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照, 呂 陽, 馬 良
基于文獻計量的波浪能領域研究態(tài)勢分析
楊 照, 呂 陽, 馬 良
(青島海洋科技中心, 山東 青島 266237)
以Web of Science數(shù)據(jù)庫中收錄的主題為波浪能文獻數(shù)據(jù)為研究對象, 利用文獻計量與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方法, 梳理波浪能領域研究趨勢、科研力量布局, 分析主要涉及學科方向和學科交叉情況, 構建領域監(jiān)測指標和前沿熱點剖面, 挖掘領域演進脈絡與高被引關鍵文獻, 分析全球波浪能研究領域研究動態(tài)、前瞻熱點及未來趨勢, 為波浪能發(fā)展提供參考。研究發(fā)現(xiàn): 波浪能領域科研論文體量及被引量整體呈逐步上升趨勢, 經(jīng)歷初步發(fā)展、繁榮發(fā)展和深化發(fā)展的階段, 涌現(xiàn)一批核心文獻與著者, 團體化縱深協(xié)作趨勢尚待強化, 亟需多學科深度融合。英國、葡萄牙等歐洲國家發(fā)展領先, 研究機構方面普利茅斯大學、里斯本大學優(yōu)勢明顯。該領域熱點主要集中在波浪能轉換裝置、波浪能資源評估、振蕩水柱波能轉換、波浪能多能互補及環(huán)境相互作用。與風能等新能源多能互補和組合式聯(lián)合發(fā)電、與其他海上結構耦合開發(fā)成為重要發(fā)展方向。
波浪能; 文獻計量; 知識圖譜; 高被引文獻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 從海洋中開發(fā)能源已成為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1]。波浪能是海洋表面波浪帶來的動能和勢能, 是一種易直接利用的、取之不竭的可再生清潔能源。評估數(shù)據(jù)顯示, 全球波浪能資源總量達2 TW[2], 并因其儲量大、能量密度高、分布面廣、易于獲取、環(huán)境影響小等優(yōu)點[3], 成為海洋能源開發(fā)的焦點。自20世紀70年代世界石油危機以來, 北美、歐洲各海洋國家不斷增加對波浪能領域資金和科技投入, 取得較大進展。日、英、美、澳等國家都研制出應用波浪發(fā)電的裝置, 并應用于波浪發(fā)電中[4-5]。為系統(tǒng)了解國內外海洋波浪能領域研究態(tài)勢, 摸清科研力量布局, 分析相關學科方向, 尋找領域前沿熱點, 為海洋波浪能研究開展提供思路參考, 為海洋可再生能源產(chǎn)業(yè)發(fā)展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xiàn)提供支撐。
本文以Web of Science(WOS)文獻數(shù)據(jù)為樣本, 通過對檢索數(shù)據(jù)的整理和清洗, 獲取包括論文題目、摘要、作者、機構、關鍵詞等在內的規(guī)范化基礎信息, 運用文獻計量法和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方法進行計量可視化分析, 梳理海洋波浪能領域研究趨勢、科研力量布局、分析主要涉及學科方向和學科交叉趨勢, 構建領域監(jiān)測指標和前沿熱點剖面, 挖掘領域演進脈絡與高被引關鍵文獻, 分析全球海洋波浪能研究領域研究動態(tài)、前瞻熱點及未來趨勢?;谖墨I計量的研究態(tài)勢分析方法實現(xiàn)路線圖如圖1所示。
文獻數(shù)據(jù)來源于WOS科技文獻檢索平臺, 采取主題關鍵詞檢索式: TS=((sea or ocean or marine or offshore or off-shore or seafloor or seawater or seabed or "deep* sea" or "deep* seas" or "deep* water*" or "deep* ocean*") near/10(wave energy*) near/10(generate* or convert*)) and WC=(ENERGY FUELS OR GREEN SUS TAINABLE SCIENCE TECHNOLOGY OR ENGIN EERING CIVIL OR ENGINEERING MEC HANICAL OR ENGINEERING MARINE OR MECHANICS OR INSTRUMENTS INSTRUMENTATION OR ENGI NEERING MULTIDISCIPLINARY), 數(shù)據(jù)庫為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SCI-E, 年限為“所有年份”, 文獻類型為Article、Review articles、Proceedings Papers, 共得到1 868篇文獻(檢索時間為2022年6月 22 日), 經(jīng)人工甄別與數(shù)據(jù)清洗, 摒除不相關的文獻371篇, 最終得到1 497篇有效數(shù)據(jù)。每條文獻包括作者、機構、摘要、關鍵詞、發(fā)表年份、期(卷)及參考文獻等。
