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權恒
據(jù)日本學者實藤惠秀《中國人留學日本史》一書考證:1896 年,清政府首次派遣唐寶鍔、朱忠光、胡宗瀛等13 名學生前往東洋留學,此后留日學生人數(shù)逐年增加,至1906 年清國留日學生人數(shù)為8000 名左右。上述留學生群體主要分布在日本宏文學院、振武學校、成城學校、日華學堂、東京同文書院、東亞學校(東亞高等預備學校),他們所學專業(yè)相當廣泛,如理科、工科、外語、師范、史地、法政、軍事,等等。由此,赴日留學成為晚清有志之士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種理想選擇?!拔釃袢杖绱刮V?,以學為藥,而子弟之出洋求學者,乃如求藥之人?!薄拔┯螌W外洋者,為今日救吾國惟一之方針?!雹倨鋾r,廣大留日學生親眼目睹東方蕞爾小國迅速成為世界強國,這讓他們猛然清醒意識到:“今天下優(yōu)勝劣敗、強存弱亡之天下也。然則何以強,尚武則強;何以弱,尚文則弱。處閉關之時代,非尚文無以靜文氣,處交通之時代,非尚武無以振國威……尚文之風一變而為尚武,如是張國權,雪仇恥,索償?shù)?,皆于此基焉?!雹谲娛陆逃S之成為許多清國留日學生競相追逐的熱門專業(yè)。1902 年,時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袁世凱上奏清廷,建議大量選派留學生赴日本學習軍事,“查歐、美、東洋各國,于行軍練士之法,悉心考究,日新月異,而歲不同,故能迭為長雄,潛消外侮。今中國兵制,徒守湘、淮成規(guī),間有改習洋操,大抵襲其皮毛,未能得其奧妙。欲求因時之宜,以收沖折之效,自非派員出洋肄習不為功。顧歐美遠隔重洋,往來不易,日本同洲之國,其陸軍學校,于訓練之法,備極周詳。臣部武衛(wèi)右軍學堂諸生,現(xiàn)已三屆畢業(yè)之期,雖規(guī)模頗有可觀,而諳練猶有未至,自應及時派往東洋肄習,庶學成返國,堪備干城御侮之資。似變法圖強,無有要于此者”③。 1904 年,駐日公使楊樞在《奏陳兼管學務情形折》中說:“考日本陸軍教育,系以忠君愛國順服長官為宗旨,并無侈言等由,與政府反對之弊。惟是學陸軍者,每歲所費較多于學文科者數(shù)倍,非自費生所能備辦,似宜官費培植之,俾資造就?!雹芸梢?,在晚清改革派提倡變法圖強的過程中,許多清廷大員意識到,唯有全面學習日本的軍事教育思想,中國才有可能走出備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的局面。與此同時,日本對遠東的覬覦由來已久,日俄在朝鮮半島與中國東北的利益爭奪一直未斷,從八國聯(lián)軍侵華到日俄戰(zhàn)爭以沙皇俄國的失敗而告終,無不推動著日本的軍事帝國野心更加膨脹。從長遠目標考慮,日本政府不惜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相繼在各地創(chuàng)辦軍事專門學校,同樣希冀借助清國留學風潮向外展示自身改革成就,宣揚國威,因此也招收了大量晚清留日學生。僅舉一例,如1903 年振武學校曾經(jīng)招錄中國留學生178 名、1905 年121 名、1906 年202 名,直到1911 年為止。
