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薩特存在主義視角解讀《夜色溫柔》中 迪克的人生經歷

2023-11-20 13:37:35卞若芊
今古文創(chuàng) 2023年43期
關鍵詞:存在主義

卞若芊

【摘要】《夜色溫柔》是菲茨杰拉德完成的最后一部小說,他通過獨特的敘事手法描寫了人性的糾葛,在復雜的情節(jié)中傳達出深刻的道德意義。出身平凡的主人公迪克·戴弗不僅想要治愈貴族妻子的精神疾病,還幻想為整個病態(tài)的上流社會帶來一套新的道德標準。然而,上流社會對他的奉獻報以輕蔑的微笑并宣告了他的慘敗和美國夢的遙不可及。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提出了三個基本原則,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質”;其二是“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其三是“自由選擇”。本文以薩特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想為基礎,首先分析《夜色溫柔》主人公在享樂主義盛行的上流社會的存在狀態(tài),由于內心與環(huán)境的沖突,迪克內心陷入了一種焦慮和異化的困境。進而注意到迪克在飽受種種精神折磨并為選擇承擔了沉重責任之后,他逐漸蘇醒的自由意志企圖突破束縛著他的環(huán)境。最終,他意識到在溫柔牢籠下自在存在的虛無,選擇了自我放逐。

【關鍵詞】《夜色溫柔》;存在主義;自由與責任

【中圖分類號】I71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3)43-0016-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3.005

一、迪克的困境

與富家女尼科爾的婚姻迫使作為傳統(tǒng)道德守衛(wèi)者的迪克卷入了既得利益者的腐敗世界,享樂主義和物質主義的盛行,迫使迪克不斷遠離自己曾經堅持的道德準則。他投身于一種新的上流社會生活,這種生活方式對他獨立人格的發(fā)展和自我發(fā)展沒有任何幫助。迪克試圖給一個除了享樂之外無事可做的階級帶來尊嚴,讓上層社會的人們不再只關心自身,然而無論迪克如何努力宣揚他的祖先所欣賞的正確的行為方式,整個階級都對他的努力無動于衷,對他展現(xiàn)出了冷漠的態(tài)度。當個體被拉進社會的漩渦,不再承認自己是一個存在的個體,他的真實存在被外部世界侵犯是必然的結果。在這樣一個“溫柔的囚籠”里,迪克已經被過剩的物質腐化,耗盡了精力與雄心壯志,陷入了焦慮與被孤立的困境。

(一)焦慮處境

焦慮是存在主義中經常使用的術語,用來表達人們共有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認為,焦慮是一種“對自由的意識”[1]。

迪克的焦慮首先由他前后割裂的人生經歷所引發(fā),與一個上層社會精神病人的婚姻使他的人生發(fā)生了徹底的改變。年少的迪克謀劃著自己的遠大前程,夢想成為偉大的心理學家,同時追求浪漫的生方式。小說中這樣描述年輕的迪克,“他要正直,他要善良,他要勇敢和智慧,但是這一切都太難了。他也想被愛,如果他能做到”[2]。

然而在享樂主義和物質主義盛行的當下,卷入富人腐敗世界的迪克不得不偏離他過去堅持的道德準則。起初他拒絕放棄行醫(yī),表達對尼科爾雄厚財力的反叛,以堅強的意志力保持自己的經濟獨立,但事實證明這些理想主義者的行為都是徒勞可笑的。尼科爾對他來說是一座溫柔的囚籠,給予他大量的禮物和金錢,鼓勵他懈怠,甚至是迪克引以為傲的診所也離不開她的投資。她的收入增長如此迅速而輕易,使迪克的事業(yè)相形見絀。

迪克迷失在上流社會的世界里,他的地位由尼科爾的財富決定,這意味著他無法發(fā)展獨立人格,失去尊嚴和真我。迪克在與尼科爾的婚姻中時常感到焦慮和孤獨,財富吞噬了他的人生價值,使他對自己的存在感到不安。薩特說過:“人正是在他的焦慮中意識到了他的自由,或者如果人們愿意的話,焦慮正是作為對存在的意識的自由的存在模式?!盵1]迪克的焦慮情緒正是他獲得自由意識的發(fā)端,促使迪克回歸,反省人生的錯誤以獲得解放。

