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今
站在非洲塞內(nèi)加爾的玫瑰湖畔,看當?shù)厝艘元毺氐姆绞讲甥},我驚嘆。
這個湖泊,深度只有一米余,可是,每公升含鹽量竟然高達380克(海水每公升含鹽量32克)!采鹽人家只要把木樁插進湖水里,什么也不必做,過了兩三個月,往上一提,瘦瘦的木樁就會變成胖胖的“鹽棒子”了——當然,這是“懶人”的作業(yè)方式。一般,采鹽者會站在船上,以鐵槳大力擊碎凝結(jié)在湖底的鹽晶塊,再跳下水去,用簍子把鹽塊撈起,以瀝水曬干的方式制鹽。當?shù)厝俗畲蟮膽n患是:地球暖化,這個面積只有三平方公里的咸水湖受到惡性影響,正逐漸萎縮。當?shù)厝艘惶崞鹈倒搴柠},便無比自豪地表示,這鹽,內(nèi)蘊綿綿不絕的香氣,舉世無雙。我想,也許,玫瑰湖是要在徹底消失之前,以奇異的香氣來留住他人的記憶。
站在歐洲馬耳他的戈佐島,看奇尼家族以沿襲自羅馬時代的傳統(tǒng)方法從地中海里提取珍貴的海鹽,我驚喜。
據(jù)奇尼家族的成員表示,制造海鹽的三大天然原料是陽光、海水和風——采鹽人家從大海中把海水泵送到由巖石堆砌而成的大池中,海水在強勁海風的吹拂與和煦陽光的照耀下,逐漸蒸發(fā),七天過后,將濃縮的鹽水送到較淺的鹽田里,鹽田周遭的巖石被太陽烤熱了,加速了海水的蒸發(fā)。在大自然的推波助瀾下,大片雪白的結(jié)晶體慢慢地形成了,而這,就是質(zhì)地清純、味道帶甜的海鹽。幾個世紀以來,奇尼家族這種利用海水蒸發(fā)而生產(chǎn)海鹽的方式一直持續(xù)不變。這些海鹽是通過人力從潔凈的海水中提煉出來的,沒有任何化學添加劑,是純天然的氯化鈉,有一股清甜的味道不動聲色地潛藏在富于層次的咸味里。我想,奇尼家族制造的海鹽之所以美味,是因為他們以長達幾個世紀的堅持把濃烈的愛鑲嵌進去了。那是一種愛的味道。
站在玻利維亞山區(qū),看到那橫無際涯的烏尤尼鹽沼,我驚愕。
這個鹽沼,是由海水形成的巨大湖泊經(jīng)過幾萬年的蒸發(fā)干涸后形成的,是個天然大鹽田,采鹽、曬鹽、制鹽,是當?shù)鼐用裰饕慕?jīng)濟活動之一。有趣的是,盡管綿延無盡的每一寸空間都是鹽,可是,鹽并沒有出口外銷,原因是運輸費太高,得不償失。鹽的滋味,在這兒沒人重視,大家注重的是鹽沼下埋藏著的鋰,大家看重的也是鹽沼帶來的旅游魅力。
作為一種調(diào)味品,鹽在玻利維亞可以說是懷才不遇的。
來到了摩洛哥,鹽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遭遇”;我就是在摩洛哥嘗到鹽無與倫比的好滋味的。
那一回,我騎著駱駝,隨游牧民族哈桑一家子扎營于撒哈拉大沙漠。次日早上,滾燙的太陽在噴火,哈桑為我準備的早餐是一塊又冷又硬的干烙大餅,淡而無味,我好像在咀嚼粗糙的海綿。哈桑見我食不下咽,便從帳篷里取出了一小包東西,鄭重其事地把紙張一層又一層地打開,在最內(nèi)層處,露出了一堆閃爍如鉆石的鹽粒,這是他以手織地毯通過物物交換而得來的。他小心翼翼地撒了幾粒鹽在我手中的大餅上,那鹽立馬透出了小麥樸實清新的香氣,哎喲!那真是一種奢華的味道??!
鹽,在這個杳無人煙的地方,顯出了它最深邃的滋味,凸顯了它最高的價值。
(源自《新民晚報》,曉潼薦稿)
責編:王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