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姣
摘 要:《桃花源記并詩》是陶淵明晚年時期的作品,既建構了陶淵明心中的理想社會,又刻畫了完美的隱士形象。本文以“漁人”為切入點,對先秦作品《莊子·漁父》《楚辭·漁父》中的“漁父”形象進行分析,深入挖掘其與陶淵明之間的潛在關系。最后,通過《桃花源記并詩》中的“漁人”形象洞悉陶淵明渴望百姓安居樂業(yè)的政治理想以及對于“桃花源居民”為代表的理想隱士的傾慕。作品中的“桃花源”在現(xiàn)實世界是不存在的,至真至樂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只有持守其真,才能追求到心靈的“桃花源”。
關鍵詞:《莊子·漁父》;《楚辭·漁父》;漁人;《桃花源記并詩》;隱士
自宋代起,陶淵明詩文的價值逐漸被發(fā)現(xiàn),陶淵明開始成為許多文人研究學習的對象。《桃花源記并詩》作為陶淵明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陳寅恪就曾在《桃花源記旁證》中考證過桃花源的原型。近年來,學界對于“桃花源”的研究并未減少,但多集中于對其“烏托邦式”空想的探討。本文從“漁人”意象入手,深入挖掘陶淵明內(nèi)在的人生追求,了解其建構的至真至樂的“桃花源”。
一、《莊子·漁父》《楚辭·漁父》中“漁父”形象
綜觀歷史可知,“漁人”意象成形于《莊子·漁父》和《楚辭·漁父》。這兩篇作品篇名相似,都塑造了不拘于俗的隱者形象,但“漁父”形象有其共同點也各有獨特之處,蘊含著不同的意蘊。
《莊子·漁父》《楚辭·漁父》的共同點在于,兩篇作品中出現(xiàn)的“漁父”來歷蹤跡皆不可知,充滿神秘感。《莊子·漁父》中孔子在緇帷樹林里彈琴吟唱,曲未奏完,“漁父”出現(xiàn),文中并未寫“漁父”從何處來,“漁父”離去的蹤跡更是無法探尋,只飄然消失在蘆葦間,讓孔子與其之間的談話如同大夢一場。同樣,《楚辭·漁父》中屈原因遭讒言被放逐而滿腔憤懣,在沅江邊徘徊,“漁父”出現(xiàn)與屈原交談。其中并未交代“漁父”本人的任何情況,也未描寫其從何而來?!皾O父”只留下自己的忠告就飄然離去,其蹤跡同樣不可探尋?!端螘る[逸傳序》曰:“夫隱之為言,跡不外見,道不可知之謂也?!盵1]他們安于平靜自在的生活,逃避世俗的束縛,追求心靈上的自由。
《莊子·漁父》和《楚辭·漁父》中的“漁父”形象也有其不同點?!肚f子·漁父》主要寫了孔子和漁父的對話且傾向于對孔子的批評。“漁父”主要著眼于對孔子“擅飾禮樂,選人倫,以化齊民”[2]的行為進行批評。從更深層次來說,這是對儒家禮樂制度的批駁?!墩撜Z·微子》篇中就曾出現(xiàn)“楚狂接輿”“長沮”“桀溺”“荷蓧丈人”等一批隱士批評孔子積極干預世事的態(tài)度。由此可見,當時的隱士反對孔子干預世事。據(jù)先輩學者考據(jù),《莊子·漁父》與《楚辭·漁父》皆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時期,不過《莊子·漁父》略早于《楚辭·漁父》。[3]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相誅伐、禮崩樂壞、民不聊生,這造就了思想上的“百家爭鳴”。各家學派紛紛提出自己的學說,以求應對亂世帶給人們在生存、思想、選擇上的種種壓力?!墩撜Z·泰伯》言:“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以天下有無道為標準,來選擇處世方法。[4]它強調(diào)在亂世之中應該選擇合適的處世之道,這樣才能保全性命,同時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純潔?!肚f子·漁父》中孔子于亂世中積極地“擅飾禮樂”[5],渴望對亂世有所幫助?!皾O父”則認為當“法天貴真,不拘于俗”[6],以及世事當以“天子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7],主張維護心靈的真實自在,不為世俗外物束縛。孔子推崇的禮樂制度是以約束人的天性達到維護統(tǒng)治的目的,這與“漁父”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馳。因此,“漁父”勸導孔子要不拘于俗、返璞歸真。這是對個體心靈自由的關懷。在亂世,儒家強調(diào)暫時退避保全自身,而“漁父”推崇脫離世俗,保持人格的獨立,得到心靈自由??偠灾?,在孔子與“漁父”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孔子這一形象只用以凸顯以“漁父”為代表的道家學派對儒家禮樂制度“以危其真”的批判。但更深層次,它表露出了以“漁父”為代表的隱士在亂世中為追求心靈的純凈而作出避世保生的選擇。