除此之外,迪克還經歷了社會價值體系崩塌帶來的焦慮。小說中不曾出現(xiàn)真正的戰(zhàn)場,戰(zhàn)爭名義上已經結束,但它帶來的陰影持續(xù)籠罩著所有親歷者。迪克從未直面過戰(zhàn)爭,卻會做有關戰(zhàn)爭的長夢,夢里硝煙彌漫,災難重重。人們在戰(zhàn)爭中失落了珍貴之物,卻終其一生無法將遺失的舊情感與舊價值找回。他將自己診斷為“非戰(zhàn)爭人員炮彈綜合征”,可見他長期處于一種悒郁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中。

薩特認為:“如果上帝不存在,也就沒有人能夠提供價值或者命令,使我們的行為成為合法化。這一來,我不論在過去或者未來,都不是處在一個有價值照耀的光明世界里,都找不到任何為自己辯解或者推卸責任的辦法。我們只是孤零零一個人,無法自解?!盵3]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了,而經濟大蕭條時代還沒有到來。傳統(tǒng)的清教徒道德土崩瓦解,消費主義、感官享樂主義成為新的生活方式。如此種種對于受到父親訓誡,因襲傳統(tǒng)的守舊者迪克來說無疑是荒誕的,他被社會急速轉型時期浪潮席卷著,失去了自我定位,對自己的使命感到焦慮,他曾在戰(zhàn)壕舊址邊感慨:“我的整個美麗可愛的世界在這里被一陣劇烈的愛炸得粉碎?!盵2]

總體上,迪克既經歷了信仰的焦慮,也經歷了命運的焦慮。焦慮常常被認為時自由的開始和解放的標志,正是這種焦慮處境促成的自省使他獲得了自我意識,迫使他選擇了自由的生活,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最終意義。

(二)孤立與異化

除了焦慮的處境,薩特的存在主義還觀察到人與人之間疏離的關系。這個荒謬的世界人滿為患,人類通過世界的存在而存在,與他周圍的一切都存在于不可避免的偶然性之中。薩特認為人類所生活的世界“給人類提供的支持很少”“我獨自背負著這個世界的重量,沒有任何人或事物能夠減輕它”[1]。迪克置身于一個完全陌生的,由金錢支撐彼此關系的扭曲異化世界,這個世界對他的到來展現(xiàn)出極端的冷漠敵意,他在種種交際關系的困擾下,感到孤立無援。

戴弗夫婦的戴安娜別墅每逢宴會就是世界的中心,而他們的一天行程“安排得仿佛古老文明時代的日子”[2],他們就是那些單純美德的象征。而實際上,迪克與整個上流社會的關系非常緊張,付出巨大的努力營造出美好表象,掩蓋自己被社會邊緣化的事實。

異化的人際關系是人類荒誕存在的一個重要方面。薩特指出,在我和他者之間總是充斥著沖突、誤解。生活在這樣一個荒謬的世界里,人類對彼此變得麻木、冷漠。迪克被孤立的處境主要體現(xiàn)在偌大的上流社會中沒有人愿意給予他幫助,他盡最大的努力適應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被勉強接納卻從未獲得真正的人格上的尊重,沒有人愿意相信他與尼科爾——一個與親生父親發(fā)生亂倫關系的,罹患精神分裂癥的女人的婚姻是出于真正的愛情和道德上的援助,而不是對巨額財產的覬覦。

此外,迪克也沒有成功地構建起真正的社會關系。以迪克身邊的“朋友”為例,他們是上層社會的縮影,自私、虛偽、淺薄而毫無精神追求。麥基斯克先生身上永遠縈繞著極度焦慮的情緒,他反復計劃著自己的寫作事業(yè),卻在讀者眼中呈現(xiàn)出一事無成的酗酒者形象;阿貝·諾思身為音樂家,整整七年沒有發(fā)表過新作品,毫無征兆地將一個無辜侍者鋸成兩半的暴行卻廣為流傳。迪克對于要融入這種群體表現(xiàn)出了極端的抗拒,顯得和周圍環(huán)境格格不入。

