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雪晴 顧玉蘭
作為中國首部科幻喜劇電影,《獨行月球》講述了被遺忘在月球的獨孤月和金剛鼠相愛相殺努力返回地球最終拯救地球的故事,片中還包裹著一個擦肩而過的“宇宙級心動”引來的浪漫愛情內(nèi)核。無論是故事邏輯與細節(jié),還是火箭發(fā)射、地球毀滅、恢弘大氣的月球環(huán)境、航天基地的日常作業(yè)與宇航員的末日生存狀況等酷燃視效場面,都極具科幻質(zhì)感,讓觀眾繼《流浪地球》之后,在大銀幕上再次看到了較為成熟的國產(chǎn)工業(yè)化科幻景觀??梢哉f,《獨行月球》以極具震撼力的視聽奇觀、荒誕的戲劇沖突、幽默風趣的語言等諸多因素,構(gòu)建起與觀眾交流的新語境,形成共情共鳴,最終建立起“共同體美學”。
毋庸置疑,景觀生產(chǎn)在當代社會已占據(jù)了商品生產(chǎn)方式的主導地位。法國哲學家居伊·德波在其著作《景觀社會》中指出,“景觀不是附加于現(xiàn)實世界的無關緊要的裝飾或補充,它是現(xiàn)實社會非現(xiàn)實的核心。在其全部特有的形式——新聞、宣傳、廣告、娛樂表演中,景觀成為主導性的生活模式?!雹僭趶娬{(diào)“景觀”的今天,被稱為“第七藝術”的電影自然而然地成為宣揚影像魅力至上、強調(diào)視覺沖擊力和感官快感的藝術形式。
德國電影理論家克拉考爾認為:“人們有著再現(xiàn)現(xiàn)實的永恒沖動。”但在盧米埃爾發(fā)明電影之前,沒有任何一種媒介能夠幫助人們實現(xiàn)這種追求永恒沖動的愿望。依賴于日新月異的現(xiàn)代傳播科技,當今的大眾傳媒順利達成了人類的這種愿望,不但可以表現(xiàn)、再現(xiàn)現(xiàn)實,還能夠虛擬現(xiàn)實,想象和虛構(gòu)的空間被前所未有地打開。在數(shù)字技術、虛擬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的賦能下,天馬行空的想象可以比較容易地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圖景,這無疑拓展了科幻電影的創(chuàng)作空間,也給大眾創(chuàng)造了更多領略“景觀”的機會。
電影以“看”為主,在這樣的語境下,當代科幻電影致力于追求視覺景觀的營造,強調(diào)視覺享受也就順理成章。畫面唯美、場景宏大、震撼感官的科幻電影無疑也更加迎合了大眾忙里偷閑繼而在電影中找樂子的一種消遣心態(tài)。“景觀”日益滲透進當下科幻電影創(chuàng)作的方方面面,越來越緊密地轉(zhuǎn)化為科幻電影中的敘事,成為控制影片敘事不可或缺的因素。
1.場面景觀
場面景觀指各種獨特的場景和環(huán)境景象,這些景象在日常生活中難得一見。場面景觀可分為自然景觀、虛擬景觀、人文景觀三種?!丢毿性虑颉返墓适掳l(fā)生在月球,較為常見的是虛擬景觀。對于科幻電影而言,要想讓觀眾快速產(chǎn)生代入感,就必須在特效渲染和場景制作方面營造出真實的質(zhì)感。為了給觀眾在大銀幕上呈現(xiàn)震撼的宇宙奇觀,主創(chuàng)團隊不僅在6000平米的影棚中鋪設200噸沙石模擬月面粉塵,更完全實景搭建起“月球基地”,其內(nèi)部房間的構(gòu)造和布置充滿十足質(zhì)感。片中,浩瀚璀璨的星空、廣袤無垠的月球地表、火箭發(fā)射、獨孤月身著厚重的宇航服在月球上失重奔跑、月球基地、太空艙……整個場景與氛圍給觀眾身臨其境般的沉浸感。電影出現(xiàn)的中國太空飛行中使用的真實術語如“廣寒宮”,也讓這個故事和場景更具真實感和可信度。在視覺特效上電影工業(yè)化較為成熟的墨境天合公司(MOREVFX),本次不僅遞上了具有國內(nèi)一流水準的太空場景的答卷,更將動作捕捉與CGI結(jié)合,驚艷地呈現(xiàn)了一只毫發(fā)畢現(xiàn)、生動逼真的“世界頂流”金剛鼠形象,可以說這是目前國內(nèi)完成度較高的動物形象。影片還不乏奇思妙想,比如,開場用樂高積木手寫數(shù)學公式、手繪工程圖紙的樣式迅速交代影片背景,令人眼前一亮。
