的人都鎩羽而歸,直到一個年輕學士的出現(xiàn)。該學士觀察了一下水池周邊的環(huán)境,說道:“我只需兩根竹竿和若干條繩子便可以測量出水池的寬度?!北娙硕加X得難以置信,學士繼續(xù)說道:“首先要在池塘兩岸分別插上一根竹竿,然后在岸邊平地上找到一個可到達兩根竹竿的地點。在其中一根桿子上系上繩子,再繃直繩子,拉向岸邊平地上的那個點。到達該點后,繼續(xù)拉直延長(保證方向不變),當延長部分的繩長和竹竿以及岸邊平地上的那個點間的繩長一致時,固定好繩子的末端,換一根繩子,再在另外一根竹竿上重復剛剛的操作,這時候兩根繩子末端的距離就是兩根桿子之間的距離,即為池塘的寬度。”
那么該學士的方法正確與否呢?
如圖1,我們把這個實際問題轉(zhuǎn)化成數(shù)學問題。AB的長就是池塘的寬度,學士的操作其實就是連接AC并延長到點E,使CE=AC;連接BC并延長到點D,使CD=BC。根據(jù)“SAS”可得△ABC≌△EDC,就有DE=AB,所以學士的方法是正確的。
工匠按照學士的指令去測量,很快便測出了池塘的寬度,建橋的困難便迎刃而解。此后,當遇到類似的測量距離的問題時,人們也紛紛效仿該學士的方法去解決。有關這方面的故事,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搜索查閱哦。
(作者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