迪克在父親的教導下,一直懷有對傳統(tǒng)美德的向往,然而作為古老文明的殘余,努力在一個陌生化的世界維持自我,迪克的人格魅力和威望都在飽受摧殘而日益下降。迪克處于進退兩難的處境中,他不可能回到過去平靜的中產階級生活中,而在迷亂的上流社會中,他逐漸意識一切都脫離了他的掌控,理想和道德品質使迪克與社會產生隔膜,走向了孤立的生存。父親的教誨將迪克塑造成了一個自在典型,成為一個完整客體,迪克被剝奪了形式自由意志的權利和成為“自己”的權利。自在存在是根本的,是活著這一狀態(tài),是一種被動的、未經思考和選擇的,“這種存在是偶然的、荒誕的,它使人感到惶恐不安、孤獨無助,使人處于厭惡、惡心的狀態(tài)?!盵4]

在薩特存在主義觀點中,個人往往是荒謬處境中的一個個痛苦的孤獨者,想要過有意義的生活,必須要做出選擇。迪克作為一個自在典型,囿于孤立異化的困境中,是無法自發(fā)地探索自我存在的,而他在第四章后的轉變體現(xiàn)出他對超越自己痛苦和定義自我存在的渴望,這是迪克為擺脫困境做出的一種掙扎自救的努力。

二、迪克的掙扎

迪克找尋自我的過程是痛苦的,他既需要勇敢地進行選擇,也要承擔責任。迪克被關在溫柔囚籠里,一切社會關系都顯得冷漠疏遠,他陷入了無意義的焦慮與自我懷疑的漩渦,這對他原本的信仰構成了巨大威脅,但同時,這段經歷也為他采取行動面對現(xiàn)實,向“自為”的方向奮斗奠定了基礎。

(一)選擇的自由

薩特曾說:“在談論人是否是別的任何事物之前,人最基本的狀態(tài)是存在,人首先是一個努力前進,走向未來并且感受到自己正在通向未來的道路上的東西?!盵6]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質,而存在又是一種對自由的解說,一個真正存在著的人是一個自由的人。薩特所論述的“自由”,指的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意識活動,這種意識活動表現(xiàn)出人類對自身獨立存在以及如何保持尊嚴的深刻思索。因此,追求自由以及自由的選擇使人的存在具有意義,使人的本質有實現(xiàn)的可能。

“自由之路沒有什么捷徑,人類要想真正地存在著就要不斷地前進,不停地進行自由選擇,如果不積極選擇應對則會陷入自在存在的漩渦中難以自拔?!盵7]迪克裹挾在父親所教給他的人類的高尚美德價值觀和尼科爾所代表的用金錢堆砌出的魅力和聲名的強烈的沖突中,進行艱難的抉擇,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根據(jù)自己的需求及欲望,把自己塑造成自己認為其所是的樣子。

耽于幻想被作者描述成青年迪克的致命缺陷,“幻想力量與健康是永恒的,幻想人的本質是善良的;關于國家的幻想,相信邊境母親們世代相傳的謊言,她們哼唱著,木門外沒有狼。”[2]除了幻想,迪克還對祖輩的生活方式有一種盲目的遵從。在父親的教誨中,沒有什么能比得上良知、榮譽、禮貌和勇氣。迪克從來不會質疑父親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他對自己的定位永遠是牧師一類的角色,充當所有朋友的父輩,為他們指明未來的道路,他出于對尼科爾的保護,親手創(chuàng)造了自己與尼科爾生活的道德世界。

不擺脫幻想就無法獲得自我意識,沒有自由意識就無法采取行動改變自己的命運,這導致迪克成為了一個自在典型。自在狀態(tài)是一種簡單而靜止的狀態(tài),它不會賦予人自由意識,只會讓迪克最大程度上按照理想主義價值和傳統(tǒng)道德準則行事。

