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慧芳 呂秀芳 楊道科
作者單位:450000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宮頸癌為女性常見惡性腫瘤病癥,在臨床的發(fā)生率處于較高水平,且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并逐漸趨于年輕化,嚴重威脅女性群體身心健康[1-2]。隨著宮頸癌篩查的普及、影像學檢查技術的提升及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宮頸癌早期確診率得以提高[3-4]。臨床針對早期宮頸癌患者以手術治療為主,并于術后輔以放化療等綜合手段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進展,但仍有部分患者預后較差,而影響患者預后的因素較為多樣[5-6]。及時明晰影響本院早期宮頸癌患者放療后的預后的因素,指導臨床制定規(guī)范合理的預防措施,對于改善患者預后意義重大?;诖?本研究以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該院收治的83例早期宮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放療效果,并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探究影響患者預后的有關因素。
選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該院收治的83例早期宮頸癌患者,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患者經(jīng)病理檢查證實為宮頸癌;患者的病歷有關資料齊全;患者納入遵照自愿原則,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其他惡性腫瘤者;合并免疫系統(tǒng)病癥者;存在凝血系統(tǒng)紊亂者;意識障礙,難以進行正常交流者;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存有全身性感染者;存在嚴重的腦器質(zhì)性疾病者;伴有酒精、藥物依賴史者。所有患者年齡31~67歲,平均年齡(51.28±6.41)歲;體重指數(shù)(BMI)18.6~28.1 kg/m2,平均BMI(24.35±1.64)kg/m2。
所有患者均采取廣泛性宮頸切除術+盆腔淋巴結清除術,依據(jù)患者年齡、術中卵巢情況、生育能力綜合考慮,行個性化的手術治療措施。術后輔助放療+化療,化療全部采用腔內(nèi)照射或體外照射,于術畢到開始放療時間為4~6.5周,以體外照射為主,照射劑量為2 Gy/d,總劑量為45~50 Gy,如若常規(guī)放療后影像學檢查仍發(fā)現(xiàn)殘存病變組織,則適當行不同治療;化療以鉑類藥物靜脈滴注為主,治療周期2~6個,劑量依據(jù)40 mg/m2計算,總劑量≤70 mg/周。隨訪3年,統(tǒng)計所有患者的生存率。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齡(>50歲或≤50歲)、BMI(>25 kg/m2或≤25 kg/m2)、病理類型(鱗癌/腺癌/腺鱗癌)、治療前血清鱗狀細胞癌抗原(SCC-Ag)水平(≥1.5 mg/L或<1.5 mg/L)、臨床分期(Ⅰa期/Ⅰb期)、分化程度(低/中/高)、淋巴結轉移(有/無)、合并心血管并發(fā)癥(有/無)、腫瘤直徑(>4 cm或≤4 cm)一般資料,應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探究影響患者預后的有關因素。
(1)臨床療效與3年生存率。完全緩解:病灶消失,且維持4周以上;部分緩解:病灶縮小50%以上,維持4周以上;疾病穩(wěn)定:病灶縮小<30%,或增大<20%;疾病進展:病灶增大>25%,或有新病灶出現(xiàn)??傆行?(完全緩解+部分緩解)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隨訪3年,統(tǒng)計患者存活情況。(2)早期宮頸癌患者預后的單因素分析。(3)早期宮頸癌患者預后的多因素分析。
83例早期宮頸癌患者,經(jīng)放療后,完全緩解30例(36.14%),部分緩解49例(59.04%),疾病穩(wěn)定3例(3.61%),疾病進展1例(1.20%),治療總有效率為95.18%(79/83);隨訪3年,83例患者共存活70例,存活率為84.34%(70/83)。
