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秀華,李 礪,韓葉芬,吳 帆,林小敏,陸 云,馬瀟寒
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中常見的惡性腫瘤,是全球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1]。2020年全球癌癥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分別在全球造成34.2萬、9.7萬和20.7萬例病人死亡,嚴重威脅女性的健康和生命[2]。目前,婦科惡性腫瘤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3]。研究表明與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更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成為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方式[4-5]。然而腹腔鏡婦科手術是建立在氣腹、氣壓基礎上的,受麻醉方式、手術切口、二氧化碳(CO2)大量攝入等因素影響,病人胃腸功能易受到損害[6],進而加重了病人術后疼痛,降低了病人舒適度,延長了住院時間,影響病人預后[7]。因此,如何促進病人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陳瑱瑤等[8]研究發(fā)現(xiàn),雷火灸能有效緩解大腸癌術后病人胃腸道反應,促進大腸癌術后病人胃腸功能恢復。桂屏等[9]研究表明,子午流注擇時穴位貼敷能縮短婦科腹腔鏡術后病人首次排氣排便、腸鳴音恢復時間,有效降低腹腔鏡術后病人惡心、嘔吐、腹痛、腹脹的發(fā)生率。但在此基礎上,以子午流注理論為基礎的雷火灸對婦科惡性腫瘤病人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影響的研究卻少有報道。故本研究旨在探討子午流注擇時雷火灸對婦科惡性腫瘤病人腹腔鏡術后康復的影響。
選取某三級甲等醫(yī)院2022年6月—2023年3月符合納入與排除標準的60例婦科惡性腫瘤腹腔鏡術后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18~60歲;2)入院診斷為宮頸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等婦科惡性腫瘤,且接受腹腔鏡手術;3)自愿參與研究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1)有心、肝、腎等原發(fā)性疾病者;2)有精神障礙、認知功能障礙者;3)術前診斷為胃腸功能障礙者;4)參與其他臨床試驗者;5)對雷火灸過敏者;6)有消化道出血、急腹癥等禁忌證者;7)局部皮膚組織破潰、感染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病人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30例。兩組病人年齡、疾病類型、疾病分期、體質指數(shù)(BMI)、手術時長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通過了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并取得了病人和家屬的知情同意。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表2 兩組病人首次排氣、排便時間比較 單位:h
表3 兩組病人不同時間腹脹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4 兩組病人術后不同時間疼痛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5 兩組病人術后惡心、嘔吐發(fā)生情況比較 單位:例(%)
表6 兩組病人不同時間睡眠質量評分比較 單位:分
1.2.1 對照組
采用雷火灸。選取中脘、神闕、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內關穴行雷火灸。首次為術后6 h行雀啄灸,之后為每日除08:00~12:00外的時間行雀啄灸+恒溫灸。1)雀啄灸:病人取仰臥位,選取足三里、三陰交、內關穴進行雀啄灸。灸條頂端用大頭針固定于雷火灸灸盒內,將其點燃,吹紅火頭,雷火灸條火頭距施灸部位2~3 cm,先采用逆時針回旋灸灸2壯(6~8圈為1壯)預熱,再對準應灸穴位,做形如雞啄米、雀啄食運動,每雀啄9次(每秒鐘1次)為1壯,每穴各灸4壯,每壯之間實施者用拇指按壓皮膚,以降低皮膚溫度,避免燙傷。2)恒溫灸:點燃雷火灸條,吹紅火頭,火頭向下放入恒溫雙孔雷火灸盒并蓋上蓋子,用1條大毛巾包裹環(huán)繞灸盒不使煙霧外泄,病人取仰臥位,將灸盒豎擺置于中脘、神闕、氣海、關元穴上,雷火灸條火頭距施灸部位3~5 cm,再用1條大浴巾蓋在灸盒頂部密封、固定灸盒,使之保持溫度恒定,以病人感到皮膚溫熱舒適而不灼痛為度,每日1次,每次30 min。施灸時間到,取下灸盒,清潔皮膚。
1.2.2 試驗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子午流注,進行辨證擇時選穴,穴位選擇與對照組相同,選擇每天08:00~12:00為胃經、脾經、心經當令時行雷火灸治療,其余操作同對照組。
1.3.1 術后首次排氣和排便時間
將術后觀察登記表放在病人床旁,由病人和家屬實時記錄從手術結束到第1次排氣、排便的時間及出現(xiàn)惡心、嘔吐的次數(shù)。每班護士查房時詢問病人或家屬情況并進行登記。
1.3.2 腹脹評分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將腹脹分為4個程度。無腹脹感(0分);輕微腹脹(1分),病人可感到腹中有氣體旋轉,但不會影響到他們的休息和睡眠,可見病人腹部有輕度隆起,腹壁有輕微的張力;中度腹脹(2分),病人有明顯的腹脹感覺,可伴有惡心癥狀,并會影響到他們的休息與睡眠,可見腹部中度隆起,腹壁張力較大;重度腹脹(3分),腹脹伴隨嘔吐,并出現(xiàn)煩躁不安及呻吟聲,對病人的休息和睡眠造成重大影響,可見腹部明顯隆起,腹壁有很大張力,叩診呈鼓音。每班護士查房時評估病人腹脹情況。