場景逼真是為了講好故事。作為一部高成本的商業(yè)大片,《獨行月球》還必須有自帶燃點的炫酷場面。影片中有三處高燃場面值得一提。其一是開場不久的月球隕石雨,月球仿佛遭遇了密集重炮攻擊。獨孤月憑借失重的優(yōu)勢,在月球上左躲右閃。整段戲以多角度、多變化的遠景或大全景,讓觀眾感受酣暢淋漓的視聽震撼,從而牢牢鎖住了觀眾的目光。其二是獨孤月駕馭金剛鼠拉車。憑借金剛鼠的高速奔跑,獨孤月在月球上實現(xiàn)了一次成功自救。在激昂的配樂中,獨孤月和金剛鼠飛越峽谷,在蔚藍色的地球映襯之下,構(gòu)成了一幅孤獨又唯美的畫面,而慢鏡頭下的人鼠身影顯然也是在致敬經(jīng)典科幻片《E.T.外星人》中小男孩騎自行車載著外星人飛越月球的一幕。其三是當獨孤月發(fā)現(xiàn)通信設備之所以有聲音是因為金剛鼠的觸發(fā)時,變得無比失意、絕望,并決定拔下氧氣面罩赴死。在這個關鍵時刻,馬藍星帶領地球幸存者點亮燈光,給了遠在月球的獨孤月回應,帶給他生存的希望,場面大氣又浪漫極致。電影原本想要呈現(xiàn)的“你不是一個人”變成了“你不是人”也是神來之筆,淚點克制,悲喜交加的情緒恰到好處。
2.動作景觀
動作景觀即著力渲染刺激驚險的打斗場面,或赤手空拳,或舞槍弄棒。這種景觀以動作本身的視覺效果為核心,給人一種視覺上的刺激與快感。在獨孤月和金剛鼠大戰(zhàn)的戲份中,趨于漫畫效果的動作設計讓人耳目一新。尤其是獨孤月肩扛3D打印的加特林向金剛鼠射擊,其服裝和造型都讓觀眾想起了另一部好萊塢經(jīng)典動作片——史泰龍的《第一滴血》。
3.速度景觀
開展對口幫扶22年來,滇滬攜手前行,以真心真情繪就貧困山區(qū)美麗新景,以磅礴之力開啟合作共贏的強勁引擎,上海人民的無盡情誼源源不斷地涌向紅土地,云嶺兒女的感恩之舉注入黃浦江,助力滇滬和諧共融,跨越發(fā)展。
作為構(gòu)成電影獨特視覺主題的要素,速度在技術幫助下營造了超現(xiàn)實的景觀,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具備了獨立存在的意義。觀眾享受著速度所帶來的不由自主的緊張和無以名狀的興奮,“快看”與“看快”構(gòu)成了速度奇觀的典型形態(tài)。從開場獨孤月知道被落下,竭力去追趕大部隊,在月球上無極限飆車,到金剛鼠拉車在月球上馳騁,影片以速度來創(chuàng)造特殊的視覺效果,為大眾提供了一場速度狂歡。
《獨行月球》的劇情聚焦于被遺落在月球的唯一人類——維修工獨孤月,講述了這位“中間人”在月球生存和返回地球的故事。影片糅合了喜劇、科幻、冒險等元素,結(jié)構(gòu)清晰完整,節(jié)奏把控準確到位,其敘事可大致分為如下三段。第一段講述獨孤月因為沉醉于給暗戀對象馬藍星寫情書而錯過了全員緊急撤離行動,悲慘地落單于月球,又認為地球被毀滅、全世界只剩下自己,索性開始了在月球上破罐子破摔的擺爛生活。但與此同時,為了給地球上的人們鼓舞士氣,獨孤月的一舉一動正被24小時全球直播。第二段講述他在絕境中遇到金剛鼠,一人一袋鼠相愛相殺著適應月球上的生活。讓人印象最深的場景是,獨孤月為了制造返回地球的火箭,橫跨月球去取動力源。影片從月球和地球主客體兩個視角,詳細描述了獨孤月與金剛鼠的計劃、經(jīng)歷、行為邏輯以及最重要的角色關系和成長,他們一路追逐太陽如同追逐希望,即便陽光消失依然懷有希望,不拋棄、不放棄,同心協(xié)力,排除萬難。影片沒用說教的臺詞,而是用故事和視聽語言將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傳遞給觀眾。第三段講述獨孤月終于踏上返回地球的歸途,伴隨而來的卻又是拯救地球的使命,看上去像是有兩條退路,實則只有一條“獨木橋”……平凡英雄最終選擇犧牲自己,在全球直播中完成了他的“次頂流完美謝幕”。