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婷,李曼漪
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起病隱匿,病程進展緩慢,可逐漸加重,終因全身僵直而行動困難,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zhì)量。帕金森病病人因自身行動能力受限,難以維持正常社交生活,自身社會參與水平降低,導致其社會疏離感較高[1]。社會疏離感是個體在進行社會交流時遭到外界消極對待,自發(fā)地與外界關系自動疏離,由此滋生孤獨以及抑郁等負面情緒,并采取逃避的方式應對,不利于病人心理健康[2]。前期多項研究指出,帕金森病幾乎對病人所有日?;顒右约叭穗H關系均會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會出現(xiàn)疏遠親朋好友、自我封閉等與外界互動消極的情緒,嚴重影響病人身心健康,不利于病人預后[3-4]。鑒于此,本研究調(diào)查了帕金森病病人社會疏離感現(xiàn)狀,并分析其影響因素,旨在為臨床制定促進病人融入社會的干預措施提供參考。
選取醫(yī)院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80例帕金森病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中國中晚期帕金森病運動癥狀治療的循證醫(yī)學指南》[5]中帕金森病的診斷標準,意識清楚、可正常交流;依從性良好,可配合完成調(diào)查研究;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肢體功能障礙,缺乏自主行動能力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者;本研究未結(jié)束參加其他研究者。
1.2.1 社會疏離感評估方法
采用一般疏離感量表(General Alienation Scale,GAS)[6]評估病人社會疏離感水平,該量表主要包括社會孤立感、無力感、自我疏離感以及無意義感4個維度,共15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別計1~4分,總分為15~60分。得分越高則表示個體的社會疏離感水平越高。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10,信效度較高。
1.2.2 一般資料調(diào)查方法
由研究者基于研究目的,結(jié)合相關文獻及內(nèi)科主任建議制定一般資料調(diào)查問卷,主要包括年齡(≥60歲、<60歲)、性別(男、女)、文化程度(初中及高中、??萍耙陨?、居住地(農(nóng)村、城鎮(zhèn))、社會支持情況(低下、良好)、住院次數(shù)(1次、多次)、負面情緒(有、無)等。社會支持情況采用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SSS)[7]評估,該量表有12個條目,每個條目計1~7分,總分12~84分,得分越高則表示社會支持度越高;將PSSS得分≤36分歸為病人社會支持低下,>36分歸為病人社會支持良好;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10,信效度較高。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8]評估病人負面情緒,其中HAMD包含17個條目,每個條目計0~3分,總分0~51分;HAMA包含14個條目,每個條目計0~4分,總分0~56分;當病人滿足HAMD≥17分或HAMA≥14分時表示有負面情緒;兩量表的信效度較高,能很好地反映抑郁、焦慮狀態(tài)的嚴重程度。
本次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80例帕金森病病人社會疏離感評分為35~55(40.50±3.50)分。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不同文化程度、社會支持、住院次數(shù)及負面情緒的帕金森病病人社會疏離感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特征帕金森病病人社會疏離感評分比較 單位:分
將表1中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項目作為自變量(賦值見表2),將帕金森病病人社會疏離感評分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文化程度、社會支持、住院次數(shù)及負面情緒是帕金森病病人社會疏離感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
表3 帕金森病病人社會疏離感的相關影響因素的線性回歸分析結(jié)果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于老年人群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目前該病的治療主要以控制病情、緩解癥狀為主,但無法逆轉(zhuǎn)或阻止疾病進展,病人往往會對疾病產(chǎn)生較大的心理壓力,擔心患病后對家庭造成負擔、遭人嫌棄,自我感受負擔較重,導致其社會參與度普遍低下,社會疏離感較高[9-10]。本次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80例帕金森病病人社會疏離感評分為35~55(40.50±3.50)分,略低于端木艷麗等[2]研究的(43.73±11.71)分,但結(jié)果均證實帕金森病病人社會疏離感總體處于中等水平。因此,及早探析帕金森病病人社會疏離感的影響因素十分必要。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文化程度、社會支持、住院次數(shù)及負面情緒是帕金森病病人社會疏離感的影響因素(P<0.05)。
文化程度較高的帕金森病病人可自主學習疾病知識,可深層次理解疾病,自主調(diào)節(jié)自身情緒,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并自發(fā)參與社會活動,社會疏離感較低[11]。文化程度較低的帕金森病病人對疾病的認知水平相對較低,疾病不確定感高,病人不敢表達自身情感,遇到困難不敢尋求幫助,增加社會疏離感[12-13]。對此,建議護理人員可對文化程度較低者播放疾病相關視頻,并以簡單易懂的語言進行交流,提高病人對疾病的認知,引導其正確面對疾病,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主動參與到社會交流當中。
良好的社會支持可給予帕金森病病人精神、生理方面的支持,弱化疾病對病人造成的心理沖擊,有助于調(diào)節(jié)病人心態(tài),促使病人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社會疏離水平相對較低[3]。而社會支持低下的帕金森病病人難以獲取來自外界的支持和鼓勵,常存在被社會、家庭遺棄的錯覺,進而采取回避、屈服等消極方式面對[14-15]。對此,建議臨床引導病人家屬、親友主動參與到病人的疾病治療當中,給予病人積極的心理暗示,并且院方可召開疾病交流會,引導病人參加,以彌補缺失的社會支持。
住院次數(shù)較多的帕金森病病人疾病控制或管理不佳,疾病已嚴重影響病人正常生活;并且反復的入院治療和居住環(huán)境的頻繁變更可導致病人在不同環(huán)境的人際交流中產(chǎn)生距離感,難以正常融入社會,增加社會疏離感[16-17]。對此,建議臨床可指導病人進行居家康復,并引導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提升其自我護理能力,并通過遠程教育的方式協(xié)助病人更好地進行居家康復,以減少住院次數(shù)。
帕金森病病人因受病情影響,自身正常生活節(jié)奏被打破,難以維持正常行動,且無法進行適當?shù)纳缃换顒?易產(chǎn)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病人處于負面情緒狀態(tài)下更易采取消極的疾病應對方式,從而產(chǎn)生社會隔離[18-19]。對此,建議臨床給予病人專業(yè)性的心理疏導措施,并適時組織疾病講座等活動,為病人提供一個合理宣泄負面情緒的機會,改善社會疏離感。
本研究存在不足之處,如樣本量較小,得出的研究結(jié)果可能存在偏倚,可能不適用于其他地區(qū)醫(yī)院的病人;并且本研究觀察的相關因素相對較少,可能存在一些其他因素未被納入,未來將進一步擴大取樣范圍,納入更多可能的影響因素,進一步明確帕金森病病人社會疏離感的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文化程度、社會支持、住院次數(shù)及負面情緒是帕金森病病人社會疏離感的影響因素,臨床需根據(jù)病人個體情況采取針對性措施減輕病人社會疏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