迪克的選擇首先證明了他對尼科爾年輕美麗而痛苦絕望的靈魂產生了深沉的愛。在他做出與尼科爾結婚的決定的時候,就意味著為他要為尼科爾的一切不幸的遭遇負責,包括她與喪偶的生父發(fā)生了亂倫的戀情,而父親在事發(fā)后謊稱她與男仆產生了秘密戀情,將聲名盡毀,罹患精神分裂癥的女兒丟棄在精神病院等一系列悲慘往事。但同時,這個決定也證明了當面對人生的重要選擇時,迪克的性格中缺乏敏銳的判斷力,對生活抱有太多浪漫的不切實際的幻想,輕易做出了將病患關系轉變?yōu)閻矍殛P系的決定。

此外,尼科爾身后以冷漠的姐姐芭比為代表的,精神空洞、奉行金錢至上觀念的家族也促使迪克堅定了與尼科爾成婚的決心。芭比對妹妹的崩潰的精神狀態(tài)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憐憫,她將迪克與尼科爾的婚姻看作一樁用萬貫家財換來一個終生照顧有精神病的妹妹的醫(yī)生的生意。芭比自始至終俯視著迪克所處的階級。在她來,社會地位至關重要,它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一切。迪克對經濟和人格獨立的堅持對他們來說很荒唐,認為他不過是在“假裝保持獨立”[2]。這個空洞的,傳統(tǒng)價值崩潰的社會讓迪克無比失望的同時,也徹底喚起了他古老的道德情感,促使著他獻身尼科爾,拯救尼科爾。

然而,對迪克介于自由與被迫之間的選擇全盤否定是不夠客觀的,這是迪克人生發(fā)生轉變的重要階段,他在沒有完全覺醒的情況下,通過自我犧牲的方式賦予他的存在意義,這種方式可以以后更好地幫助他理解選擇需要承擔責任以及薩特所呼吁的,人們應當通過自由選擇和行動來認識自己的真實存在。

(二)背負責任

薩特的存在主義理論在倫理上為人的選擇自由奠定基礎的同時,也強調人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洞嬖谂c虛無》中提道:“人,由于命定是自由,把整個世界的重量擔在肩上:他對作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他本身是有責任的”,“這種絕對的責任不是從別處接受的:它僅僅是我們的自由的結果的邏輯要求?!盵1]自由永遠是承擔責任、做出道德選擇的自由,人通過道德選擇來造就自己,責任是對自由的限制和制約,只有承擔責任時,選擇才有價值。

事實上,迪克的婚姻并不幸福,進入上流社會表面的從容自持下是脆弱與不知所措。在自顧不暇的同時,他還肩負著治愈尼科爾的責任和維系他們婚姻的責任。從小說中對尼科爾大量無序跳脫的心理描和混亂顛倒的語言描寫,可以看出她的精神疾病時常復發(fā),病情的反復讓迪克感到莫大的痛苦與無助。

對一個精神病患者的職業(yè)責任轉化為對妻子的私密照顧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出于一種專業(yè)性的自我保護的超脫,迪克不得不將生病的尼科爾和健全的尼科爾區(qū)分開來,而以消極冷漠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妻子是有違他道德本性的。這就是迪克所面臨的困境的悲劇性:他正在慢慢喪失自己的一部分人性。想要自救,迪克就必須放棄尼科爾,而他出于上述的道德訴求和為愛情獻身的精神,已經將自己與尼科爾的命運捆綁在一起。

尼科爾承認自己為迪克帶來了巨大的消極影響,“過去他想要創(chuàng)造事物,現(xiàn)在他好像只想摧毀一切”[2]。她對迪克的激情與依戀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移情”,對他懷有對自己父親一般的感情,她貪婪地從迪克汲取精神力量。迪克治療尼科爾的最終目標是幫助她重獲獨立,而這就意味著尼科爾將逐漸沖破迪克一手為二人構筑的道德世界,換言之,當尼科爾的那些精神創(chuàng)口開始愈合,迪克對她而言失去價值,就可以被拋棄,而這樣的做法得到了迪克的默許。由此可以看出,他對尼科爾的治療不是狹隘的精神治療,而是全身心投入的保護與完整的個人犧牲。