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BMI、病理類型、治療前SCC-Ag水平、臨床分期與早期宮頸癌患者預后無關(P>0.05);而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合并心血管并發(fā)癥、腫瘤直徑與早期宮頸癌患者預后有關(P<0.05),見表1。
表1 早期宮頸癌患者預后的單因素分析(例,%)
多因素分析顯示:低分化、有淋巴結轉移、合并心血管并發(fā)癥、腫瘤直徑>4 cm為早期宮頸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早期宮頸癌患者預后的多因素分析
宮頸癌在臨床的發(fā)生率較高,占女性腫瘤發(fā)病率的第二位,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與生命安全[7-8]。宮頸癌早期無明顯癥狀,從而導致多數(shù)患者經(jīng)臨床檢查時已位于中晚期,此時已錯失最佳手術治療時機,預后較差[9]。而近些年隨著影像學檢查技術的發(fā)展、癌前病變篩查的推廣等,使得越多的宮頸癌患者在發(fā)病早期被檢出,及時采取規(guī)范有效的治療可獲得較為良好的預后。由于手術技術的不斷成熟,使得早期宮頸癌患者術后生存率可達到75%以上,然而仍有部分患者術后出現(xiàn)復發(fā)情況,促使生存率降低[10]。因此,臨床需及時明晰影響早期宮頸癌患者放療后預后的有關因素,并指導臨床制定科學合理的防范措施,以進一步早期病情控制效果,延長患者生存周期。
本研究結果顯示:83例早期宮頸癌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18%(79/83);隨訪3年,83例患者共存活70例,存活率為84.34%(70/83)。表明早期宮頸癌患者經(jīng)放療后可獲得較高的生存率。本研究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BMI、病理類型、治療前SCC-Ag水平、臨床分期與早期宮頸癌患者預后無關,而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合并心血管并發(fā)癥、腫瘤直徑與早期宮頸癌患者預后有關;多因素分析顯示:低分化、有淋巴結轉移、合并心血管并發(fā)癥、腫瘤直徑>4 cm為早期宮頸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分析原因認為:低分化:宮頸癌分化程度越低,其癌細胞浸潤轉移能力則越強,病情進展較為快速,如若手術過程中癌變細胞出現(xiàn)脫落將會快速發(fā)展,極易導致轉移或復發(fā),進而對術后的生存率構成較多影響[11-12]。淋巴結轉移:存在淋巴結轉移的患者手術難度較大,易造成癌變細胞殘留,術后極易復發(fā),故預后較差。合并心血管并發(fā)癥:存在心血管并發(fā)癥患者自身健康狀況較差,受疾病狀態(tài)影響,伴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降低,加之術后放療進一步對免疫功能構成損害,致使機體免疫系統(tǒng)對抗癌細胞侵襲的能力家昂達,術后復發(fā)風險更高,不利于預后[13]。腫瘤直徑>4 cm:腫瘤直徑越大則患者病情越為嚴重,手術治療后病灶殘留風險更高,故預后較差[14]。針對早期宮頸癌患者,臨床需依照其實際情況予以綜合治療,術后放療不僅可殺滅癌細胞,其治療相關的副作用也會對患者機腫瘤附近正常組織細胞造成嚴重破壞,致使機體抵抗力降低,增加腫瘤轉移擴散幾率,進而對患者的預后構成影響。因此,臨床需對患者身體情況進行全面評估與檢查,依照結果制定規(guī)范合理的治療方案,并加強日常干預,積極進行心血管并發(fā)癥等的治療,以盡可能改善患者生理狀況,最大程度的提高治療效果,更好的改善預后。臨床還需加強宮頸癌的防治宣傳,提高民眾疾病的知曉率,針對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鼓勵其盡早的進行全面體檢及針對性癌前病變篩查,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從根本上提升生存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研究尚存在納入樣本量較少等不足,可能會對本次研究的可信度及準確性構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后續(xù)臨床還需不斷的完善試驗設計,繼續(xù)擴大樣本量的納入,以更深入的了解影響早期宮頸癌患者放療過后預后的因素,為改善宮頸癌患者預后提供更為可靠的參考。
綜上所述,在早期宮頸癌患者術后進行放療可獲得確切療效,有利于提高生存率,而低分化、有淋巴結轉移、合并心血管并發(fā)癥、腫瘤直徑>4 cm為影響患預后的危險因素,臨床需予以高度重度,積極采取合理規(guī)范的干預措施,以最大程度的提升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