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像一位活潑伶俐的孩童,亦像一位蒼桑睿智的長者,把我引入阿斯塔那,引入人類智慧匯聚之地。我被風引領(lǐng)著緩緩走近阿斯塔那,一步邁過千年,生命流轉(zhuǎn),似異實同。阿斯塔那在火焰山赭色山體的映襯下,天空清瑩澄澈、空蒙浩瀚。四周褐土丘壟,闃無人跡,蒼茫遼闊,無論是白晝,亦或黑夜,阿斯塔那沉睡千年,氤氳蒙蒙,渾渾沌沌,處在一種人與萬物共享智慧的位置,伸手便可觸摸一個一個古老的靈魂,閉眼即可領(lǐng)悟一個一個深刻的智慧。生命在此融入土地,與自然相依相守,仿佛已然成為自然的一部分。
阿斯塔那四野清冷靜謐,沒有市聲,沒有人語,更無喧囂和嘈雜,如火星般沉寂。阿斯塔那玄妙、神秘、深邃,彌漫神性的高深莫測,透射的智慧與人類的思慮遙相呼應。我虔誠地走進阿斯塔那,傾聽綿延不絕的風聲,傾聽天地間古老神秘的回響,傾聽天籟,感悟智慧。
阿斯塔那維吾爾語意為“首府”之意,地處火焰山麓,吐魯番盆地腹地,因為靠近高昌故城(高昌回鶻王國都城),因此叫阿斯塔那。千年不朽的古尸,色澤瑰麗的藝術(shù)品,琳瑯滿目,形形色色的文物,千奇百怪的神話傳說……都出自阿斯塔那。阿斯塔那是一片龐大的古墓群,墓葬群埋葬并保留了公元3世紀到8世紀的全部歷史。葬有漢、車師、突厥、匈奴、鮮卑、高車、回鶻等十余個民族,其完整保存的一具具古尸演繹了一部世界民族演變史。當年的高昌城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阿斯塔那便成了高昌人進入幽冥的極樂世界。阿斯塔那古墓是絲綢之路古道鼎盛期,高昌王國留下的一部曠世奇史。古墓墓外是土堆,墓內(nèi)是寶藏。當時高昌王國盛行家族墓,各家族墓葬區(qū)一律以礫石堆砌為界,根據(jù)在世地位,劃分大小不等的“墳院”。普通黎民百姓仰仗同姓同族的扶持、照應,方可求得來世的安身立命之地。權(quán)貴則利用顯赫的家族、血緣關(guān)系,圈占風水寶地,以一個個大家庭為單元,營造規(guī)模宏大、形制豪華的墓地。
20世紀初,西方列強紛紛到此大肆盜掘古墓,大量珍貴文物流失海外。自1959年開始,我國文物工作者對古墓進行了14次大規(guī)模挖掘和清理,共挖掘清理墓葬467座,其中330座墓葬可以確定年代。古墓出土文物文書上萬件,匯集成《吐魯番文書》,支撐吐魯番學成為顯學。1985年,阿斯塔那古墓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號稱地下博物館。阿斯塔那每一座古墓都是一座“藏經(jīng)洞”,是名副其實的“地下歷史博物館”,是人類智慧的“聚寶盆”。
灰蒙蒙的天空掩映著阿斯塔那天荒地老的時空氣場。我行走在綿延不絕的時光隧道,歷史的刻度精妙絕倫地刻下一個個生命獨具個性的經(jīng)緯。無論國王、王公貴族、功臣將帥、庶民寒士……一個一個古老的魂靈都由宿命把他們交由阿斯塔那來處理來生后世。無論顯赫、衰榮、卑微、貴賤,到了阿斯塔那,卻又無不顯示出生命的渺小、無常、脆弱與微不足道。
阿斯塔那解決不了他們今生的是非榮辱,卻來者不拒,籠而統(tǒng)之地包攬了他們的來世。生是所有人看重的,死亦是所有人看重的。
古人篤信“視死如生”的生命觀,他們要把現(xiàn)實生活中的榮華富貴、浮華夢想通通搬進墓室,以便去另一個世界繼續(xù)享受無盡的奢華奢靡。
我走進一座貴族墓,墓內(nèi)有一左一右兩個洞穴,稱作“耳室”,是專門用來放置大型陪葬品的,絲、毛、錢幣、文書、瓜果、美食等等一應俱全。正前方環(huán)形的臺子是停放尸體的,兩側(cè)擺放小型的陪葬品。死者一般頭枕雞鳴枕,面部掩巾,雙手握木。墓室大多直接停放在葦席上,墓室頂部釘有《伏羲女蝸圖》,畫面向下,正好呈現(xiàn)仰面而臥的死者眼目之上。
