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新
走進一水間王迎新人文茶道傳習館,就像走進了一幅浪漫而富有詩意的風景畫,仿佛與世隔絕般靜謐、悠然。
王迎新出生于云南普洱茶文化世家,在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她喜愛研究茶史、品味茶性、書寫茶文、創(chuàng)作茶器和茶書畫。在擔任云南日報集團大觀周刊《滇茶大觀》主編期間,她走訪各大茶區(qū)、茶山,拜訪茶人,撰寫了一系列茶山茶樹、云南老茶人、云南少數民族茶文化的專訪文章,為云南普洱茶文化歷史留下寶貴的文字記錄。2006年,她開設人文茶道傳習館,致力于茶道、香道、陶瓷藝術的研習,專心鉆研、傳播茶文化。
“傳統(tǒng)茶道也要與時俱進。”在王迎新看來,茶道是傳統(tǒng)的,但傳統(tǒng)并不意味著固步自封,在時代發(fā)展中,茶道既要保護和傳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又要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皠?chuàng)新一定要基于傳統(tǒng)之上,我們無法超越傳統(tǒng),但可以根據時代特點,形成新的審美與吃茶方式,品味當下的生活美學?!?/p>
談到茶席、茶室,王迎新坦言,茶之道不是用來表演的,茶空間貴在樸素本真,無需奢華。她認為,不論是山水間的茅草屋,還是都市中藏在高樓里面的一個小茶室,都可以作為一個理想的茶空間,置身于這樣的環(huán)境,人們能在裊裊茶香升騰中,得到一種返璞歸真之意。2006年,王迎新創(chuàng)立了中國人文茶道,提倡“獨立、謙遜、博聞、包容”茶人品格,“至專至簡”的手法與心法,探究生命意義。提及創(chuàng)立人文茶道的初衷,王迎新說,人文涉及學科廣,茶是可以跨越種族、跨越地域、跨越歷史的承載物,她想將更多門類的知識匯總到茶上,籍由茶達成對生命本身的體悟,對傳統(tǒng)文化和美的延續(xù)。
十七年來,王迎新結合傳統(tǒng)茶道,帶領人文茶道傳習館從學習、繼承到創(chuàng)新一路走來,概括出了符合人體工程學和舒適度的人文茶席、行茶手法軌跡,構筑了從安住到坐忘的習茶途徑,創(chuàng)造了更符合當下的飲茶方式。此外,基于市場上很多茶的發(fā)酵程度較低,長期飲用容易寒涼的現狀,她還創(chuàng)造了蘭若蓮華炙瀹法。此法參考云南民間烤茶古法和唐代煎茶法,將茶葉先炙烤后煎煮,令茶湯更符合涵養(yǎng)身心的首務。她還強調,行茶過程中,每一個細微之處,都體現著人文關懷,我們在喝茶時要照顧他人的感受,這樣才能懂得籍茶而起的人性之善美。
在王迎新看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從遠古至今,已經完成了茶作為商品及農產品的輸出,隨之而來的是形而上的文化輸出。并且,隨著歷史多年的積累與沉淀,由內而外,由近及遠地不斷傳播于中華大地各個地域。如今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非常有利于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要抓住此種機遇,助推茶文化向外傳遞。
“文字、圖像、品飲交流活動等輸出對于中國茶文化的傳播來說至關重要?!?016年以來,王迎新陸續(xù)出版《圖說正解云南普洱茶》《吃茶一水間》《人文茶席》及《美器重光——云南紫陶記》等著作,以文字書寫茶之美,以生命體悟茶之味,著作遠銷中國臺灣、韓國、日本等地區(qū),影響深遠。今年,她重新整理了近些年增加的內容,即將出版《吃茶一水間》修訂版及《山水柏舟一席茶》姊妹篇。同時,她堅持親自制作茶器,并將中國的傳統(tǒng)元素設計繪制在茶巾、茶壺、茶則、席布等精致器物上,將自身專業(yè)所學應用到茶道體系的構建上?!安杵髟O計者要自己懂茶,喜歡喝茶,喜歡泡茶,做出來的器具才能兼具功能性和美觀性?!睆?018年開始,她堅持舉辦“春茶漂流記”等多種形式的線下公益活動,多次帶領茶人走遍名山大川,在天地間體會茶與生命的意義;帶領學生代表中國茶人與日本、韓國、馬來西亞、中國臺灣地區(qū)的茶人進行學術交流和茶道交流,傳播中國茶文化。
關于未來,王迎新說,她希望繼續(xù)完善“人文茶道”價值體系、茶學體系及美學體系三大理論體系,提升中國茶人的形象和茶湯沖泡的能力,影響更多的人愛茶、享受茶,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真正地將中國茶文化推向世界。
鳳凰生活聯(lián)合廣州古樹茶文化研究中心共同打造茶文化欄目,致力走進茶人世界,對話茶文化和茶產業(yè)相關人士,尋訪兼具匠心傳承與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的杰出人物,開展各類茶文化專題研究和交流活動。帶動文化交流、促進產業(yè)研究、增進茶人友誼,欄目將邀請茶界領軍人物及優(yōu)秀代表,授予鳳凰生活觀茶家特邀專家及品鑒推廣大使等榮譽頭銜,不斷發(fā)掘報道傳統(tǒng)茶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