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婷
統編教材選了少量的議論性文章供學生學習。從新課標看,議論性文章屬于初中的教學內容,小學階段這類文章的學習就具有小學與初中銜接的特點。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學生的學習起點,抓住關鍵內容,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議論性文章的特點,為初中階段正式學習議論性文章打好基礎。筆者以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人民服務》一課為例,談一談自己的教學思考。
《為人民服務》這篇文章并不是小學階段學習議論性文章的起點,在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就以“抓住關鍵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為單元語文要素安排過相關學習。
在《為人民服務》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為抓手,結合課后習題2“說說課文圍繞‘為人民服務講了哪幾個方面的意思”,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教師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從中找到含有主要觀點的句子,提取文章的主要觀點。本文的題目就直接點出了主要觀點,也可以從中心句“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里面找到“為人民服務”的內涵與闡述。這是一個方面的教學目標。另一個教學目標是本單元語文要素安排的訓練內容,即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所闡述的為人民服務的理解。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可以查閱所引用的司馬遷名句以及張思德的一些相關資料,還可以查閱課文提出“為人民服務”這一主張的時代背景,這些資料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毛澤東在當時提出“為人民服務”這個號召的內在原因。
議論性文章在結構上與敘事性、說明性文章有著明顯的不同,它通常采用“提出觀點——論證觀點——得出結論”的結構。具體到《為人民服務》這一課來說,課后練習2就是對接這一學習要求的。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這一課后練習融入閱讀教學活動中。
首先,學生需要朗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觀點。學生可以利用過去學習的方法,把握關鍵句。學生在朗讀課文后能夠確認課文第1自然段中包含著主要觀點,明確第1自然段的第二個句子是課文的關鍵句。對這一關鍵句,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從中提取和概括主要觀點,即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當然,這樣的概括還要結合課文題目進行。其次,教師讓學生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在2—5自然段中抓住關鍵詞,用來概括分觀點。學生閱讀第2自然段,抓住的關鍵詞是“死亡”,概括出這一自然段的觀點是“如何對待死亡”;學生閱讀第3自然段,抓住的關鍵詞是“批評”,概括出這一自然段的觀點是“如何對待批評”;學生閱讀第4自然段,抓住的關鍵詞是“困難”,概括出這一自然段的觀點是“如何對待困難”;學生閱讀第5自然段,抓住的關鍵詞是“死去的同志”,概括出這一自然段的觀點是“如何對待死去的同志”。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小結,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將課文的結構層次呈現出來:課文圍繞主要觀點“為人民服務”,從如何對待死亡、如何對待批評、如何對待困難、如何對待死去的同志等四個方面進行論述。
《為人民服務》提出主要觀點后,進行了一些相關論述,這些論述是以幾個“如何對待”并列進行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選擇其中一個最具典范性的自然段開展教學活動,指導學生品讀課文,學習議論文的具體說理方法。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研讀可以發(fā)現,課文2—5自然段從論述方法來看,第2自然段具有典型性,可以作為學習探究的例子。在品讀這一自然段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標注出其中的關鍵句,依次進行理解。第2自然段共有4個句子,其中第一個句子提出了這一自然段中的觀點,后面三個句子圍繞這一觀點展開論述。第二個句子中引用了司馬遷的名言,說明人死的意義有不同。第三個句子采用對比的方法,具體闡述了司馬遷所說的死的不同意義,即比泰山還重的是“為人民利益而死”,比鴻毛還輕的是“替法西斯賣力……”;在這樣的對比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說說兩方面的情況,一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死”指的是什么,二是搞清楚哪些人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第四個句子說到了具體的人物,屬于舉例子;教師可以適當拓展張思德犧牲的資料,讓學生明白張思德的死為什么比泰山還重。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站在小學與初中銜接的角度,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fā),引導學生關注課文的結構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