墓室大門正對伏羲女媧塑像,兩尊人頭蛇尾的大神呈雙螺旋而上,女媧持規(guī),伏羲持矩。伏羲女媧是華夏子孫傳說中的始祖,他們?nèi)耸咨呱?,相互交合,上有日,下有月,四周綴有星辰,他們共同開天辟地,創(chuàng)造世界。
《伏羲女媧圖》是一種神秘的藝術(shù)符號。它的空間是雙向的,人物處于幻想的冥誕空間,而畫面以外則是客觀存在的現(xiàn)實空間。在這個神秘莫測的幻想空間,既體現(xiàn)人類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現(xiàn)實作用,又體現(xiàn)人類在虛無縹緲的靈異境界滿足自我精神的安慰和身心愉悅。這是幻想和現(xiàn)實的雜糅,亦是人類在現(xiàn)實與虛幻的空間里自由飛翔,求得解脫,因而既滿足了死者對生命的愿望,也緩解了生者對死后的恐懼,并提供精神依托。
《伏羲女媧圖》傳遞了一種神秘的生命信息。生命是死亡的開始,死亡是生命的結(jié)局。既然伏羲女媧創(chuàng)造了生命,就意味著生命會消亡,這是現(xiàn)實世界無可爭辯的規(guī)律。但古人卻認為,始祖的生命是永恒的,是不朽的,并將終生終世保佑萬般生靈生生不息。它寄寓了人們強烈的求生意識,寄寓了人類生命長生不老的夢想,他們寄希望于超脫生死界限,追求永恒的生命,永恒的富貴,永恒的樂趣。
《伏羲女媧圖》人物清秀俊逸,透骨清像,其豐肌肢體彰顯盛唐雍容華貴之風。女媧頭戴鳳冠,發(fā)髻高聳,儼然古長安大家閨秀;伏羲鋪頭蓋發(fā),高冠巍峨,猶如王公貴族活脫脫再現(xiàn)。墓室放置《伏羲女媧圖》是古代中原一種喪葬習俗,流行于漢代,賦予人們祈求靈魂升天、人丁興旺的愿景。這一習俗,隨著漢代鑿空西域后,漢人移民戍邊,漸漸興盛于西域的廣袤大地,中華民族的族源和生死觀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通過長長的甬道,沿著斜坡,走完四十余級階梯,我來到一座豎井墓道墓穴。墓穴墻壁綴滿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花草、鳥獸壁畫。這種花鳥人物壁畫在新疆,尤其在吐魯番極為罕見,墓主人為什么要把花鳥畫在墻壁上呢?原來墓主人是一位中原富商,生前富可敵國,極盡奢華?!傍B近黃昏皆饒樹,人當歲暮定思鄉(xiāng)?!蹦怪魅四昀象w衰,思鄉(xiāng)心切,去世前,特地按照中原家鄉(xiāng)習俗規(guī)劃建造墓室。他重金聘用中原能工巧匠,在墓室四壁畫上家鄉(xiāng)的風物花鳥,希望來世魂歸故土。壁畫上部有一黑色飛鳥,那是大雁,寓意死者靈魂由南飛的大雁帶回故鄉(xiāng)。
墓室后壁壁畫是先秦兩漢以來盛行的《六屏式圣鑒訓圖》。左起第一幅繪有一個欹器,“欹”就是傾斜的意思,它的頂部形似一個倒立的鐘,可以轉(zhuǎn)動,是當時專門用來盛酒、盛水的器皿。當它不盛水或盛少量的水時,會保持原狀,呈傾斜狀態(tài),當水注到適中時,它保持端正平衡狀態(tài);當水注滿時,由于重心向上移,呈現(xiàn)頭重腳輕狀態(tài),它立刻就會翻轉(zhuǎn)將水全部倒出。據(jù)唐朝李德?!鹅テ髻x并序》記載:西周初年,周公旦“謂難守者成,難持者盈,始作茲器”,既啟發(fā)人們從“虛則傾,中則正,滿則覆”現(xiàn)象中體悟中庸守成的道理,又深刻地警醒世人物極則反,百事有節(jié),凡事適可而止,留有余地,方可立于不敗之地。孔子博學強志,讀到欹器的解釋時,立即結(jié)合實際,向七十二弟子講明欹器原委,宏揚中庸之道,并把欹器置于自己書桌右上方,遂成了我國最早座右銘之一。
