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昭倫
中益鄉(xiāng)坪壩村向家壩遠景
在石柱的第二天,我們?nèi)チ酥幸驵l(xiāng)。幾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也到過這里。
進入該鄉(xiāng)華溪村金溪溝時,山里云霧間群峰連綿,盤山坡陡路時隱時現(xiàn),右邊山崖石壁上的“中華蜜蜂谷”紅色石刻,尤為引人注目。山谷中的土家建筑涂裝成蜂蜜般的金黃色,加上道路兩旁錯落有致地點綴的蜂桶,讓人融入到“甜蜜”的氛圍里。
車至半山腰“蜜樂園”后,我們沿著一條狹窄陡峭的長長石階,來到譚登周家。2019 年4 月15 日,習近平總書記也是踏著這段石階,登上陡坡,來到他家的。
在譚登周家堂屋大門上,貼有一副對聯(lián):九死一生靠政策,三病兩苦有醫(yī)保;橫批:共產(chǎn)黨好!大門兩邊,還貼有兩個“?!弊帧?/p>
關于這副聯(lián),里面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2018 年3 月,譚登周在自家地里干農(nóng)活時,不慎從七八米高的地方摔下來。送到醫(yī)院治療,花去住院費十幾萬元。病愈出院后,再也干不了重活。加之老伴兒有風濕、哮喘等慢性病,生活處于極度貧困狀態(tài)。好在有基本醫(yī)保、大病保險和醫(yī)療救助,讓他報銷了醫(yī)療費用,自己只出了1 萬多元。此后,家庭醫(yī)生定期上門,老兩口看病不用愁,基本生活也得到保障。2019 年春節(jié),譚登周托人寫了這副春聯(lián)。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他家后,了解老兩口的生活和身體狀況,谷倉、灶臺、床鋪一樣樣地看,吃穿、看病、收入一項項地問。見到總書記,譚登周喉嚨哽咽了:“要不是黨的政策好,我墳上的草都這么高啦!”總書記緊緊握著他的手:“黨的政策對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p>
幾年過去了,譚登周老兩口的生活又有了新變化。除土地入股按比例分紅外,還把柴房改造成專賣土家特產(chǎn)的小店。通過撿白果、收山貨、開農(nóng)家樂,加上農(nóng)村低保、社保、公益性崗位補貼和養(yǎng)中華蜜蜂的收入,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去年春節(jié),譚登周托人重新寫了這副對聯(lián),貼在原來的位置?!半m然對聯(lián)的內(nèi)容沒有變,但自己的感受卻更深。”
在離華溪村初心廣場不遠處,有一座漂亮農(nóng)家小院,老黨員馬培清的家就在這里。幾年前,這里還是一棟破舊不堪的木頭屋子,生活用水要一桶一桶地挑,種的糧食只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2014 年,兒子陳朋又患上了重病,醫(yī)藥費花銷大,兩個孩子上學也要錢,加上家里沒有穩(wěn)定的收入,生活極度困難,被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當年,習近平總書記一行在她家門口召開院壩會,與老鄉(xiāng)們共話脫貧攻堅。在政府的幫扶下,馬培清一家走上了脫貧之路。兒子陳朋除農(nóng)閑時去務工外,還通過土地流轉(zhuǎn)政策,種植中藥材黃精,飼養(yǎng)蜜蜂。兒媳譚明蘭在當公益性保潔員的同時,還在市婦聯(lián)的巾幗扶貧車間“家庭工坊”做玩偶布老虎。“一年下來,全家的總收入少說也有四五萬元。”脫貧后,馬培清把破舊的小木屋變成了水泥板房,吃上了自來水,居住環(huán)境、生活質(zhì)量也得到很大改善。
如今,不少游客到了華溪村,總會來馬培清家坐坐,與老人家聊聊天?!罢媸亲鰤舳紱]有想到,總書記會到我家來,拉著我的手噓寒問暖,這是我家最幸福的一天?!闭勂鹂倳泚淼酱謇锟赐臀繂査那榫埃R培清依然沉浸在幸福的喜悅中。
