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煒
2016年,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訓練了一個人工智能系統(tǒng),它可以較為準確地預測一個病人是否會在接下來的3個月到12個月內死亡。該團隊利用的數據是17萬名死于癌癥、心臟和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團隊將患者的診斷結果、醫(yī)療程序、處方藥在內的信息輸入,以教導人工智能系統(tǒng)。隨著神經元權重的更新,深度神經網絡會得到訓練。在那些預計在12個月內死亡的人中,有90%的確在這個時間范圍內死亡,被預測能活過12個月的病人中,有95%確實活了更長的時間。不要被90%這個準確率嚇到,這些病人大多病入膏肓,醫(yī)生和普通人也能做出類似的預測。不過,這個預測系統(tǒng)還是比較嚇人,我們不知道該拿它干什么。
當我們問算法“為什么”時,它也只能茫然地看著我們……
醫(yī)生悉達多·慕克吉在《紐約時報》上寫了一篇文章,他說:“死亡預測系統(tǒng)確實可以學習知識,但它無法告訴我們它能學到知識的原因,它能預測出概率,卻無法表達預測背后的推理過程。這就像一個通過嘗試并且不斷犯錯而學會了騎自行車的孩子,當要他描述該怎么騎自行車時,他只能聳聳肩跑開了。當我們問算法‘為什么’時,它也只能茫然地看著我們。與死亡一樣,這是另一個黑匣子?!焙谙蛔拥难芯恳廊辉诶^續(xù),2019年,谷歌的研究人員表示,在預測人類壽命這個領域,深度學習通過醫(yī)院中大量的患者信息,能夠取得比傳統(tǒng)的統(tǒng)計學模型更好的結果。
且不管這套系統(tǒng)。我們看一個真實的病例,2001年夏天,有一位58歲的英國人忽然發(fā)現自己撒不出尿來了,他擔心自己得了癌癥,初步診斷結果是前列腺肥大,吃藥就能解決撒尿問題,但每三個月要去醫(yī)院做血檢,檢查PSA數值,這是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檢測。2002年10月16日,他進行了血檢,醫(yī)生一周后通知他,懷疑他患慢性白血病,要進行骨髓檢測和脾檢。醫(yī)生告訴他,別害怕,即使患有白血病,你也能再活十年。這是一個醫(yī)生做出的預測,對這位患者來說,十年可不夠,他爸爸活到了九十多歲,他也想活到九十多呢。接下來的檢查表明,他沒有白血病,他的病叫骨髓纖維變性,一種貧血癥,病人的脾會腫大。病人家屬起先松了一口氣,聽起來骨髓纖維變性比白血病要溫和一些,但上網搜索了一番之后,家屬發(fā)現,這個病也很兇險,有網站說,患者能存活四年,有網站說,患者能活五年到十年。盡管我們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權威的預測系統(tǒng),但網上總能搜到存活率和存活時間。
醫(yī)生給這位患者提供的診療方案是骨髓移植,醫(yī)生說,如果不進行骨髓移植手術,患者只有兩年的健康壽命了。進行手術也有各種可預測和不可預測的風險,而且按照醫(yī)生“周全”的手術方案,他余生很長一段時間都要在醫(yī)院中度過,大衛(wèi)的老婆向他建議,別治了,過完兩年健康的生活,剩下的就隨它去吧。大衛(wèi)聽了,很是沮喪。他不滿足于活兩年,他頻繁進出醫(yī)院,做前列腺檢查、脾檢查,醫(yī)生最終決定,先切脾,三個月再做骨髓移植,最后再考慮前列腺癌。大衛(wèi)照著這個程序做了,但在骨髓移植手術之后,大衛(wèi)去世了,他沒能活到醫(yī)生根據白血病預測的十年壽命,也沒按照網上最悲觀的說法,患骨髓纖維變性能活四年,也沒有活到醫(yī)生說的不進行手術可以有兩年的健康生活。
預測一個病人能活多久,斯坦福大學的智能系統(tǒng)包括了13654維的輸入,聽起來很復雜,但其原理沒那么復雜,可以想見,如果有足夠多的數據,智能預測系統(tǒng)大概會越來越準確。但一個病人是否需要這種預測呢?社會或者政府需要這樣的預測嗎?如果我們知道一個病人情況危急,又能有多少醫(yī)療資源能救助他呢?所以,悉達多·慕克吉選擇無視這個黑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