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林紓,一生酷愛藏書,潛心向學,博聞強記,被譽為“譯界之王”。其年幼時因家貧無錢買書,嗜書如命的他只好向人借抄。為了督促自己勤學快讀,11歲的他曾畫一具棺材,掛在墻上,并旁注:讀書則生,不則入棺。后苦讀多年,終成一代古文翻譯大家。
理學大儒曾國藩年輕時,因聽聞朋友家中女眷有沉魚落雁之貌,貿然前往一睹芳容,長久注視,極為無禮。事后,曾國藩反思自省,深覺失態(tài)失顏,十分懊悔,痛恨自己“直不是人,恥心喪盡,更問其他?”隨即便到書房,拿筆寫下:“不為圣賢,便為禽獸”。并把它貼在墻上,時時察看來警示自己。曾國藩的這一人生哲學,不僅成就了自己,更是影響了很多后人。
晚清愛國名臣林則徐,從小便聰慧過人,但自小也脾氣暴躁。這種動輒發(fā)火生氣的性格,讓他得罪了很多人,也辦砸了許多事。當上湖廣總督后,為防止不良情緒破壞同僚關系、影響思維判斷、造成決策失誤,他寫下“制怒”二字,做成牌匾掛在墻上,時刻警醒自己遇事克制。虎門銷煙后,林則徐被發(fā)配邊疆,執(zhí)意將牌匾?guī)?。家眷不解,認為要帶更貴重的物品,林則徐說:“這才是最寶貴的東西。”
明代有個叫曹鼐的典史捉拿了一個女賊。因押解之路遙遠,半途須在破廟夜宿。女賊色誘曹鼐圖謀脫身,曹鼐在糾結中寫下“曹鼐不可”四個大字貼在墻上,反復自我警告。每當心旌搖曳時,便將四個字撕掉燒毀,再寫重貼。一夜下來,內心幾十次天人交戰(zhàn),終未越界。曹鼐因此芳名留史,“曹鼐不可”四字也成了自覺抵制誘惑的代名詞。
林紓拒惰、曾國藩知恥、林則徐戒怒、曹鼐守心……這些掛在墻上的義、理、字、詞,一筆一畫間都是人格鍛造,一撇一捺中皆為精神錘煉。
(摘自《演講與口才》 彭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