在小說的結尾,迪克重返開篇的海灘,仿佛是一個被罷黜的統(tǒng)治者重返舊日宮廷,這個世界依舊彬彬有禮,高貴從容,而迪克早已走過人生的高峰,呈現(xiàn)出一種頹態(tài)。他懷疑自己得了“黑死病”,認為自己再也無法給別人帶來幸福,這曾經是迪克一度最為看重的個人價值,可如今他產生了巨大的懷疑。迪克對愛無止境的追求是以消耗自身力量為代價的,他所愛慕的對象總是對他構成威脅,他不斷被吸引,不斷被侵犯。終于有一刻,他失去了愛人的能力,變得支離破碎,唯一能讓他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事就是離開溫柔的囚籠,逃到一個鮮為人知的小鎮(zhèn)去追尋自己存在的意義,深刻感受他的自在過程由于自由選擇與承擔責任而帶來的絕望情緒。

三、迪克向自為存在的轉變

薩特強調人是自己所選擇、所造就的樣子,在主觀性方面自為的存在賦予孤獨個體以自由選擇的權利,使主體在不斷的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中體現(xiàn)著自身的價值。盡管每個人都是荒謬世界中痛苦而孤獨的個體,但個人不是任憑擺布和無能為力的,每個人都有獨立意志,能夠通過行為選擇,把握自己的命運,創(chuàng)造自己的未來。

隨著尼科爾的逐漸康復,她變得越來越像一個真正的沃倫家族的人,冷酷無情地奉行著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的貴族價值觀,對迪克的依靠從賴以生存的必需品變成一種習慣,她的愛情隨著兩人的漸行漸遠,開始從迪克·戴弗轉移到湯米·巴爾邦身上。這促使迪克開始減少對尼科爾的責任,靜心思考自己生命枯竭的事實及隨之而來的種種后果,在上流社會生存的經歷剝奪了他愛人與被愛的能力,他試圖勇敢地正視現(xiàn)實,超越自己的痛苦,通過自由意志的行使來追求真實的存在。

(一)對過往的反思

在迪克真正意識到自己在溫柔囚籠里的困境后,痛苦和絕望的情緒開始萌芽,他酗酒,與出租車司機深夜斗毆,被警棍打倒在地,如此面目丑陋地濫用暴力,與他平日呈現(xiàn)的風度翩翩格格不入,如同一只原地徘徊的困獸,無法排遣自己的焦慮。情緒的爆發(fā)隨后引起了以自我意識為主導的自省行為,正如薩特所說:“人如果對自己的處境沒有概念,就不會行動?!盵1]迪克深刻地反思了責任給自己帶來的痛苦和自己被關在“溫柔囚籠”中的絕望處境。他的現(xiàn)實一度被浪漫和幻想遮蔽,然而他最初的理想主義在給予尼科爾溫暖和光明的漫長過程中逐漸被磨損,見證了這個世界的淺薄、虛偽和墮落的繁榮后,如今留存在心中的只有他對這個混亂無序世界的厭惡。

代表著尼科爾軟弱部分的精神病史和強硬部分的巨額財富緊緊地束縛著迪克,使迪克墜入了痛苦的深淵,在看清這一切后,迪克最關心的是如何逃離這個陷阱。他已經意識到他對尼科爾持續(xù)不斷的供養(yǎng)正在耗盡他的精力,預見到他的婚姻不可避免地的失敗結局。在做出“放棄修復他們的婚姻”的決定的這一刻,迪克并沒有像以前那樣感到絕望,相反,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他憑借自我意識做出了追求自己存在的決定,這種精神解放呈現(xiàn)出迪克正在從自在到自為轉變。

迪克還對他從前對古老道德的盲從做出了反思,在自己親歷過生存環(huán)境的極度物質化和道德信仰危機,見證了這個世界的荒誕性以后,他才真正理解了父親教誨的深意。他一度被上流社會的金錢觀所腐蝕并且不斷墮落,但最終擺脫了他身上的束縛,他將與他父親一樣,在寧靜的小城鎮(zhèn)表現(xiàn)得像一個傳統(tǒng)而純樸的人,而不是生活在迅疾發(fā)展的大城市中忍受痛苦。從這個角度看,他的回歸也象征一種與自然和社會的和諧。