不斷的反轉(zhuǎn)、意外、沖突構(gòu)成了電影跌宕起伏的劇情,人物在失意、信念、陰暗、光明中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人性的復雜和可愛。觀眾也仿佛置身于荒涼嚴酷的月球,與沈騰飾演的角色一起經(jīng)歷別開生面的“沉浸式”瘋狂歷險,感受奇思妙想的驚喜,體驗重重危機帶來的刺激。電影中多次提到“中間人”這個詞,獨孤月自述“成績、能力,包括顏值,一直都穩(wěn)定在居中水平”。獨孤月身上有著千千萬萬普通人的影子,可就算是不起眼的星星,也有發(fā)光發(fā)熱的一天。就是這個很少得到關注、表現(xiàn)相對中庸的獨孤月,最終成為“人類最后的機會”,成為地球和“π+”之間的“中間人”。正如影片里所說的:“生活中總有這樣一種人,普普通通是他的人設,碌碌無為是他的日常,但在關鍵時刻總能挺身而出,逆光而行!”從在月球上過著擺爛式生活到拯救地球,獨孤月曾有過絕望,想過放棄,卻在生死抉擇面前毫不猶豫,面對命運壓迫既渺小又不屈,或許他代表的正是平凡人的英雄主義。
《獨行月球》中,明星們顛覆以往既定路線的表演,造就了明星奇觀效果??梢哉f,在這部喜劇影片里,沈騰絕對不只是個諧星,相反,他的演技細膩、有層次、深刻。片中有一段獨孤月和地球剛剛?cè)〉寐?lián)系的情節(jié),在5分鐘的表演中,沈騰又哭又笑,將人物內(nèi)心的復雜情緒演繹得淋漓盡致。馬麗這次放棄了喜劇人的“包袱”,飾演一個鐵血女強人——馬藍星,英姿颯爽,專業(yè)嚴肅。正因為馬藍星板著臉不茍言笑,恰恰能夠和遠在38萬公里之外的獨孤月形成獨特的喜劇效果。一向愛耍帥的演員黃子韜則完全豁了出去,化身一號線禿頂藝人——黃子韜,破爛的衣服、夸張的造型以及顯眼的發(fā)色徹底顛覆了他過去的形象,與過去形成了鮮明對比。正派嚴肅的李誠儒第一次出演喜劇,坐著輪椅一出場便“翻車”,既有X教授的味道,又充滿了解構(gòu)感。常遠飾演的“大冤種”同事一本正經(jīng)地搞笑,臺詞和表情、動作的反差變換是他的拿手好戲。吹葫蘆絲的黃才倫無厘頭的角色設定,為影片制造了不少笑點。辣目洋子(本名李嘉琦)飾演的火箭工程師一出場必爆金句,如她表揚獨孤月是“次頂流”。幾乎所有的明星都貢獻出了自己從藝以來反差最大的一次表演,而這也充分激起了觀眾的好奇心和窺探欲望。
《獨行月球》在用一流的視覺特效滿足觀眾視覺體驗的同時,也成功刺激了觀眾的聽覺。每一首背景音樂都精準踩中觀眾的笑點和淚點,恰當?shù)匾加^者的情緒,完美契合觀眾的體驗心境。輕快的《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表達了獨孤月對馬藍星的暗戀之情。在獨孤月目睹地球“毀滅”后,影片響起了騰格爾蒼勁的《黃河的水干了》,濃郁的孤獨感和鄉(xiāng)愁向觀眾涌來,好笑又悲涼。甜美的《輕輕的告訴你》在片中出現(xiàn)兩次,第一次,搭配獨孤月和金剛鼠的跨物種CP場景,反差感和笑點十足;第二次,搭配的是獨孤月在電梯上初遇馬藍星時怦然心動的場景,讓人感受到愛情猶如春風拂面,使人向往而沉醉。而當金剛鼠拉車和獨孤月飛越隕石坑時,《A Head Full Of Dreams》的進入也恰逢其時,既讓人熱血沸騰,又能激起仿佛身處浩瀚宇宙中的觀眾的浪漫情懷。當獨孤月執(zhí)行摧毀“π+”任務時,適時響起的《回家之路》又令人感動至極。《你留下的愛》則讓觀眾在旋律中感受跨越星海般的感動,同獨孤月和馬藍星一起跨越時空,共赴一場“宇宙級的浪漫”。
“共同體美學是立足于‘我者思維’基礎上的‘他者思維’,即思考任何問題都考慮到所有‘利益攸關方’的感受與訴求,力求通過合作達到和諧,實現(xiàn)共同訴求與利益的最大化?!雹诠餐w美學體現(xiàn)在電影中,就要求“電影創(chuàng)作者以共情體認的方式與當下觀眾進行深入對話,深刻理解他們的審美訴求和文化聲張”③?!丢毿性虑颉芬砸挥|即發(fā)的毀滅性全球災難為主線,“在電影中以民族精神或人文關懷完成共同體的建構(gòu),獲得觀眾的共情。”④
