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11月2日,一位名叫曼努埃爾·阿馬多爾·格雷羅的哥倫比亞醫(yī)生兼政客帶著一群人,在中美洲國家哥倫比亞發(fā)起叛亂,占領了該國巴拿馬省的首府巴拿馬城,并宣布該省獨立。而在巴拿馬獨立的背后,充斥著美國政府的生意經。
巴拿馬的獨立,美國的主義
格雷羅手里有幾張牌。法國人曾試圖鑿通巴拿馬運河,事沒辦成但由此成立的運河公司一直在,政治上該公司代表菲利普·布瑙-瓦里拉和美國律師威廉·克倫威爾幫格雷羅起草了巴拿馬的憲法和獨立宣言;經濟上,兩人贊助了格雷羅,讓他能賄賂哥倫比亞駐軍司令和總督,請他們不要抵抗;軍事上,格雷羅還從鐵路工人和消防員中遴選人才,組建了一支小型的武裝力量。
格雷羅占領巴拿馬城時,在約80公里的科隆港,哥倫比亞政府軍已經登陸集結,只待反攻命令。但從科隆港到巴拿馬城只有一條鐵路,鐵路上只有一趟列車,這會兒已經被美軍運進巴拿馬城。巴拿馬是多山地形,這80公里起起伏伏的山峰和峽谷,總不能讓哥倫比亞軍隊爬過去吧?而且,在加勒比海里游弋著多艘美國海軍的炮艦。
就這樣,在美海軍炮艦的支持下,哥倫比亞的巴拿馬省變成了中美洲的巴拿馬共和國,格雷羅成了首任總統(tǒng)。
當時的美國政客、輿論開足馬力,論證巴拿馬獨立的合理性以及美國干涉的重要性。但看看地圖就知道美國打的究竟是什么算盤。
美國嘴上的主義,肚里的生意
巴拿馬的位置,連接南北美洲,扼住了美洲的咽喉。它隔絕太平洋與大西洋,任何一艘想從美國西海岸到東海岸的船都只能沿著南美洲繞一大圈。對美國來說,只要控制了巴拿馬,便可以開鑿運河,大幅縮短東西海岸之間的里程。即使不開鑿運河,也可以控制連通南北的鐵路,一旦南美有變,美軍便坐著火車隆隆南下。
因此,開鑿巴拿馬運河的呼聲迅速響徹彼時的美國。當然在美國之前,也有歐洲國家對開鑿巴拿馬運河動過心思,而哥倫比亞則更看中有成功修建蘇伊士運河的法國人。19世紀70年代,一家法國公司在哥倫比亞政府的認可下,著手進行巴拿馬運河開鑿的相關論證。只是這次法國人沒能成功,他們面對中美洲的叢林束手無策,最終公司破產,工程被迫中斷。
1903年初,美國與哥倫比亞政府簽訂《海-埃蘭條約》,規(guī)定哥倫比亞將對運河的一切權利轉讓給美國,給予美國建筑及經營運河的獨占權。但哥倫比亞民眾認為這是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堅決反對。哥倫比亞國會懾于國內壓力,最終否決了條約。沒能得逞的美國開始打起了巴拿馬的主意——如果巴拿馬從哥倫比亞獨立出來,就可以繞開哥倫比亞,直接與巴拿馬談判了。
美國人找上了巴拿馬獨立運動領袖,雙方一拍即合,這便有了開頭的那一幕。1903年11月6日,巴拿馬獲得美國正式承認;18日,參與策動巴拿馬獨立的那位法國公司代表瓦里拉,又兼職代表新成立的巴拿馬共和國與美國時任國務卿海約翰簽訂《美國與巴拿馬共和國關于修建一條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通航運河的專約》(簡稱“美馬條約”)。通過這種方式,美國將這個新生共和國分裂成兩部分。被分割的巴拿馬僅從美國一次性獲得1000萬美元,以及1913年起每年的25萬美元補償。
巴拿馬運河工程于1904年正式被美國接管,并于1914年通航。為開鑿巴拿馬運河,美國花費了3.75億美元,付出了5609條生命的代價,但為了美國的利益,這一切都被認為是值得的。根據1958年的記錄,僅在一個財政年度,美國就從運河收費站收入了4280萬美元,賺得盆滿缽盈。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 項天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