墓室右壁畫有三件物體:生芻一捆,生芻即是青草;素絲一卷;撲滿一具,撲滿是古代用來存放錢幣的陶器?!段骶╇s記》中說:漢武帝時,丞相公孫弘初為賢良時,其有鄒長倩送他這三樣物件,勸他以此為戒。生芻一束即告誡他要擇主而事,去惡就賢,不以待遇厚薄作為去留標準。素絲一卷比喻積少成多,防微杜漸的道理,勸人立功行事,要小處著眼,積小成大,不要因小失大,功虧一簣。撲滿有入口而無出口,蓄滿前后就會被打破摔碎,其意為告誡從政要清廉,不可貪財無度,欲壑難填,否則就會像撲滿落得個雞飛蛋打的下場。
壁畫中間繪有四幅人物像,每幅一人,分別坐在鋪簟之上,表情手勢各異。正中間穿著赤紅色衣服之人后背題有“金人”兩字,他的嘴巴被怪異的白布蒙了三圈,即是表達“金口難開”之意。據(jù)《說苑》記載,周太廟右階前有一金(銅)人,三緘其口,背面有銘文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斌w現(xiàn)謹小慎微,少說話、多做事的處世哲學,同當今“沉默是金”異曲同工。金人右邊是張口的石人。西晉孫楚所寫《反金人銘》記載:太廟左階前有一石人,雙手攤開,大張其口并書其胸口:“我古之多言者人也?!睆娬{(diào)經(jīng)典著作都是前人立言的結(jié)果。金人主張謙虛謹慎,石人提倡有所作為,是事物正反兩面,二者區(qū)別對待,不可偏廢。最左邊畫有胸前題有“土人”人物,土人未見“列圣鑒戒”故事。聯(lián)想欹器常常提到的周階玉人,土人疑為“玉人”筆誤。據(jù)姚崇《撲滿賦》中說“周階銘”,端口窒欲,其意在于勸誡人節(jié)制物欲,涵養(yǎng)性情,不可縱情享樂,荒于酒色。最右邊畫的是一位鶴顏美髻的老者,胸前沒有任何題字,蘊含了深奧的哲理,其無字勝有字,潤物細無聲,留給后人無窮無盡的遐想……
列圣鑒戒圖壁畫是揭示人生從青年、壯年到老年的自然成長過程的道理?!坝袢恕彪A段勤學好問,節(jié)制物欲,謙虛謹慎,培養(yǎng)優(yōu)良品質(zhì)和節(jié)操?!敖鹑恕彪A段學識積累,謹言慎行,人情練達,相信“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石人”階段,學識淵博,誨人不倦,暢所欲言。到了耄耋之年,返璞歸真,回歸本真,本持無為而天不為的原則,善于取舍,難得糊涂。這是儒家人生歷練、出世入世的處世哲學。精美的壁畫,深奧的寓意,超然卓越的藝術(shù)品味,把遙遠的新疆與中原文化如絲如縷地契合、凝結(jié)在一起,這不能不說古人傾注了大量心血,其根深葉茂的文化熏陶了一代又一代新疆人。
公元1979年4月,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一件稀世珍寶——共命鳥絲綢紋刺繡。據(jù)專家考證,這件寶物是公元5世紀40年代的遺物。
共命鳥刺繡又被稱作紅底鳥龍草刺繡,刺繡長38厘米,寬26厘米,通體赤紅,由絲質(zhì)刺繡而成。當時的藝人,憑借高超嫻熟的技藝,在紅色絹底上繡有五座倒立山峰,圖案中間是一只兩頭一體的神鳥。在神鳥的兩側(cè),對稱繡有兩只身姿矯健的蛟龍,龍下方分別一左一右繡有兩只鳥。鳥和龍的周圍,卷草紋布滿其間。刺繡精雕細琢,氣宇軒昂,栩栩如生。兩只神鳥儼然跨越時空的精靈,穿越古今,翱翔藍天……
共命鳥的圖案源于《佛本行經(jīng)》的記載:在白雪皚皚的雪山上,生長著一只共命鳥,它有一個身子,有兩個鳥頭。有一天,當一個鳥頭睡覺的時候,一朵芳香四溢的花朵飄落在清醒的鳥頭面前,它沒有把睡覺的鳥頭叫醒,就獨自吃掉了香花。須臾,酣睡的鳥頭驀然醒來,就非常生氣。稍后,它趁另一個鳥頭睡著的時候,獨自吃了一朵有毒的花,毒性很快發(fā)作,最后,兩只鳥同歸于盡……
共命鳥寓意深邃,它揭示了事物的個體與整體,人與人之間休戚與共、命運與共的奧秘。