構(gòu)建奇特合理的想象域,是建構(gòu)共情、共贏的可行路徑之一?!胺▏軐W家維利里奧曾指出,電影作為速度的‘義肢’,作用于人類的知覺。借助電影這一‘義肢’,人們得以重新體驗‘去同步性’的環(huán)境,并由此產(chǎn)生沉浸其中的愉悅感。相較于其他類型電影,幻想類電影通過建構(gòu)迥異于日常世界的想象域,更能實現(xiàn)‘去同步性’,對觀眾的知覺觸達更為全面和精準?!雹荨丢毿性虑颉返墓适略O定在近未來,其“科幻內(nèi)核”非常堅實。首先,從月球基地、月面環(huán)境、宇航服,到月球車、廣寒宮空間站、返回艙、地下避難所……這些景觀及物件都具有科學細節(jié)的真實感,營造了一種視覺奇觀,并與情節(jié)設定交相輝映,讓觀眾能夠沉浸其中。其次,“月盾計劃”這樣一個科幻概念是成立的,它以現(xiàn)實科技為基礎,創(chuàng)造了一個人類在時間長河中很有可能遭受的特別境遇。根據(jù)天文學家研究估算,直徑為10千米級的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的概率是1億年~2億年一次,而直徑為140米左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則大大縮短到2萬年一次。第三,月盾計劃基地所在位置、存在于柯林斯隕石坑里的機械狗、利用遺落在月球的阿波羅18號制造返回艙等設計,均符合現(xiàn)實科學的邏輯。影片不僅有“科幻顧問”“科學顧問”團隊,還有專門的科學支持機構(gòu)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科學與影視融合專業(yè)委員會,以及四川星河動力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以這樣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制作出的科幻場景,真實感強,又合乎劇情邏輯。最后,影片圍繞科幻內(nèi)核去賦予情感、賦予人性、賦予曲折。一開始,獨孤月只是個被大部隊忽略的“小透明”,等到地球人發(fā)現(xiàn)他還活著時,他一度被塑造成一個假英雄。然而,與金剛鼠相愛相殺的末世生存喜劇又讓他意外成為全球“次頂流”。最終,當獨孤月努力嘗試重返地球,乃至成為拯救地球的最后希望時,他又變成了催人奮進的全球偶像。在此過程中,觀眾也仿佛成為影片中實時觀看直播的地球幸存遺民,關注著獨孤月的一舉一動。可以看到,科幻內(nèi)核在影片里沒有淪為陪襯,不是可有可無的外衣,而是全劇的重點,是劇情從產(chǎn)生、發(fā)展到結(jié)束的原始推動力。由科幻核心延伸出的各種創(chuàng)意,更為劇情本身增添了別樣的色彩,散發(fā)出獨有的魅力。
《獨行月球》體現(xiàn)了一種具有全球化格局的美學轉(zhuǎn)向。影片改編自韓國漫畫的領軍人物趙石的《獨行月球》。片中,全世界都參與到“月盾計劃”里,月球基地的工作人員也來自各個國家。當獨孤月無意間發(fā)現(xiàn)和地球的信號連接居然是來自金剛鼠的觸碰,心如死灰而要一心求死時,來自世界各地的幸存者們一同亮起燈光,點亮獨孤月重燃生機的薪火。這也是幸存者們對獨孤月一直以來帶給他們精神激勵的謝意??v使地月相隔38萬公里,星星點點匯聚起來的光亮也能在彼此的心中熠熠生輝。《獨行月球》還設置了不少奇妙的科幻聯(lián)動,致敬科幻電影史上的經(jīng)典作品,如《火星救援》的遺落情節(jié),《流浪地球》的地下城設置,《2001太空漫游》中的黑色方碑,《追趕太陽》中的繞月旅行,《E.T.外星人》中的飛越月球,《終結(jié)者》中的“I'll be back”,以及《光環(huán)》中孤身推核彈的士官長……影片配樂選擇了國內(nèi)外多首經(jīng)典歌曲,如《黃河的水干了》《A Head Full of Dreams》《回家之路》《Fly Me to The Moon》等插曲,引導觀眾在耳熟能詳?shù)男芍凶哌M故事的世界,深切體悟影片所建構(gòu)的世界觀。
