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軍
靜夜,我用手機讀書。
“無書也能讀?”愛人疑惑地問。
愛人的話令我想起無書可讀的歲月。
1968年,我5歲。那時,我總愛撿有字的紙板、紙片看,嘴里邊嘟嘟囔囔著,類似老師講課,也有點像學生念書,只是樣子很滑稽。每晚,家人都睡了,我還在擺弄小紙片看,魔怔一樣。有一天晚上,父親拿過小紙片,端詳好半天,笑著問我:“喜歡讀書嗎?”“喜歡!”我迅速回答。父親打開家里的老墻柜,從里面取出了一本有些發(fā)黃的書——《康熙字典》。
那晚,我開始夜讀。
父親加滿油燈,調大燈捻,屋里立刻呈現(xiàn)出少有的光亮。我坐在父親腿盤上,兩眼盯書,手指翻頁,嘴里跟著父親念……我不懂字音、字意,只是機械記憶。當時,父親檢字用的是四角號碼查字法,我無法理解,也記不住。父親就一遍遍教口訣:橫一垂二三點捺,叉四插五方塊六,七角八八九是小,點下有橫變零頭……我像聽天書一樣,不知不覺睡著了。
兩年后,我學完整部《康熙字典》。雖說記的沒有忘的多,可再不會像鄰家孩子那樣,把嵩山念成高山。
那段夜讀的日子很枯燥。
1971年,我上小學一年級。領回新書那晚,我一本語文書看到天亮。
那時,我們兄妹四人同在一所學校念書,屬于復式班。每次,哥姐寫完作業(yè),我就會翻看他們的語文書,幾次都忘了歸還。后來,哥姐都把書藏起來。
當時,要是有一本小人書,心里可美了。有天,我已是第五次站在柜臺前問價,小人書一角錢左右,厚一點的不足三角。我手里三個硬幣才5分錢,還差很多。于是我脫下上衣放在柜臺,想用衣服換書,招來售貨員的呵斥,還有周圍異樣的目光……后來,我用兩個餑餑、六根白薯跟同學換錢,終于買回了一本小人書。很快,那本小人書就變成了殘書,書皮沒了,缺頁好多,但仍在傳看。直到一次看書爭搶中被幾個同學撕碎。那時,我就盼著過年。除夕那天,父親會給幾角壓歲錢,讓我去山下逛逛,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我去的當然是圖書專柜。
1976年,我上初一。學校圖書室需要辦理借閱證。我想看書,沒錢交5元押金。周末,我上山刨藥、采酸棗;我編草帽辮……那陣子,家里的雞蛋笸籮總鬧“耗子”,母親罵黃鼠狼、咒耗子、投鼠藥、下夾子,氣氛緊張。我辦完借閱證后家里恢復了平靜。
1981年,我高考失敗后回村參加勞動。晚上想找書看。誰料書箱被耗子做了產(chǎn)房。父親看著我手里發(fā)霉黏連的“書”,表情復雜。不久,父親參加村里組織的獻血活動,領回17元補貼。原打算買一條滌卡褲子的父親,先緊著讓我買書。兩年后,父親因病住院,臨行前將十幾元零錢放在褥下,囑母親轉交給我留作買書。兩個月后,父親沒能回來,去了另一個世界。
上世紀80年代末,我家條件明顯好轉,溫飽解決了,還有閑錢買書,夜里看書有了新內容。那段日子,我除了買書,還去鄰村小賣部租書,花5角錢,能看書3天。閑時,我拿塊干糧,騎自行車往返50公里,去縣城看書。我在書店一坐就是一整天,光文摘、佳句就整理出6本,近10萬字。十幾年間,我擁有了自己的小書屋,藏書1000余冊。2011年,我不再局限于看紙版書籍,借助電腦在網(wǎng)上看書。夜深人靜時,我打開電腦,翻找讀物,開始夜讀。不知疲倦的燈光,看不完的書庫——我的夜讀更加豐滿。多年的夜讀提升了我的寫作水平,迄今為止,我已有300多篇文章變成了鉛字,還參與出版了幾部文學作品。
2020年,我把手機換成智能的,提升夜讀裝備。夜晚來臨,打開讀書軟件,搜索喜歡的讀物,或看或聽……夜讀不用書,時代變化太快了。
選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