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是漢語的初始形態(tài),亦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古文中的成語則是其中沉淀著智慧與歷史的一顆顆璀璨明珠。一則寥寥數字的小成語,展示著史上那些大人物的獨特風采,給讀者豐富的人生啟示?!靶〕烧Z·大人物”欄目攜手作家魏德勇,在歷史長河中擷取古人智慧,通過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故事,演繹小成語背后那些大人物的傳奇人生。
提到元景皓,你可能不知道是誰,但如果提到成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你肯定聽說過。那這個成語說的是什么呢?它與元景皓又有什么關系?要回答這些問題,還得從中國歷史說起。
三國兩晉之后,中國歷史進入到南北朝時期。于是,南方和北方同時存在多個王朝。每個王朝幾乎壽命都不長,擁有實權的大臣、將軍動不動就奪權稱帝,改朝換代。
公元550年,北方東魏王朝的丞相高洋,廢掉魏孝靜帝元善見后,建立了名叫齊的王朝,史稱北齊。高洋就是歷史上的齊文宣帝。文宣帝上臺,最操心兩件事兒:一件是如何盡情地吃喝玩樂;另一件則是保住自己的皇位,以免讓前朝的皇族奪權。第一個事好辦,第二件事關系到自己的江山,馬虎不得。經過再三考慮,他決定采用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法—殺。
很快,文宣帝派人毒死了元善見和他的三個兒子,并揚言要殺死元姓宗親25家700多人。
元姓宗族們成天提心吊膽,只有陳留王元景皓除外。
元景皓本是前朝皇帝元善見的遠房宗親,北齊代魏后,他成天待在國都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的王府里,素來讀讀書,寫寫字,不惹事,不生非,是個典型的“三好學生”。之所以這樣做,他無非是想表明自己沒有絲毫反心,文宣帝可以安安心心做其他事兒。
然而事情并非元景皓想得那樣簡單。
一天,朝廷的使者來到元景皓的府邸,氣勢洶洶地說:“王爺,陛下問你一句話,你愿意改為國姓嗎?”
所謂國姓,在中國古代就是指皇帝的姓,文宣帝姓高,國姓自然就是“高”。
身高一米八零,長得一表人才的元景皓本來是跪在庭院的,聽完話就站了起來,反問道:“我為什么要改為國姓呢?”
“你堂兄元景安向皇帝陛下申請改為國姓,聽說他還要升官了!”使者傲慢地說。
元景安當時任定襄縣(今山西省忻州市)縣令。為了保住一家子性命,他主動跑到文宣帝面前說:“我希望改姓高,永遠效忠大齊王朝?!?/p>
文宣帝笑得合不攏嘴,安慰一番后問元景安:“你們元氏宗親是不是都愿意改為國姓?。俊?/p>
元景安建議陛下讓人挨個去問,“不愿意改姓的,肯定就是不愿效忠陛下的?!彼V定道。
所以,使者才來到陳留王元景皓府中。
朋友,如果突然有人讓你改姓,你會改嗎?答案肯定是不會。一千多年前,我們這位帥哥主人公也自然沒答應。和古人一樣,他很看重自己的姓,認為姓是祖先留給自己的印跡,改姓就意味著數典忘祖,沒有孝心。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這句出現在古裝影視劇里的話,其實就是元景皓的座右銘。
“我不會改姓的,死也不愿?!痹梆蒯斀罔F地說。
“你考慮好了嗎?”使者說,“你可知道,不改姓的話,不但你要死,你的妻子兒女也不會有好日子過!”
“哼!”元景皓站著筆直?!皩幙捎袼?,不能瓦全?!?/p>
“這句話不是你對元景安說的嗎?他都告訴陛下了!”使者說完便端出一個黃金酒壺,倒出一杯毒酒,遞給元景皓。
元景皓接過酒杯,一飲而盡。
事情還沒結束。元景皓死后,文宣帝把他的妻子兒女貶到偏遠的地方,并讓高景安(即元景安)繼承元景皓的陳留王爵位。
千百年來,貪生怕死的元景安因為改姓喪失氣節(jié)而被后人譴責,元景皓因“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地保留原姓而名垂青史。后來,這句話演變?yōu)槌烧Z“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比喻愿意為正義之事而犧牲,也不愿茍且活著。只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成語是一位頂天立地的錚錚男子漢用生命換來的。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解釋】原義是寧愿做高貴的玉器而破碎,也不愿做低賤的瓦器得以保全。比喻寧為正義事業(yè)而犧牲,也不茍且偷生。
【出自】《北齊書·元景安傳》:“豈得棄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