《獨行月球》的背景設定是人類為抵御小行星的撞擊、拯救賴以生存的地球,在月球部署了“月盾計劃”。在跨越地域、國界、星際的災難降臨之下,任何國家、任何族群、任何個人都難以獨善其身,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從擺爛到荒月求生,一個小人物逆襲成為真正英雄的故事內(nèi)涵下,傳達的卻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探索浩瀚無際的太空,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世界各國和全人類通力合作來實現(xiàn)。影片盡管沒有脫離個人英雄主義的敘事框架,但以獨孤月對馬藍星的“小愛”為引,配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念支撐,在精神層面上讓觀眾找到了心靈的依托。與好萊塢英雄電影不同,本該可以與金剛鼠一起回地球的獨孤月,選擇了獨自去阻止“π+”。作為沒有超能力的普通人,他犧牲了自己,拯救了地球,成了無數(shù)人心中的蓋世英雄。影片還將拯救和犧牲的宏大主題落腳于獨孤月和馬藍星的感情關系中,更能引發(fā)觀眾的共情。在重返地球、拯救地球的過程中,獨孤月對于馬藍星、對于地球故鄉(xiāng)的愛與眷戀被無限放大,同時也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含義。隕石碎片本該被月球吸附,但“π+”圍繞地球形成星環(huán),這是獨孤月對愛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從兩位主角的名字上看,“孤月”對“藍星”,喻示著我們唯一的衛(wèi)星月球一直陪伴著宇宙中這顆孕育生命的蔚藍星球,具有極致的浪漫。
“建構(gòu)類型電影的‘共同體美學’就需要將觀眾對電影中某個角色、觀念認可或批判的‘移情’,轉(zhuǎn)換、升華為對其所蘊含文化心理和情感的‘共情’,以期形成情感共鳴,進而營造文化歸屬感、民族歸屬感?!雹拊谌祟悓W家安德森看來,“族群認同是人的主觀建構(gòu),民族是存在于想象中的共同體。但是這種民族的歸屬感,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文化的人造物’,又根植于人類的深層意識中。”⑦《獨行月球》展現(xiàn)了生死存亡之際“宏大家國敘事與跌宕個人命運的同構(gòu)與共建”⑧,揭示了個體生命與國家命運、民族命運休戚與共的道理。片尾,獨孤月堅定赴死,因為“這是唯一可以保護你,保護你們的方式”,其英雄主義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天下為公”的理念。而“馬藍星,帶我回家”深刻體現(xiàn)了國人內(nèi)心的一種歸屬感,一抹“落葉歸根”的執(zhí)念。同時,影片借鑒了中國民間神話、融入中國航天真實名詞的故事設置,深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也使得觀眾因主人公的一言一行而進一步增強了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向中華民族傳統(tǒng)神話致敬。在電影的兩個高燃名場面中,觀眾都能看到中國神話的影子。一個場景是獨孤月最后利用金剛鼠在月球上奔跑的速度完成最后55公里行程。這個情節(jié)讓人不自覺地想到了“夸父追日”,尤其是太陽出現(xiàn)的瞬間充滿了神話感。另一個場景是獨孤月手持“宇宙之錘”沖向隕石,選擇了保護地球、保護馬藍星,有一種女媧補天的既視感。這也是整部電影的升華部分。這兩個傳統(tǒng)神話傳遞了夸父和女媧所代表的堅持和犧牲精神,獨孤月最后一刻的抉擇,既堅守了人性的善良,又展現(xiàn)出大義。普普通通的“中間人”也能站在C位。人類確實是宇宙中極小的一部分,但人與人之間的愛卻是在一切困境時刻前進的動力。這也讓一部改編自韓國漫畫作品并數(shù)次向外國科幻片致敬的電影作品增添了本土化色彩,并深深烙上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印記。