當時,梁啟超、蔡鍔、蔣方震等知名人士,在積極學習日本先進思想文化的同時,同樣意識到“臨強交逼,亟圖自衛(wèi),而歷年喪失之國權,非憑借武力,勢難恢復”。1898 年維新變法失敗之后,梁啟超亡命日本,翌年和友人在東京和橫濱創(chuàng)立中國留學生預備學?!笸瑢W校,同時設立大同音樂會,開展豐富多樣的音樂活動。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說:“近頃橫濱大同學校為生徒唱歌用,將南海舊作演孔歌九章譜出,其音溫以和;將鄙人舊作愛國歌譜出,其音雄以強;能葉律如是,是始愿所不及也。推此以譜古詩,何憂國歌之乏絕耶?”⑤1902 年2 月,蔡鍔在《新民叢報》發(fā)刊號上,發(fā)表《軍國民篇》一文,其中提到:“軍國民主義者,昔濫觴于希臘之斯巴達,汪洋于近世諸大強國。歐西人士,即婦孺之腦質中,亦莫不深受此義。蓋其國家以此為全國國民之普通教育,國民以奉斯主義為終身莫大之義務。帝國主義,實由軍國民主義胎化而出者也,蓋內(nèi)力既充,自不得不盈溢而外奔耳?!薄败娬撸瑖裰搨?。軍人之智識,軍人之精神,軍人之本領,不獨限之從戎者,凡全國國民皆宜具有之。”⑥“日本自維新以來,一切音樂皆模法泰西,而唱歌則為學校功課之一。然即非軍歌、軍樂,亦莫不含有愛國尚武之意,聽聞之余,自可奮發(fā)精神于不知不覺之中。而復有吟詠古詩而舞劍,以繪其慷慨激昂之情者,故漢學家多主持保全詩義焉?!雹?/p>
1903 年,留日學生秦毓鎏、葉瀾、董鴻祎等人在東京成立軍國民教育會,該教育會以“養(yǎng)成尚武精神,實行民族主義”為根本宗旨,廣泛招募團體會員,大肆鼓吹暗殺活動和民眾起義,派遣骨干成員悄悄回國進行反清活動。1905 年,陳鴻年在《東游日記》中記載:“二十九日至橫濱大同學校觀學生演藝……開演,風琴、洋琴、軍樂、唱歌……均有所觀。最后演《班定遠平西城新戲》,尤足激發(fā)吾國尚武精神。演至未出,歡迎凱旋,以軍歌軍樂和之,其聲悲壯,令人慷慨激昂,泣數(shù)行下,華人莫不拍掌,呼中國萬歲,不愧精神教育。內(nèi)地劇場如能一律改良,有功世道匪淺。”⑧其后,《浙江潮》《江蘇》《湖北學生界》《白話報》《民報》《醒獅》《云南》等近代報刊雜志,亦經(jīng)常刊載大量論說文章,鼓吹軍國民教育思想,這也成為辛亥革命迅速爆發(fā)的重要契機之一。而廣大留日學生群體更是受到軍國民教育思想的深刻影響,并成為他們后來進行具體革命實踐的重要支撐。
客觀地說,早期軍國民教育思想傳入中國之時,晚清政府起初對此是高度警惕的,認為其盡管充滿著愛國主義精神,但也暗含排滿傾向。1903年11 月,張百熙、榮慶、張之洞在《學務綱要》中指出:“中國素習,士不知兵,積弱之由,良非無故。揆諸三代學校兼習射御之義,實有不合。除京師應設海陸軍大學堂,各省應設高等普通各武學堂外,惟陸海軍大學堂暫難舉辦。茲于各學堂一律一體練習兵式體操以肆武事,并于文高等學堂中講授軍制、戰(zhàn)史、戰(zhàn)術等要義。大學堂政治學門添講各國海陸軍政學,俾文科學生稍嫻戎略?!雹岬摼V要也明確規(guī)定:“凡民間私設學堂,非經(jīng)稟準,不得教授兵式體操,其準習兵式體操者,亦止準用木槍,不得用真槍以示限制?!雹?906 年《學部奏請宣示教育宗旨折》特別強調(diào):“欲救其弊,必以教育為挽回風氣之具,凡中小學堂各種教科書,必寓軍國民主義,俾兒童熟悉而習聞之,國文、歷史、地理等科,宜詳述海陸戰(zhàn)爭之事跡,繪畫炮臺兵艦旗幟之圖形,敘列戍窮邊使絕域之勛業(yè)?!?1909 年,清廷迫于現(xiàn)實壓力,最終統(tǒng)一學堂操法,要求全國各類新式學堂嚴格按照陸軍部所制定現(xiàn)行操法,通行教練。