《楚辭·漁父》中“漁父”形象也有其獨特之處。《莊子·漁父》中“漁父”對“天下無道”選擇歸隱,以求避世保生,保全心靈上的澄澈。而《楚辭·漁父》中“漁父”則選擇在濁世中浮沉,放棄追求情操的純潔,愿意與世相爭,從而得到生存空間乃至名利。可以說,對于《楚辭·漁父》中的“漁父”而言,名利等物質(zhì)的追求高于對內(nèi)在節(jié)操與心靈自由的追求。相比之下,屈原“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8]更凸顯出其對于自由乃至節(jié)操的追求之高。屈原在亂世中遭遇奸佞誹謗、君主相疑,卻決絕地與黑暗的現(xiàn)實斗爭,追求心靈的澄澈與自由,表達了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情操。他的這種精神被后世文人大力歌頌,鼓舞著處于黑暗現(xiàn)實世界的人們與污濁作斗爭,保持高尚的情操。
二、陶淵明人生選擇與《莊子·漁父》《楚辭·漁父》的
聯(lián)系
陶淵明一生坎坷,在他四十二歲歸隱故里之前,曾四次出仕,均不順利,最終無奈辭官。這不平凡的經(jīng)歷給他帶來了不同的人生體驗,使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歌,其中的山水田園詩最為著名。南朝鐘嶸稱陶淵明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自歸隱后創(chuàng)作了許多詩歌表現(xiàn)自己的志趣與人生追求。他在《詠貧士七首》之一寫道:“詩書塞座外,日昃不遑研?!我晕课釕?,賴古多此賢。”[9]表達了自己固窮守潔的人生追求。他在隱居時創(chuàng)作了關于回歸田園的組詩《歸園田居五首》,里面有大量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的描寫,表達了其回歸自然的欣喜和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在陶淵明詩中也有許多對于人生的感慨,如《飲酒二十首并序》之一言:“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忽與一觴酒,日夕歡相持?!盵10]陶淵明也在他的詩文中多次表現(xiàn)對先賢、隱士的追慕?!讹嬀贫撞⑿颉分羞€寫道“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11],表現(xiàn)了“邵生”“黃綺”“張長工”“楊仲理”等隱居之人超然世外的高潔品質(zhì)?!陡鐨q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描寫了收獲早稻的場景:“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b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但愿長如此,躬耕非所嘆?!盵12]寫出了陶淵明對于農(nóng)戶辛苦耕收的同情,同時借隱耕之士“長沮、桀溺”來表達自己歸隱田園的決心和安貧樂道的高潔情操。陶淵明在詩文中追慕的隱者與《莊子·漁父》中的“漁父”都是在亂世之中,不為世俗名利所誘,堅持高尚操守和君子固窮守潔的精神的賢士形象。面對西晉末年的亂世,陶淵明同樣也選擇了“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決意離開官場,從此歸隱田園。
而同時代的魏晉士子,面對混亂的社會,他們無力改變,選擇放縱自我,逃避現(xiàn)實。當時名士多主張?zhí)亓ⅹ毿?,不受禮法的桎梏,回歸自然,追求“真正”的名士風流,因此,出現(xiàn)了一大批模仿阮籍追求放達的文人,如王澄、謝萬、王忱等人?!妒勒f新語》中《任誕》《簡傲》篇中就記載了王澄脫衣取鵲、殷羨不致書郵等故事。他們以放達為由耽于享樂,失去了阮籍等人批判社會的精神,造成當時社會的道德淪喪、風氣污濁。魏晉時期的名士不加節(jié)制地放縱,與《楚辭·漁父》中漁父主張“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13],不固守其真而能夠隨世俗變化的觀念相合。與此同時,在整個社會充斥著虛偽、放縱的風氣之時,陶淵明卻以其率真自然歸隱于田園的行為屹立于世?!吨熳诱Z類》中朱熹評價陶淵明:“晉宋間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納貨。淵明卻真?zhèn)€能不要,此其所以高于晉宋人也?!盵14]陶淵明與時人不加節(jié)制地放縱自我以求回歸自然的行為不同,他以簡樸的生活、精神上的自由、人格上的獨立、清高的氣節(jié),追求回歸自然,《楚辭·漁父》中屈原寧可葬身魚腹之中,以求“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15]的操守成了陶淵明學習的對象。陶淵明在《飲酒二十首并序》之一中寫道:“‘襤褸茅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16]面對和“漁父”相似的勸告,陶淵明堅定地拒絕了田父的勸說,決意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三、《桃花源記并詩》中漁人意象獨特的意義
