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龍飛
一?單項選擇題
基礎訓練
1. 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就外交承認的問題多次強調,幾年內不要忙于與美英等國建立外交關系;周恩來主持外交工作之初再三告誡工作人員,“首先要認清敵友”,“要認清帝國主義的本質”,“要懂得又聯(lián)合又斗爭的策略”。這表明當時我國()
A. 沖破西方的外交孤立封鎖
B. 注重睦鄰友好關系的構筑
C. 推行“另起爐灶”的方針
D. 外交具有一定的革命色彩
2. 20世紀50年代,中印聯(lián)合發(fā)表聲明:“兩國總理重申這些原則,并且感到在他們與亞洲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中,也應該適用這些原則?!辈牧现械摹斑@些原則”是指()
A. 人民民主原則
B. “求同存異”原則
C. 社會主義原則
D.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 美國記者鮑大可在《周恩來在萬隆》一書中寫道,“在亞非會議上發(fā)生的一切事件中,最重要的也許是共產黨中國登上了國際政治舞臺?!睋?jù)此可知,作者認為萬隆會議()
A. 擴大了新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B. 是新中國首次參加的國際會議
C. 恢復了中國在聯(lián)合國的席位
D. 使印度支那問題得以政治解決
4. 1963年底到1964年初,周恩來出訪非洲十國。此次非洲之行發(fā)表的公報顯示,中國與相關國家的議題主要為蘇、美、英三國簽署的《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1963年7月)、中印邊界沖突、中法建交等。這反映出,此時的中國外交()
A. 服務國內經濟建設
B. 以團結第三世界為宗旨
C. 突破意識形態(tài)束縛
D. 積極應對國際局勢變化
5. 20世紀70年代,打破中國外交僵局、使中國對外關系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歷史事件是()
A. 參加日內瓦會議
B. 出席萬隆會議
C. 中美、中日關系正?;?/p>
D. 創(chuàng)立上海合作組織
6. 1973年1月5日,國家計劃委員會提交了《關于增加設備進口,擴大經濟交流的請示報告》,建議在3—5年內從發(fā)達國家引進43億美元的成套設備,這就是所謂的“四三方案”。這一方案推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二次引進外資高潮的出現(xiàn),不少項目都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建成投產。該方案的出臺表明()
A. 中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全面展開
B. 西方國家徹底改變了敵視中國的態(tài)度
C. “左”傾錯誤得到全面糾正
D. 中國與西方的關系有了實質性的緩和
7.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在外交上不再“以蘇劃線”“共同制蘇”,而是提出反對一切霸權主義,尤其是反對美國、蘇聯(lián)的霸權主義,堅定站在和平力量一邊。這反映出新時期()
A. 中蘇之間已消除了外交分歧
B. 我國堅定奉行不結盟的政策
C. 美蘇對抗嚴重威脅世界和平
D. 我國外交重點轉向區(qū)域合作
8.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從倡導“求同存異”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提出“三個世界”理論和“和平與發(fā)展”兩大時代主題,再到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表明中國()
A. 不斷豐富多邊外交內涵
B. 外交政策逐漸走向成熟
C. 成為國際秩序的主導者
D. 努力構建睦鄰友好關系
進階訓練
9. 新中國成立初期,領導人雖然視美國為中國安全的主要威脅,中國必須聯(lián)蘇抗美,但是絕沒有把中美關系看死。毛澤東在同外賓的談話中多次提到,對美國,一方面,我們要爭取主動,公開主張與他們和平共處,建立外交關系,解決臺灣問題,歡迎他們來中國;另一方面,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堅持斗爭。這體現(xiàn)了新中國()
A. 外交政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
B. 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C. 放棄了“一邊倒”的外交方針
D. 外交受到意識形態(tài)的嚴重束縛
10. 1955年萬隆會議上,中國有意識地采取“不爭論”的策略,不僅自己不提出容易引起爭論的議題,還對有關的指責和攻擊極力避免革命性和意識形態(tài)化的措辭。中國盡可能地強調作為亞非國家的身份,從而避免陷入關于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政治制度爭論的陷阱。這一策略()
A. 適應了發(fā)展周邊關系的需要
B. 為國民經濟恢復創(chuàng)造了條件
C. 有助于印度支那問題的解決
D. 使中國贏得了良好國際聲譽
11. 1977至1979年,中央高層頻繁出訪,除傳統(tǒng)友好國家外,有兩類國家明顯增多:一是發(fā)達國家,如副總理谷牧訪歐,法德等國表示愿同中國發(fā)展關系;二是正在進行改革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這反映了當時中國()
A. 高度重視發(fā)展同各國的友好關系
B. 致力于開展大國特色外交活動
C. 積極營造經濟建設良好外部環(huán)境
D. 努力擴大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
12. 下表反映了2002~2021年中國參與的部分國際會議情況。據(jù)此可知,中國()
A. 積極主動與各國發(fā)展經貿關系
B. 主導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C. 努力推動傳統(tǒng)國際組織的改革
D. 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建設
二?非選擇題
13.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紀60年代末,中蘇之間已由意識形態(tài)的論戰(zhàn)發(fā)展為全面的政治軍事對抗。因此,中蘇邊境緊張局勢加劇引起了美國政府的嚴重不安。美國政府從其戰(zhàn)略利益出發(fā),越來越迫切需要加強與中國的聯(lián)系。中國在蘇聯(lián)的軍事威脅下,毛澤東依據(jù)世界力量的消長變化,以敏銳的戰(zhàn)略眼光抓住了主要矛盾。為改變中國的不利處境,爭取主動,中國作出了調整對美政策的決定。實踐證明,這一重要舉措,對于中國外交的發(fā)展和世界局勢的變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此時,中國調整外交政策的時機已經成熟,中國領導人審時度勢,抓住機遇,適時地調整了外交政策,將“兩個拳頭打人”調整為“一條線”“一大片”,即按照大致的緯度劃“一條線”連接從美國到日本、中國、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歐洲的戰(zhàn)略線。“一條線”“一大片”外交政策沖破了意識形態(tài)的桎梏,將國家利益作為其重要依據(jù)。
——摘編自郭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外交政策的兩次調整》
(1)根據(jù)材料,概括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外交政策調整的背景。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外交政策調整的影響。
(參考答案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