當時,梁啟超、沈心工、華航琛、馮梁、華振、夏頌萊、石更、權國垣等留日學生群體,深受日本軍國民教育思想的影響,切實認識到唯有富國才能強兵,強兵才能抵御外國欺凌。1899 年,梁啟超相繼發(fā)表《祈戰(zhàn)死》《中國魂安在乎》兩篇重要檄文,強調(diào)“日本國俗與中國國俗有大相異者一端,曰尚武與右文是也”。因此,他疾聲呼吁中國必須盡快改變“右文”傳統(tǒng),提倡“尚武”精神,重塑軍魂和民魂,這樣才可能逐漸扭轉國頹民弱的局面,真正挽救中華民族的危亡?!八^尚武者何也?東西各國,全國皆兵,自元首之子以至庶人,皆有當兵之義務,與我中國天子元子齒于太學之義亦相符合。各國謂兵為民之血稅,而天子乃與庶人同之,真可謂上下同心矣?!?對此許多音樂教育者積極響應,創(chuàng)作了許多經(jīng)典的軍國民教育之歌。“中國人無尚武精神,其原因甚多,而音樂靡曼亦其一端,此近世識者所同道也。昔斯巴達人被圍,乞援于雅典,雅典人以一眇目跛足之學校教師應之,斯巴達人惑焉。及臨陣,此教師為做軍歌,斯巴達人頌之,勇氣百倍,遂以獲勝。甚矣聲音之道感人深矣。吾中國向無軍歌,其有一二,若杜工部之前后(出塞),蓋不多見,然于發(fā)揚蹈厲之氣尤缺。此非徒祖國文學之缺點,抑亦國運升沉所關也?!?“中小學校教師,宜授生徒以軍事教育,喚起其尚武精神,而養(yǎng)成國民皆兵之資格。若能采斯巴達遺義,以軍事紀律,部勒學校團體,其法尤妙?!?與此同時,許多具有軍國民教育思想的外國歌曲也源源不斷傳入中國。緊接著,許多具有軍國民教育思想的樂歌在新式學堂和民間社會得到廣泛傳唱,如《革命軍》《出征》《軍事教育》《軍國民》《雪中行軍》《祈戰(zhàn)死》《從軍樂》《海戰(zhàn)》《當兵》《練兵》等,都成為催人警醒的軍國民教育之歌。其中,沈心工《革命軍》根據(jù)日本軍歌《勇敢的水兵》(奧好義作曲)重新填詞而成,后來收入華航琛主編的《共和國民唱歌集》(1912 年6 月商務印書館出版)。此樂歌號召有志青年積極參加革命斗爭,共同推翻腐敗落后的滿清政權,早日建立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作為一首富有思想鼓動性的經(jīng)典樂歌,《革命軍》激勵許多革命者不怕犧牲、勇往直前,成為辛亥革命過程中的正義之歌。其歌詞如下:
《革命軍》 沈心工
吾等都是好百姓,情愿去當兵,因為腐敗清政府,真正氣不平。收吾租稅作威福,牛馬待人民,吾等倘若再退縮,不能活性命!
可恨官軍無道理,同種也相欺,幫了滿賊出力氣,殺我好兄弟?;馃凉h口七晝夜,一片焦地皮,恨也恨也恨官軍,官軍真奴隸。
看我民軍品行好,到處弗吵鬧,洋人教士也保護,何況我同胞。唯有土匪與盜賊,罪大不可饒,再有奸細與奸商,請他吃洋炮。
吾等理直氣也壯,踴躍上前線,人皆有死不要怕,戰(zhàn)死最光榮。但愿最后得勝利,替吾鑄銅像,中華民國萬萬歲,軍人名譽香!?
華航琛是民國初年著名的音樂活動家,主要編有《共和國民唱歌集》《新教育唱歌集》等,《出征》《當兵》《女革命軍》《決死隊》《決死赴戰(zhàn)》《體操》《學生軍》都是他創(chuàng)作的代表性樂歌。其中,《出征》原載《共和國民唱歌集》(商務印書館于1912 年6 月出版)。此歌極大地鼓勵了諸多有志之士勇于投身辛亥革命斗爭,推翻落后腐朽的滿清政權。其歌詞如下:
《出征》 華航琛
往,吾愿往,革命責任不推讓。奮我勇氣,求我共和,情愿兵隊當,為何興漢,為何滅滿,大家想想。人人退后,人人不前,幸福難享。請同胞看我先去戰(zhàn)一場。
好,有希望,革命軍隊來四方。謝天謝地,謝我同胞,全把撻伐張,推倒清廷,便成共和,幸福同享。人人拼命,人人戮力,易如反掌。請同胞聽我凱歌返故鄉(xiāng)。?