《桃花源記并詩》是陶淵明在面對晉朝社會岌岌可危的情況時,描寫的理想中的“世外桃源”。作品以“漁人”為線索,隨著“漁人”的行蹤,展開對理想中“桃花源”的追述。文章開端交代了“漁人”的籍貫與職業(yè),“武陵人捕魚為業(yè)”,這與《莊子·漁父》《楚辭·漁父》中的不知來歷與蹤跡的“漁父”形象有所不同?!短一ㄔ从洸⒃姟分小皾O人”形象有所發(fā)展,更貼近現(xiàn)實生活,與虛幻的“桃花源”相融合,給人一種似真似幻之感。
《桃花源記并詩》中描繪的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桃花源”生活。寧靜祥和的居住環(huán)境與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中“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贩蜕钕镏?,雞鳴桑樹顛”[17]極其相似。由此可知“桃花源”是從陶淵明真實的所見所感中生發(fā)出來的?!皾O人”到達“桃花源”,受到了桃源居民熱情的款待,桃源居民“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而在現(xiàn)實中,陶淵明也常在生活困窘之時,受到親朋好友的接濟,《五柳先生傳》就寫道陶淵明“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起所以,或置酒而招之”[18]。甚至陶淵明晚年貧病交加之時,常食不果腹,不得不窘迫地到親友家乞食,“行行至斯里,扣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19]。陶淵明親身的經(jīng)歷,使得他在理想中的桃花源對其淳樸的民風有所渴求與展現(xiàn)。“桃花源”從始至終沒有提到任何封建政府機構,桃源居民的生活完全是自治,沒有任何強權參與治理的,這似乎是對政治的一種退避,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反對。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憤然離開官場,絕意仕途,隱居田園。隱士脫離世俗本質(zhì)上也是對現(xiàn)有社會政治不滿的一種宣泄,現(xiàn)實經(jīng)歷讓陶淵明體會到官場政治傾軋的血腥與殘酷。因此,在構建理想社會——“桃花源”時,就去掉了黑暗的政治,只留下了自然和諧、安居樂業(yè)的百姓自治。
而陶淵明在《桃花源記并詩》中對于“漁人”誤入“桃花源”與“漁人”再尋“桃花源”不得的故事情節(jié)的設定令人深思?!皾O人”對于“桃花源”的探尋,正如陶淵明對于“楚狂接輿”“長沮”“桀溺”“荷蓧丈人”等隱士的追慕。“桃花源”民風淳樸、百姓安居樂業(yè),正可謂至樂至美,而儒家也追求“樂”——顏回之樂。陶淵明在“桃花源”中所追求的“樂”,正是在儒家情懷下的“樂”。作品中“漁人”是以借助政府力量的方式且以追逐名利為目的去尋找“桃花源”,最終失去了“桃花源”?!皾O人”誤入“桃花源”時,“漁人”正如《莊子·漁父》中“漁父”一樣心無所求、持守其真,故而能找到“桃花源”。? ? ? ? (下轉(zhuǎn)頁)
(上接頁)
四、結 語
《桃花源記并詩》是陶淵明的代表性作品,寄托了其對“桃花源”式理想社會的向往?!疤一ㄔ础笔翘摂M的,但將陶淵明所見所聞的現(xiàn)實社會投射其中,借“漁人”意象予以表達想要追求心靈的“桃花源”。
(新疆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潘磊.《宋書·隱逸傳》的隱逸觀與陶淵明形象的經(jīng)典化[J].北京社會科學,2019(5):88-98.
[2] 周殿福.楚辭源·先秦古逸歌詩辭賦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44-250.
[3] 徐志嘯.《莊子·漁父》與《楚辭·漁父》[J].文學遺產(chǎn),2009(4):137-140.
[4] 劉建榮.漁父的隱逸與完形[J].美與時代(下),2018(1):55-58.
[5] 同[2].
[6] 同[2].
[7] 同[2].
[8] 王逸,黃靈庚.楚辭章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171-175.
[9] 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8.
[10] 同[9].
[11] 同[9].
[12] 同[9].
[13] 同[8].
[14] 胡建升.魏晉風度與中國文化基因[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19:85.
[15] 同[8].
[16] 同[9].
[17] 同[9].
[18] 同[9].
[19] 同[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