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莘
在我的家鄉(xiāng)山西,沒有什么盛大的節(jié)日能少得了面塑。面塑是山西人骨子里的鞭炮和鑼鼓。
從春節(jié)、清明到五一、六一再到中秋、國慶,從婚喪嫁娶、金榜題名到生日祝壽、喬遷升職……只要你認(rèn)真留心,處處可見面塑。有花饃、花糕,也有常見的堆得高高的棗山。棗山上的盤龍被點上眼睛,栩栩如生,仿佛隨時會扶搖直上。孩童滿月、過生日時又是另一幅熱鬧的場面,家人為其蒸幾個漂亮的面塑,像帽子般頂在頭上,以此求福。
假日一大早,我就被家里吵鬧的聲音叫醒:“快來幫忙做面塑?!蔽乙宦?,馬上蹦起來,飛也似的沖進廚房。
“我們先堆棗山!”外婆指揮道。媽媽從盆里揪出一團臉大的面開始做面塑的主體部分。面是昨晚就發(fā)好的,外婆用那雙不知捏過多少面塑的手變魔術(shù)般地和出一個個結(jié)實的面團,蒙上保鮮袋,發(fā)酵了一個晚上。次日一大早,盆子里那個小小面團已變成一個大白胖子。“啪”,媽媽把它摔擲在案板上,又揉了幾下。
我和弟弟在爸爸的帶領(lǐng)下開始做盤龍和祥云?!鞍职?,我們?yōu)槭裁炊褩椛阶雒嫠苣兀俊钡艿芎闷娴貑?。爸爸一臉神秘道:“嘿,它最早是用來祭祀的。早在先秦時期,老百姓就用它祈福了?!彼A艘粫?,幫我把龍鱗壓出來,接著說:“相傳棗山有一種超越自然的力量,是人與神交流的橋梁。雖然只是傳說,可人們對生活的希望和憧憬都飽含在這面塑里呢?!薄巴?!那我能求神護佑我考試順利嗎?”“那你就得像做面塑一樣認(rèn)真對待考試!”
我們開始雕鱗了。手中的剪刀似小鳥翻飛,用梳子、筷子和竹簽搓、捏、搟、拍、拉、切、扎、戳……最后用吸管壓上鱗片,粘上龍須,一條長龍就現(xiàn)身了。
紅棗、麥子、黑豆待命似的在盤中坐了一圈兒,眼巴巴地望著我,只待我用它們給龍點上眼睛了。外婆伸手過來,輕輕捏走兩顆紅豆,她和媽媽那邊,一只紅眼小兔已經(jīng)活靈活現(xiàn)了。我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真覺著它下一秒就會跳起來。我回過神,給龍也點上眼睛,瞬間精靈神氣不少。
一團團面,在外婆手中像被施了魔法一般,瞬間變成了花、鳥、魚、蟲、龍、虎、鳳、龜。我和弟弟無論看得多么仔細(xì),也無法看清她這雙蒼老而靈巧的手下精彩迭出的“魔術(shù)”。媽媽喜滋滋地把面塑端放到籠上去蒸,外婆樂呵呵地看著她,仿佛在回憶小時候跟她的媽媽一起捏面塑的時光。
煙火氤氳中,我們親手制作的面塑出鍋了。弟弟一聲歡呼:“大功告成!”這鏗鏘有力的四字,算是對這次勞動極準(zhǔn)確的總結(jié)了。
“萬古同山川,八方異風(fēng)俗?!泵嫠苁巧轿鞴?jié)日的藝術(shù)品,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老人在面塑中深情回憶,孩子在面塑中歡樂嬉戲……做面塑的過程,是一種耐心、一種工匠精神,更是親情和美好生活的印記。
(責(zé)任編輯/孫恩惠)
指導(dǎo)老師 朱嬌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