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品成
去山西,見著蔣殊,我說:“嚯!蔣殊哎!”她沒聽懂,憨憨地朝我笑。其實,我說的話里加一個“?!弊?,諧音就是:祝賀蔣殊。不加那個字,則是“獲獎書”。但蔣殊沒聽懂,不過這并不重要。
我說的書,是指蔣殊的《紅星楊》。
《紅星楊》是一部反映山西武鄉(xiāng)八路軍紅色歷史的長篇小說。紅星楊,來自一段美麗的傳說。那年,在八路軍總部王家裕,朱德和戰(zhàn)士一起生產(chǎn),據(jù)說他曾將一枚紅軍時期的五星帽徽和一棵楊樹一起栽入土里。后來,把那株楊樹的細枝掰斷,橫截面就有一個顯眼的五角星圖案。紅星楊從此成了八路軍的象征,人們一直認(rèn)為它很神奇,這些年,來武鄉(xiāng)看紅星楊的人不計其數(shù),紅星楊也成了武鄉(xiāng)的一張名片。
紅星楊是個符號,蔣殊抓住了這一點,她的主題指向就很明顯了。但符號畢竟是抽象的,象征意義強,作為文學(xué)作品,還得有人物和故事支撐。光有根不行,光有枝干也不行,得有葉才能撐起一株美麗的“楊樹”。蔣殊的謀篇布局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她沒有直接寫八路軍,而是寫了根據(jù)地的幾個兒童,雖然是孩童,但與紅星楊相連,這就與八路軍息息相關(guān)了。蔣殊的立意構(gòu)思都是很巧妙的。
我注意到蔣殊擅寫風(fēng)和雨。我問她,開頭和結(jié)尾都有關(guān)于“風(fēng)和雨”的充滿情感和寓意的描寫,是不是行文時的刻意?蔣殊很詫異:有這么回事嗎?我說,當(dāng)然,我可以舉出具體的例子。
讀者很容易在蔣殊小說的開頭,讀到這樣優(yōu)美的文字:“風(fēng)便遠遠地迎面鋪過來,是從楊林溝的方向。此刻,田螺一樣的楊林溝圓鼓鼓的身體里全部灌滿了風(fēng),而且正朝著村莊傾倒。而村莊,正瞪著莫名其妙的眼睛,驚恐地盯著這股來勢洶洶的怪物……有著與黃葉一樣深淺不同白發(fā)的留貝爺爺,此刻也與幾個孩子坐在院門口的大樹下,被裹在風(fēng)里。旋轉(zhuǎn),旋轉(zhuǎn)。仿佛,天在旋轉(zhuǎn),地也在旋轉(zhuǎn)。風(fēng)自顧發(fā)著威,其間還夾雜著霹靂一樣的聲音,像從遠處傳來的,又像是空中扔下的,有一瞬間,村子都被震得晃了幾晃,像是有一股力量要把村子拔起來。然而四周什么都沒有。”
然后在《紅星楊》的結(jié)尾,又讀到她寫雨的一段:“轟隆隆——仿佛,天空像被炸開一樣,將樹下的人們震得身體都晃得站不穩(wěn)。接連三道閃電刺眼劃過,一場傾盆大雨怒吼著鋪天蓋地澆下來。留貝爺爺身上的火,在雨中旺盛地燃燒起來,直至分不清是火,還是水……那紅色的雨水,像在撒什么氣,一路吼叫著瀉下楊林溪,沖進楊林溝?!?/p>
有人說《紅星楊》故事性不強,我也覺得是蔣殊的刻意。好的小說,不一定要完全屈從于故事,要看具體的表達?!都t星楊》不是以故事見長,而是以情感和意境的浸潤而突出。蔣殊是個女性作家,自然有女性的長處:細膩、婉約、童心、詩意,編織故事可能不是她的強項,揚長避短,蔣殊是聰明的。她的文字很不一般,充滿了張力,這種張力,又為情感和主題服務(wù)。我想,蔣殊早期一定是寫過詩的,沒寫過,也一定讀了很多的詩,心里趴著一位“詩人”。要不然,文字中怎能傳達出一種溫馨的情感,可以經(jīng)久咀嚼而又能回味無窮?細雨無聲地浸潤,微風(fēng)掠梢般舒適,蔣殊的語言有溫度和磁性,如同一座“磁場”,散發(fā)著一種特別的魅力。
(來源:《中華讀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