(二)定義自我存在

在迪克反思了責任給自己帶來的痛苦后,他想要進一步破除自己被關在“溫柔囚籠”中的絕望處境,重新定義自我。迪克感受到的絕望充斥在這些年他以虛無為基礎的生活方式中,如今他清晰地感受到這個偽善世界的虛無,試圖尋找存在的真正本質。

“存在,意味著某種個體,一個在進行奮斗、考慮不同可能性,做出選擇,做出決定——最重要的是承擔責任的個體?!盵1]存在主義的主題通過迪克的蛻變來揭示:迪克超越了苦難,獲得了自由,并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承擔起責任。

在財富瘋漲,精神墮落的當下,無論迪克付出什么努力,都無法與建立全新價值體系的社會和諧相處,只能對這個喪失傳統(tǒng)道德的地方無力地訴說他的絕望,當作出自由地,獨立地定義自己這個決定時,就注定了迪克必須要離開。追求自我的自由生活。“高貴和尊嚴只有在拋開過去的經歷,拋棄這多年的努力才能顯示出來?!盵2]迪克最終回歸本質,自我覺醒和尋找自由,告訴人們面臨生存的荒誕和無奈時,人是自由的,是可以有選擇的,尋找人生的意義,恢復人形的尊嚴,才是真正的出路。

迪克距離自為者還有相當?shù)木嚯x,但實現(xiàn)了通過自由選擇和擔負責任來追求最終的自我,說明迪克已經從自在的困境中解脫。

來自上流社會的人們習慣用財富和社會地位去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在他們眼中,迪克輕易毀掉了自己多年經營的一切,顯得不可理喻。然而對于迪克自身而言,這段尋求內心安寧平靜的旅程才剛剛開始。

表面上看,迪克被菲茨杰拉德扔在了既無過去又無將來的迷惘中,孤獨地從一個小鎮(zhèn)流落到另一個小鎮(zhèn),最終杳無音信,實際上這場放逐是他夢想破滅后的主動選擇,來到美國小城鎮(zhèn)意味著他終于擺脫了負擔,迎來自己中產階級身份的回歸,傳達出與扭曲的上流社會產生聯(lián)系的強烈抗拒。

參考文獻:

[1]薩特.存在與虛無[M].陳宣良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 1987.

[2]菲茨杰拉德.夜色溫柔[M].周嘉寧譯.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2019.

[3]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周煦良,湯永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4]伏愛華.想象·自由:薩特存在主義美學思想研究[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

[5]Seiters,Dan.Image Patterns in the Novels of F. Scott Fitzgerald UMI Research Press 1986.

[6]薩特.厭惡及其他[M].鄭永慧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7]杜小真.薩特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猜你喜歡
存在主義
路在腳下——從薩特存在主義看《長路》
斯蒂芬“良心”的生成與成長:《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中主體意識的存在主義解讀
為存在主義所受責難的辯護
——淺析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山西青年(2019年18期)2019-12-18 18:58:00
積極心理學的批判與發(fā)展:存在主義給予的啟示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02
《歸來》中的存在主義敘事
以存在主義和符號學為主導對簡約主義包裝設計的理念解讀
存在主義的人道主義的內涵
——評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法制博覽(2016年30期)2016-02-01 06:03:26
薩特存在主義哲學與杰克·倫敦的《海狼》的互文性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10
存在主義思想下《蠅王》與《鼠疫》的比較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07
荒誕世界的生存之道——《他們》的存在主義解讀
鸡东县| 江永县| 云南省| 开鲁县| 孙吴县| 涞水县| 马关县| 临汾市| 揭西县| 沧源| 嵊泗县| 桓仁| 建始县| 汽车| 原阳县| 越西县| 喀喇| 定结县| 壶关县| 凤台县| 乌兰浩特市| 海南省| 泽库县| 铜梁县| 岑溪市| 泗水县| 西城区| 贡嘎县| 屏南县| 天津市| 洛宁县| 大石桥市| 武定县| 夏邑县| 楚雄市| 琼结县| 旅游| 彭水| 龙胜| 兰州市| 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