1.3.3 疼痛評分
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對病人疼痛情況進行評分。方法為選用10 cm紙尺,得分0~10分,分別表示“無痛”和“最劇烈疼痛”,由病人根據自身的疼痛感受在10 cm紙尺上標出相應位置表示自己的疼痛程度,標注位置的刻度即為評分值。該疼痛評價方法操作簡單、直觀,容易被病人接受[10]。由一名研究生于術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干預結束時記錄病人疼痛評分情況。
1.3.4 睡眠質量
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SQI)評估病人睡眠質量情況。該量表包括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以及日間功能障礙7個維度,共18個條目,不同的維度有不同的衡量標準,但每個維度都按0~3分計分,最高分為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1]。由一名研究生在術前、術后7 d、術后14 d干預結束時對病人睡眠質量狀況進行調查。
本研究的成員包括1名主任護師、1名副主任護師、3名主管護師和2名護理研究生,對于雷火灸的使用、干預操作的流程、填寫問卷、腹脹腹痛評估等進行統(tǒng)一培訓后,由3名主管護師完成干預操作及常規(guī)治療;在本研究過程中,兩組病人均接受相同的護理常規(guī)和術后康復訓練,由1名研究生定期向病人了解治療效果,及時整理數(shù)據,核查相關資料,以確保數(shù)據的準確性,然后另1名研究生負責數(shù)據分析。
子午流注理論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對改善病人病情具有良好效果[12-13]。《黃帝內經》記載“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者,百病不治”,表明了要把握時機,可以有效治療疾病,減少病情惡化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白游纭敝笗r間,是與陰陽相對,“流注”是將人體的氣血運行似為水流。子午流注理論是將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運行與十二地支相對應,由子時到午時,循環(huán)灌注,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盛衰開合有時[14]?!端貑枴毭握摗分杏涊d“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表明了人與自然息息相關,強調了治療疾病時要考慮三因制宜,將時間、地點、人物的關系綜合考慮,把握時間、擇時治療能使疾病治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5]。子午流注理論中十二經脈的流注氣血開始于寅時(03:00~05:00)流注肺經、卯時(05:00~07:00)流注大腸經、辰時(07:00~09:00)流注胃經、巳時(09:00~11:00)流注脾經、午時(11:00~13:00)流注心經、未時(13:00~15:00)流注小腸經、申時(15:00~17:00)流注膀胱經、酉時(17:00~19:00)流注腎經、戌時(19:00~21:00)流注心包經、亥時(21:00~23:00)流注三焦經、子時(23:00~01:00)流注膽經、丑時(01:00~03:00)流注肝經,然后回到肺經開始新一輪經絡循行[16]。本研究將選擇每天08:00~12:00即胃經、脾經、心經當令時為病人進行治療。
《醫(yī)學人門》中記載:“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陽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fā)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之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fā),火就燥之義也[17]”。雷火灸是以艾葉作為引經藥,將針灸、艾灸、中藥結合在一起的明火懸灸外治之法,它燃燒時產生的熱量、紅外線、藥化因子、物理因子等會通過經絡和穴位傳遞到臟腑,從而達到活血化瘀、利竅通關、扶正祛邪、祛風散寒、溫經止痛的作用[8,18]。《靈樞·九針十二原》有:“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边@表明了人體的穴位與臟腑內外相通[19],故可通過刺激臟腑相應的穴位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鹅`樞·四時氣第十九》中記載:“腸中不便,取三里,盛瀉之,虛補之?!薄夺樉募滓医洝芬灿涊d:“五臟六腑之脹皆取三里,三里者,脹之要穴也。”足三里為胃經合穴,是治療胃腸疾病、行氣通腑、增強機體免疫力的重要穴位[8]。中脘是胃之募穴,灸之此處可以健運中州、調理胃氣,足三里與中脘稱為“合募”,具有溫中散寒,健脾除濕的功效,同時可以使運化功能暢通,諸證得以去除。神闕乃先天之命締,真氣所系,具有調理胃腸的作用;氣海為元氣匯聚的地方,具有溫陽補氣的功效;關元是小腸募穴,腸腑之氣結聚在此;三穴結合使用起到溫通元陽、調理下焦氣機之功效[20]。三陰交是肝、脾、腎三經的交會點,其主要作用是疏肝健脾、補腎養(yǎng)精、補益氣血,同時灸之能改善病人睡眠,是治療失眠的常用穴位[21]。內關為手厥陰經之絡穴,具有寬胸利膈、降逆止嘔之功。因此,本研究將取中脘、神闕、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內關穴為病人進行雷火灸。