中古時期,吐魯番地區(qū)尊師重教,在漢文化教育熏陶下,推行儒家經(jīng)典。據(jù)《史記》記載,高昌國時期,吐魯番即設(shè)置學官弟子教授《論語》《學經(jīng)》等。麹氏王朝麴嘉在位時,上表北魏朝廷,求借五經(jīng)、諸史,并請求國子助教劉變?yōu)椴┦浚瑤椭卟l(fā)展教育事業(yè)。至唐朝,西州下屬各縣均設(shè)有經(jīng)學和醫(yī)學博士、助教、學生若干。西州不僅官學發(fā)達,私學尤為興盛。公元1969年,發(fā)掘阿斯塔那一座唐墓時,發(fā)現(xiàn)西州高昌縣寧昌鄉(xiāng)厚風里年僅十二歲的義學生卜天壽手抄《論語·鄭氏注》前五篇,抄本末附有他抄寫的部分詩詞雜錄。義學即私學,又稱私塾。卜天壽所在私塾為名稱儒雅的“崇賢館”,與內(nèi)地私塾命名如出一轍。
童真未泯的卜天壽做完作業(yè)后,在其作業(yè)本后面隨性賦詩一首:寫書今日了,先生莫咸池(嫌遲)。明朝是賈(假)日,早放學生歸。
時光回溯到唐朝時期的高昌,假日前夕,天真活潑的小學生卜天壽,緊趕慢趕寫完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心早已放飛到田野、果園,兒時的伙伴正在野外焦急地等待卜天壽回來玩耍呢!小天壽按捺不住怦怦跳動的心情,索性提筆寫下這首打油詩,催促老師早點放學,好盡情玩耍。盡管詩中出現(xiàn)幾個錯別字,但平仄押韻,詩賦水平不低。后來郭沫若先生看完該詩后評論說:“平仄韻腳,大體上合乎規(guī)律,首句如改為今日寫書了,那就成為正規(guī)的五言絕詩了。”
詩言志。小天壽這首稚嫩風趣的打油詩,活脫脫地表現(xiàn)出一位天性未泯,天真調(diào)皮少年的可愛和俏皮。反映了早期吐魯番人民鮮明的個性和智慧,凝結(jié)了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精華。
黃昏,我獨自攀緣登上瞭望臺,四周闃靜無聲,空空蕩蕩,我儼然置身于地老天荒的原野,不知道今夕是何夕。我獨自冥想,阿斯塔那的生意味著什么?阿斯塔那的死意味著什么?靜謐的周遭隱藏著什么不為人知的秘密?神秘深奧的阿斯塔那究竟能給世界帶來什么樣的啟發(fā)呢?
黃昏的幽暗排山倒海般襲來,將阿斯塔那的林林總總,包括現(xiàn)實與幻想,全部定格在千年的歲月長河。死者死矣,他們按照生前的地位,被安置在不同的位置,但無一例外都安放在洞室后部的土炕或簡易木床上。他們頭枕雞鳴枕,面部掩巾,眼上蓋瞑目,雙手握木,身披棉麻、絲絹衣物。他們的四周,或陳放模擬的亭臺樓閣、車馬儀仗、琴棋畫作、文房四寶,或擺置葡萄、瓜果、珍饈美食,供其來世繼續(xù)享用榮華與富足。有的墓室描繪人物、鳥獸、花卉、山水壁畫,活靈活現(xiàn),惟妙惟肖,再現(xiàn)了幽冥世界的榮與光。
我的身后是雄峰巍峙的火焰山,我的腳下是流淌兩千余年,至今仍潺潺流淌的坎兒井活水。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鹧嫔皆杏诵钌衿娴奈幕?,隱蔽的河流坎兒井流水承載并延續(xù)了吐魯番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文明。水兼容并蓄,開放包容,柔中有剛,從不拒絕生命和文明。水最能代表大自然的意愿,水洗滌千古,自由奔放,自由流淌。
山高水長,人類的智慧,歷久彌新。
山高水長,人類的命運,生機無限。
魏學光 男,漢族,70年代出生,湖南永州道縣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F(xiàn)就職于新疆吐魯番市大數(shù)據(jù)發(fā)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