《雪中行軍》原載葉中泠編《小學唱歌教科書初集》(1906 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后又被收錄在《民國歌集》《軍國民教育唱歌初集》《仁聲歌集》等歌集中。此歌曲借用日本鈴木米次郎的“去四七大調(diào)式”的音樂曲調(diào),采用“三段式”樂歌結構。據(jù)錢仁康教授考證,“此歌在《東亞唱歌》中題作《白雪歌》,為亞雅音樂會所授歌曲,而亞雅音樂會的主講教師就是鈴木米次郎”?。該曲為我國當時流行時間最長的學堂樂歌之一。其歌詞如下:
《雪中行軍》 佚名
哥哥手巾好做旗,弟弟竹竿好做馬,鄰家兄弟拿槍來,來到山中演兵隊。山中處處皆大雪,路上無人飛鳥絕。北風刮面如剪刀,黑衣盡變白衣色。我等不怕死,哪怕風與雪?哥哥做做司令官,快步慢步由你說。
山中喇叭嗚嗚吹,山下人家把門開。山下人家你莫驚,我等不是外國兵,也非山中有盜賊,乃是學生冒雪來行軍。將來替你打勝仗,保我中國四萬萬人人都安寧,四萬萬人人都安寧。?
1905 年3 月,《國民唱歌》二集在日本東京出版,同樣由上海小說林發(fā)行,共收錄樂歌22 首,以《陸軍》《海戰(zhàn)》《祈戰(zhàn)死》《從軍樂》《殺敵快》《凱旋》為代表性樂歌,具有鮮明時代氣息,意在啟蒙國民成為救亡圖存的中流砥柱?!蛾戃姟犯柙~如下:
《陸軍》 佚名
槍在肩頭子在囊,糇糧背上放,炮兵掩護伏兩旁,探騎斥堠忙。工程隊,輜重裝,守護挑精壯,還有馬隊包抄襲擊,旗鼓不相當。
中軍列帳看地勢,背山當面水,沖鋒選得敢死士,輕生不怕死,大旗行軍,刀指敵隊前山是,悲笳急鼓,聲聲合奏,齊唱擺侖詩。?
由此可見,軍國民教育是清末民初學堂樂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基本主題。事實上,它們不僅在各種新式學堂中得到廣泛傳唱,而且還受到近代軍隊特別青睞,可以看作近代軍歌產(chǎn)生的重要資源??傮w來看,“清末的歌詞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傾向。一種是富有愛國意志的知識分子編詞的,以‘富國強兵,抵御外辱’為主旨,宣傳民眾力量之強大,喚起民眾,鼓舞斗志,樹立民族必勝的信念,進行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教育,激勵人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號召反對列強,收回利權,挽救民族危亡,誓雪國恥,團結一致,努力奮斗,爭取民族的獨立,推翻腐敗的清政府,走民主共和、國家強盛的道路……”?此時,許多軍國民教育之歌已初步擺脫忠君?;实年惛^念,把愛國和反清兩大主題作為核心要義,成為中國近現(xiàn)代革命發(fā)生的重要催化劑。正是滿懷救亡圖存的愛國熱情,推動一大批音樂教育家積極發(fā)揮個人才能,把軍國民教育思想巧妙融入樂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以音樂精神來啟蒙普通民眾??梢哉f,軍國民教育之歌在全國各地新式學堂中的普遍推廣,使得整個神州大地開始升騰起濃厚的青春氣息,有效加速了中國近現(xiàn)代新型音樂教育發(fā)展進程。
毋庸諱言,“二十年來中國軍界之重要人物底姓名,幾十之九可以從明治四十(1907)年《振武學校一覽》之學生名冊中查出,其影響于中國軍政界可謂大矣?!?后來曾長期擔任中國留日學生軍事教習的松本龜次郎說:“今日中國軍人中,位居上、中將者,其三分之二曾受教于我國?!?如吳玉章、唐繼堯、李烈鈞、孫傳芳、閻錫山、何應欽等,都是日本振武學校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深受日本軍國民教育思想影響,在中國近現(xiàn)代軍事人才中赫赫有名。1912 年4 月,教育總長蔡元培在《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中說:“夫軍國民教育者,與社會主義橓馳,在他國已有道消之兆。然在我國則強鄰交逼,亟圖自衛(wèi),而歷年喪失之國權,非憑借武力,勢難恢復。