向中國的航天事業(yè)致敬。在國家航天局于2022年4月召開的2022年“中國航天日”新聞發(fā)布會上,《獨行月球》的“致敬版”海報也隨之釋出,向第七個“中國航天日”致敬。電影中出現(xiàn)了幾個中國航天術語,比如“廣寒宮”,這是嫦娥三號探測器登月后,“玉兔”月球車繞行一周的地方。另外,影片中出現(xiàn)的掉進大坑的“探月犬”也有“玉兔”的影子。實際上,隨著我國航天實力的增強,圍繞宇宙方面的探索能力也在突飛猛進。2022年是中國航天事業(yè)創(chuàng)建66周年。這66年間,從“東方紅一號”成功發(fā)射,到“嫦娥”探月、“天問”問天、“神舟”逐夢,中國航天人從未停止對宇宙的探索。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成功發(fā)射。執(zhí)行神舟十四號太空任務的三位中國航天員陳冬、劉洋和蔡旭哲在中國的空間站上利用半年時間,執(zhí)行和見證中國天宮空間站的建設任務。我們的航天事業(yè)背后是夢想的一代代傳承,是科技的一步步前進,是千千萬萬人的一點一滴支持。正如致敬版海報上,沈騰飾演的獨孤月身穿宇航服,昂首奔向浩瀚的宇宙,寓意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浩瀚征途,心不孤獨”。
電影故事呈線形發(fā)展,觀眾在觀影過程中無法令其倒帶重播,也無法令其中止停頓。觀影的感受正如本雅明所強調(diào)的,就像一顆子彈擊中觀賞者,所以觀看電影時,觀眾需要一種“震驚式”的體驗?!丢毿性虑颉吩诮?gòu)起震撼力十足的視聽奇觀的同時,通過對電影共同體美學的“想象”,成功地向大眾展示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而激發(fā)觀眾的“他者思維”,引發(fā)人們的共鳴、共情,使觀眾笑中含淚地體味影片傳遞的勇氣、柔情以及犧牲精神。看電影是現(xiàn)代人的一種“白日夢”,在電影所營造的夢境般的環(huán)境里,觀眾基于沉浸式的感官快感,構(gòu)建起獨特的體驗和價值。但這種“震驚”效果絕不僅僅源自畫面影像對視覺沖擊力的極端追求,它建立于故事情節(jié)之上,并能夠以一套中國人獨有的文化符碼在電影作品和觀眾之間形成一種民族共同體、文化共同體、情感共同體。
注釋:
①Guy Debord.Society of the Spectacle[M].New York Zone,1994.
②饒曙光.新電影市場與共同體美學[J].中國電影市場,2020(11):4-6.
③饒曙光,蘭健華.共同體美學與中國電影“新基建”及其前景[J].當代電影,2021(06):21-28.
④梁雯.共同體美學視閾下的當代國產(chǎn)災難片論析[J].電影文學,2022(09):70-73.
⑤劉婧,饒曙光.共同體美學視域下的“國潮電影”[J].當代電影,2022(06):143-148.
⑥劉春.當代國產(chǎn)商業(yè)類型電影的共同體美學建構(gòu)及民族性表達[J].民族藝術研究,2022(01):30-37.
⑦孔令俐,周子恒.航天紀錄片《我們的征途》的浪漫敘事與共同體美學建構(gòu)[J].當代電視,2022(06):67-70.
⑧陳中國,梁月芳.英雄抒寫、家國敘事與人民視角——新主流電影敘事策略透視[N].中國電影報,2023-01-1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