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笑
翻開歷史的書頁,“進”和“退”是許多人面臨的兩難抉擇。解決問題時該進不進,退又不退,總想快速解決與完成。古語有云,“欲速則不達”,在快節(jié)奏的當下,我們不妨以退為進,尋找一片屬于自己的棲居之地,風清月朗,詩意生活。
以退為進,欲速則不達,退一步海闊天空。
“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碧K軾被貶杭州,即使在官場他的豪言壯志、滿腔熱血得不到舒展,但退居地方,他亦可大展身手,關注民生,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并留下了大量的詩詞,供后人欣賞。就蘇軾的生平來說,即使遇到了困難,翻不過高山,我們也要學會換眼觀世界,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態(tài)與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格局。我們要明白,唯有經歷晦暗歲月里的舉步維艱,失敗痛楚中的肝腸寸斷,才能在千回百轉之后,將光亮一點點揉進指縫之中。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退一步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正如《格言聯(lián)璧》中所言:“急事宜緩辦,忙則多錯。”進和退的選擇,關鍵由我們的方向和步調決定,一味前進不過是逞莽夫之勇,不如俯下身子,退步恭儉,積蓄力量,以退為進。在個人和社會的發(fā)展進程中,退一步是久久為功,是沉潛之功,扎根邊疆的戍邊戰(zhàn)士,保衛(wèi)綠意的塞罕壩人,深入基層的青年干部……他們未嘗不是在空間上退了一步,但在靈魂和境界上又進了一步呢?
在快節(jié)奏與紙醉金迷的現(xiàn)代社會,我們應該臨危不亂,像五柳先生一樣豁達,以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質,來面對每時每刻的誘惑,同時屏息凝神,擁有欲速則不達的意識。
進退并不是不可調和的兩端。我們前行的方向就是航船的舵、夜空的星,是汽車的發(fā)動機、國家的軍師,我們退居的地方是蓄力的港灣,是加油的驛站。退居山林的隱士,是氣節(jié)的寫照,留下清氣滿乾坤;退居二線的工人,是祖國的螺絲釘,構建起宏偉的大廈??梢娡艘徊?,并不是放棄廣闊的大好河山,而是我們更好地走向“兼濟天下”的旅途,所以在前行的路上,乘著星光,不要慌張,步步緩行,時常暫停,以自己的節(jié)奏,邁向自己的遠方。
閉上歷史的書頁,眺望窗外的候鳥,它正慢慢梳理自己的羽毛,有“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之感,這是慢的釋義,也是退一步的最佳詮釋。對于青少年來說,在新時代的沖擊下,要知止且知足,以退為進,樂享生活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