且軍人革命以后,難保無軍人執(zhí)政之一時期,非行舉國皆兵之制,將使軍人社會永為全國中特別之階級,而無以平均其勢力。則如所謂軍國民教育者,誠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也?!?至此,軍國民教育正式編入各類學校課程,成為中華民國教育體系中重要一環(huán),深刻影響著幾代人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許多蘊含著軍國民教育思想的學堂樂歌,后來逐漸蛻變成為中國近代軍歌,并直接構成近現(xiàn)代革命歌詠運動發(fā)生的重要資源。如作為晚清“詩界革命”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黃遵憲曾出使日本長達10 余年。1902 年,他創(chuàng)作《軍歌》24 首,包括《出軍歌》《軍中歌》《旋軍歌》各8 章。每章末字重疊為三字句。倘若把本歌24 章的章末一字連綴起來,便構成四言六句的豪言壯語:“鼓勇同行,敢戰(zhàn)必勝,死戰(zhàn)向前,縱橫莫抗,旋師定約,張我國權。”黃遵憲把本歌寄給仍在日本短暫避難的梁啟超,梁閱后大加贊賞:“讀之狂喜,大有‘含笑看吳鉤’之樂,嘗以錄入《小說報》第一號。頃復見其全文,乃知共二十四首,凡出軍、軍中、旋軍各八章……其精神之雄壯活潑沉渾深遠不必論,即文藻亦二千年所未有也,詩界革命之能事至斯而極矣。吾為一言以蔽之曰:讀此詩而不起舞者,必非男子?!?據(jù)錢仁康考證,李叔同、葉中泠、華航琛、馮梁、趙銘傳等人后來都曾選用黃遵憲的《軍歌》歌詞,而且創(chuàng)作多種不同音樂曲調(diào),分別收入《國學唱歌集》《小學唱歌集》《共和國民唱歌集》《軍國民教育唱歌集》《東亞唱歌集》之中。黃遵憲的《軍歌》充溢著濃郁的軍國民教育思想,意在于警醒國人,重塑國威和軍魂,為保種保族抵御外辱,奮起反抗?!冻鲕姼琛凡糠指柙~如下:
怒攪海翻喜山憾,萬鬼同一膽。弱肉磨牙爭欲澉,四鄰虎眈眈。今日死生求出險,敢敢敢!
剖我心肝挖我眼,勒我供貢獻。計口緡錢四萬萬,民實何仇怨!國勢衰微人種賤,戰(zhàn)戰(zhàn)戰(zhàn)!
國軌海王權盡失,無地畫禹跡。病夫睡漢不成國,卻要供奴役。雪恥報仇在今日,必必必!
一戰(zhàn)再戰(zhàn)曳兵遁,三戰(zhàn)無余燼。八國旗飏笳鼓競,張拳空冒刃。打破天荒決人勝,勝勝勝!?
此外,隨著19 世紀末期西方列強全面侵略中國,外國軍樂隊也隨之而來。1878 年上海“公共樂隊”成立,此乃是菲律賓樂工組成的銅管儀仗樂隊。1886 年北京成立“赫德樂隊”。1904 年曾志忞說:“軍伍中舍此無鼓舞之具,更舍此無娛樂之具。故海、陸軍軍樂隊之編制,萬不可緩,且設立軍樂學校之預備,亦萬不可緩。茍此等樂隊告成,于外交典禮上大有裨益,于社會俗樂上,不無小補也?!?事實上,中國人自己籌建軍樂隊,主要是借助軍隊和學校兩種方式來完成的。特別是曾國藩、張之洞、袁世凱、馮玉祥等人所建立近代中國軍隊中,許多軍國民教育題材類型的軍歌非常流行。如曾國藩的《愛民歌》要求下屬愛民如子,極大改變了“兵匪一家”的傳統(tǒng)形象。其部分歌詞如下:
三軍個個仔細聽,行軍先要愛百姓。
賊匪害了百姓們,全靠官兵來救人。
百姓被賊吃了苦,全靠官兵來做主。
第一扎營不要懶,莫走人家取門板,
莫拆民房搬磚石,莫端禾苗壞田產(chǎn),
莫打民間鴨和雞,莫借民間鍋和碗。?
再如張之洞創(chuàng)作的《軍歌》,采用普魯士軍歌《德皇威廉練兵曲》的音樂曲調(diào),后來被收入《鄂督張宮保新制學堂唱歌》。辛亥革命前后,湖北新軍進行軍事訓練就曾教唱本樂歌,受到新式軍隊高度青睞。歌詞如下:
《軍歌》 張之洞
大清深仁厚澤十余朝,列圣相承無異舜與堯。刑罰最輕錢糧又最少,漢唐元明誰比本朝高。
愛民悅士善政說不了說不了,我祖我父世世受恩膏。況我兵丁重餉蒙溫飽,養(yǎng)之千日用之在一朝。
我等天性忠勇思報效,作歌奉勸軍中我同胞。我朝龍興長白非荒渺,醫(yī)巫閭山古名經(jīng)書標。
近距直隸不過三千里,不比廣西云南萬里遙。天下一家建設東三省,內(nèi)外蒙古新疆一齊包。
大清深仁厚澤十余朝,列圣相承無異舜與堯。滿蒙漢人皆是同黃種,同種固結外人難動搖。?