目前,腹腔鏡手術廣泛應用于婦科腫瘤病人,具有體表傷口小、痛苦輕、術后恢復較經腹手術快等優(yōu)點,但腹腔鏡手術同樣存在一定的風險,如出現(xiàn)腹脹、腹痛、惡心、嘔吐、便秘,甚至發(fā)生腸粘連、腸梗阻等胃腸功能障礙[22]。手術后胃腸功能減弱屬中醫(yī)學中的“腸痹”“腸結”等范疇,是由于脾胃氣機升降失常、氣虛氣滯導致胃腸功能失常[23]。中醫(yī)外治法是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療法中的一種,是中華民族醫(yī)學的瑰寶,其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穴位療法是中醫(yī)關于穴位和經絡的治療手段之一,包括艾灸、外敷、穴位注射、埋線等,比單用西藥療效更優(yōu),副作用更小[24]。李小華等[25]在脾胃虛寒型胃癌術后腹腔熱灌注化療病人胃腸功能恢復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雷火灸可以明顯縮短術后病人首次腸鳴音、肛門排氣及排便的時間,加快胃腸道功能恢復,減少住院天數(shù)。本次研究根據子午流注及穴位的理論機制,試驗組選擇在流注胃經、脾經、心經即08:00~12:00為病人取穴(中脘、神闕、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內關)進行雷火灸治療,對照組則除08:00~12:00之外進行雷火灸治療。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病人術后首次排氣、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表明子午流注擇時雷火灸能有效促進婦科惡性腫瘤病人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恢復。這與倪娟等[23]“辰時艾灸治療結直腸癌腹腔鏡術后病人能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研究結果相似。但本研究試驗組病人術后首次排氣、排便時間更短一些,可能與雷火灸藥力峻猛,能有效地將藥物滲透入病體及疾病類型不同有關。
由于麻醉藥物的使用病人術后易出現(xiàn)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26]。研究表明,腹腔鏡子宮切除病人術后腹脹發(fā)生率為40.4%,術后24~48 h內惡心、嘔吐發(fā)生率為67.3%,術后6~12 h內病人均會出現(xiàn)輕、中度疼痛[27]。饒赟等[28]研究發(fā)現(xiàn),定時開穴,事半功倍,使用子午流注擇時熱敏灸對改善腹腔鏡術后病人的腹脹、惡心、嘔吐等胃腸道不良反應有較好的作用。雷火灸將燃燒的熱能、藥效和紅外線通過經絡和穴位傳遞到臟腑,進而溫通經脈、調理臟腑,能使病人較早恢復胃腸功能,減輕疼痛[29]。因此,本研究采用子午流注擇時雷火灸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病人治療24、48h后的腹脹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病人術后第1天~第3天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病人術后惡心2例、嘔吐1例、無癥狀者27例,對照組惡心9例、嘔吐3例、無癥狀者18例,試驗組病人惡心、嘔吐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子午流注擇時雷火灸能有效減少婦科惡性腫瘤病人腹腔鏡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
15%~72%的術后病人會出現(xiàn)睡眠障礙,究其原因與病人術后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因素有關[30]?!吨T病源候論》中記載,虛勞及大病后陰陽俱虛,榮衛(wèi)不和,故不得眠。中醫(yī)學稱睡眠障礙為“不寐”,指病人難以入睡或睡后易醒,以致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差,從而導致機體精神和軀體損害的一種病癥。不寐病人常有以下臨床表現(xiàn):出現(xiàn)無法入睡、睡時較短、醒后仍覺疲乏等癥狀[17]。李月等[31]研究發(fā)現(xiàn),脾胃氣虛型慢性胃炎失眠病人在辰時辨證取穴使用灸法可有效提高病人睡眠質量,能更好地調動病人自身修復力,這與擇時艾灸之后脾胃之氣調和、氣血充足、溫通補虛有關。楊恒等[32]研究表明,雷火灸能有效改善肺癌化療病人的疲勞狀況,提高睡眠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病人術后7 d、術后14 d的睡眠質量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擇時雷火灸能有效提高病人的睡眠質量。氣血迎時而至為盛,氣血過時而去為衰,本研究選擇08:00~12:00即包含胃經、脾經、心經的時間點取中脘、神闕、三陰交等穴位進行雷火灸,能事半功倍地調理病人的身體,舒通經絡,調理脾胃,還能激發(fā)經氣起到滋陰潛陽、寧心安神的功效。
綜上所述,本研究根據子午流注理論選擇08:00~12:00取相應的穴位為病人進行雷火灸,能促進病人胃腸功能恢復,減輕病人術后腹脹癥狀,減少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提高病人睡眠質量。雀啄灸加恒溫灸的操作方法不僅充分考慮了病人術后的身體情況,而且操作簡單、安全、便宜、有效,促進了中醫(yī)護理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了護理質量,同時也為婦科惡性腫瘤病人腹腔鏡術后的康復治療提供了思路。但是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在以后的研究中應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臨床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