回程途中,公路邊一塊鏨著“初心”兩個紅色大字的巨石映入眼簾。公路外,是村民的土家吊腳樓和土家民宿,曾經(jīng)的“偏僻巖石壩”,如今成了錯落有致的農(nóng)家樂步行街。放眼望去,四周是如畫的青山,不遠處的中益鄉(xiāng)場鎮(zhèn),一座座樓房拔地而起,彩色琉璃瓦,黃色或白色的外墻,映射著中益人安適幸福的生活。在一片黃精、木瓜基地的壩子邊,一塊巨石上鏨著“使命”兩個紅色大字,與上面的“初心”石遙相呼應,相得益彰。
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的建峰村全家院子,依山面谷,兩邊高高的山崖直聳云天,像一對頂天立地的壯漢守護著村口,一條小溪顫顫悠悠從后面的大山深處淌出。房屋結(jié)構(gòu)為木架、板壁樓,每棟木樓規(guī)模不等。院內(nèi)幾棵風燭殘年的古樹,樹干粗壯而又挺拔,恰似院內(nèi)幾位飽經(jīng)風霜的老人,滿是皺紋的臉上,被歲月雕刻出一道道刀疤似的傷痕。那些斑駁的樹皮和腐朽的樹枝,見證著這里曾經(jīng)的風風雨雨,仿佛在述說著土家人這些年來的變化。
幽靜地分布在密林中的坪壩村大灣民宿,以田園為趣,山野作伴,十幾間房屋錯落有致,與山體自然融為一體。民宿充分利用土家族吊腳樓元素,配以極具特色的星空餐廳和仙袂飄飄的戶外搖椅等設施,造型別致驚奇,極富夢幻格調(diào)。走進民宿,土家姑娘會給您送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米米茶”,或一杯老蔭茶,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慢時光。每逢夏天,外地游人來到民宿,大都要吃在這里、住在這里、消費在這里。
夕陽西下,我們來到中益鄉(xiāng)的鄉(xiāng)村旅游打卡地——鹽井村“蜜平方共享農(nóng)莊”。寬闊的草坪貼著河坎鋪開,叢密的麻柳樹林將河道與草坪一分為二,一大片油菜花正在開放。農(nóng)莊配套設施完善,分布著野炊燒烤、簸箕宴、戶外K 歌、蹦蹦床等娛樂和美食體驗區(qū)。入夜時分,在一個寬敞的“食堂”內(nèi),隨著一個個烤爐有序擺開,大家七手八腳地將各種食材鋪上燒烤架,一陣陣濃郁的鮮香撲鼻而來。帥哥美女們爭相舉著啤酒、夾著烤肉,一邊分享快樂的時光、美味的清香,一邊乘興高歌“太陽出來喜洋洋……”
在中益鄉(xiāng),類似的避暑納涼、休閑康養(yǎng)的好去處,如畢茲卡里文化中心、冉家壩百年大院等數(shù)不勝數(shù)。對第一次到這里的人來說,很難將之前的“深度貧困”與如今看到的場景聯(lián)系起來。過去,由于這里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土地貧瘠,土家人守著半山半水半分田,靠種紅苕坨、洋芋坨、玉米坨“三大坨”填飽肚子。加之基礎設施落后,青壯年大多外出謀生,土地撂荒無人耕種,貧困與蕭瑟使土家人從心底渴望致富奔小康。
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堅定了中益人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決心。他們發(fā)揚“敢吃黃連苦、不怕辣椒辣、樂享蜂蜜甜”的精神,從“等靠要”到“向前跑”,探索出了一條“靠山吃山不損山、靠林吃林要護林”可持續(xù)發(fā)展路子。在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林木和木本藥材的同時,建設脆桃觀光采摘園、中華蜜蜂產(chǎn)業(yè)園等特色產(chǎn)業(yè),“蜂文旅”提速向前,“農(nóng)文旅”融合發(fā)展,取得明顯成效。
如今的中益鄉(xiāng),已從窮山溝變?yōu)榫蹖毰瑁教幨歉蓛羝恋木坝^公路和塑膠步道,村里隨處可見太陽能路燈和擺放整齊的垃圾桶,風格各異的土家吊腳樓,處處展現(xiàn)出獨具特色的美麗村景。村民們不再愁吃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y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中益人從內(nèi)心深處發(fā)出了“如今政策就是好,我要努力向前跑”的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