20 世紀20 年代,歌詠運動在中國現(xiàn)代革命斗爭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成為中國現(xiàn)代軍歌產(chǎn)生的積極推動力量。如馮玉祥“西北軍”在教唱軍歌方面曾經(jīng)影響較大。因馮玉祥平時篤信基督教,他特別重視借助習唱軍歌來達到練兵目的,彰顯“以樂治軍”和“樂行而志清”的軍事教育思想。馮玉祥依據(jù)西方基督教的圣詠曲調(diào)、日本軍歌、學堂樂歌曲調(diào)、民間曲調(diào),親自填寫過近百首軍歌,作為平時進行軍事訓練和教育士兵的經(jīng)典歌曲。如《恢復共和歌》《忠勇歌》《戰(zhàn)斗精神歌》《愛百姓歌》《行軍歌》《愛民歌》《軍人爭氣歌》等代表性軍歌。后來,譚勝功、黃硯如經(jīng)過采訪馮玉祥部的老軍人整理編著出《馮玉祥軍歌選》(河南大學出版社1986 年版)。作為中國早期新式軍歌的代表作,其所收錄軍歌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從動員參軍、士兵入伍到軍隊的生活學習、思想教育、軍事訓練,以至行軍作戰(zhàn),都有可供選擇性軍歌使用。馮玉祥認為,“改善官兵的思想,歌唱是一種最有力的工具……你上一百次講堂,不如教會他一支歌子有效。中國的士兵,不識字的居多……你若能把正確的思想,用通俗的歌句寫出來,教他們歌唱,唱會了,保管他一輩子也忘不了。”“主義的灌輸,反帝反封建意識的培養(yǎng),我都采用軍歌的形式教育著他們。五原誓師以后,北伐得以順利完成,沒有主義的熏染是辦不到的,而他們這種思想的具備,多半是由于歌唱中得來的?!?可見,新軍歌具有灌輸軍事思想、鼓舞軍人斗志、團結凝聚人心的作用,在中國近現(xiàn)代軍隊建設過程中扮演著特殊角色。其中《軍人爭氣歌》歌詞如下:
《軍人爭氣歌》 馮玉祥
軍人軍人要爭氣,咱們中國被人欺,眼看我國的瓜分地,軍人要守職多努力,發(fā)奮挽回來。
反轉弱為強,快樂同共和,樂哉軍人也,反轉弱為強,快樂同共和,發(fā)憤挽回來。?
軍國民教育后來在工農(nóng)革命運動、抗日救亡運動、延安歌詠運動中依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成為革命志士進行英勇斗爭的思想武器。如羅家倫的《軍歌》,賀綠汀的《游擊隊歌》,安娥的《抗敵歌》《打回老家去》,光為然、洗星海二人的《黃河大合唱》,公木的《八路軍軍歌》,張寒輝的《去當兵》《松花江上》等,這些革命歌曲都蘊含著鮮明的軍國民教育思想,受到不同時期愛國志士的特別推崇。以陜北抗戰(zhàn)為例,雖然當時生活環(huán)境非常粗糲貧瘠,但工農(nóng)兵群體卻共同把延安打造成一座歌詠之城,到處充滿自由歡樂的氣氛,“延安歌唱”成為中國現(xiàn)代音樂發(fā)史上的一道靚麗風景線?!皵澈蟮母柙伝顒?,是一種泛群眾性的、有組織的、大規(guī)模的運動。……參加歌詠活動的首先有廣大的士兵,唱歌是他們生活中的必修課程,早晚點名時,沒有一個部隊不唱歌的。部隊中的每個連隊,如果歌唱得不整齊是會受到政治機關的譴責的。其次是一般的農(nóng)民大眾,他們唱歌不經(jīng)常,但自衛(wèi)隊上操、救亡室開會、群眾大會的時候,他們便集體練唱了。青救會員、婦女隊、兒童團是更有組織和訓練了,這是他們教育工作中的良好教育方式之一。各個抗日根據(jù)地中,沒有不把歌詠作為社會的有力武器的。因此,歌詠活動在各個抗日根據(jù)地中都成為群眾運動了?!?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認為,軍國民教育有利于中國近現(xiàn)代革命歌詠運動的發(fā)生,值得研究者進一步關注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