本文主要使用了文獻計量和知識圖譜兩種分析方法, 采用Bibexcel、Pajek和VOSviewer軟件開展分析。文獻計量法是采用數(shù)學、統(tǒng)計學等方法來定量描述、評價和預測學術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的研究方法[6]; 知識圖譜是顯示科學知識的發(fā)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的知識領域映射地圖。Bibexcel 是由瑞典科學家Olle Persson開發(fā)的一款用于數(shù)據(jù)清洗與文獻計量的軟件[7]; Pajek是由荷蘭學者Vladimir Batagelj和Andrej Mrvar開發(fā)的是用于處理大型數(shù)據(jù)集合、研究目前所存在的各種復雜非線性網(wǎng)絡的可視化分析工具[8]; VOSviewer是由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團隊開發(fā)的用于構建和可視化文獻計量網(wǎng)絡的軟件工具。
圖1 基于文獻計量的研究態(tài)勢分析方法實現(xiàn)路線
從發(fā)文量角度看, 全球海洋波浪能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起步, 2005年之前發(fā)文數(shù)量較少, 發(fā)展較緩, 2005年開始海洋波浪能研究增多, 逐步升溫(圖2)。在碳中和、碳達峰戰(zhàn)略背景下, 波浪能作為清潔能源成為一種亟待開發(fā)的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新能源, 全球包括英國、美國、中國等在內的多個國家均在探索開發(fā)波浪能技術及系統(tǒng), 對于整個波浪能科研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 刺激了研究論文的增長。全球海洋波浪能年總發(fā)文量1 486篇, 2016年被引次數(shù)最高(3 533次), 2021年發(fā)文達到高峰(199篇), 反映了近年來全球海洋波浪能科研論文質量與研究熱度。近5年平均發(fā)文量達189篇、年均被引為2 788次, 總體來看全球海洋波浪能領域科研趨勢持續(xù)升溫, 彰顯出海洋波浪能活躍的創(chuàng)新潛力與發(fā)展前景。
2.2.1 主要國家或地區(qū)
通過對全球海洋波浪能領域各研究國家發(fā)文量、總被引及平均被引次數(shù)等綜合指標比對分析(表1), 能夠透析該領域優(yōu)勢來源國及競爭力布局。結果發(fā)現(xiàn), 中國、英國、美國發(fā)文量及占比排名靠前, 遙遙領先其他國家, 正處于快速上升期; 英國、美國、葡萄牙的總被引頻次列入全球前三, 達4 000次以上, 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海洋波浪能領域的科研影響力; 挪威、葡萄牙、丹麥、英國的平均被引次數(shù)較高, 均超過30次/篇; 中國雖然發(fā)文數(shù)量及占比最高, 但總被引頻次并不高(3 640次), 平均被引次數(shù)排名落后, 僅為12.13次/篇。而從同行被引次數(shù)看, 英國、葡萄牙、西班牙占據(jù)有利競爭地位。綜合來看, 英國、美國在該領域綜合實力處于領先位置, 中國在海洋波浪能領域科研競爭力和影響力亟需更大提升。
圖2 全球海洋波浪能科研發(fā)展趨勢
表1 全球海洋波浪能發(fā)文量前20位國家影響力分析
注: 表中各國指標排名第一位次的數(shù)據(jù)已加下劃線
通過Bibexcel對全球海洋波浪能領域SCIE數(shù)據(jù)庫的1 497篇研究論文進行文本合并、數(shù)據(jù)除重和清洗后, 提取作者所在國家信息, 設置閾值為25, 保留前25位國家或地區(qū), 創(chuàng)建網(wǎng)絡(net)文件和矢量(vec)文件, 并加載到Pajek中, 繪制出國家合作網(wǎng)絡, 如圖3所示。圖3中圓圈節(jié)點表示國家, 節(jié)點大小表示節(jié)點的度值大小, 節(jié)點越大, 代表與該節(jié)點國家合著的節(jié)點國家的數(shù)量越多, 則節(jié)點影響力越高, 在網(wǎng)絡中占有的位置就越重要。如果國家之間產(chǎn)生合作, 它們之間就會用線連接起來, 即連線表示兩國共同發(fā)表論文的數(shù)量, 節(jié)點之間線越粗, 代表節(jié)點關聯(lián)強度越大。從圖3國家合作網(wǎng)絡圖譜中可以看出, 英國處于合作網(wǎng)絡的核心地位, 其次為中國、美國、澳大利亞、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等國家, 也具有很大影響力。從網(wǎng)絡連線粗細來看, 英國的主要合作對象除了中國外, 還有西班牙、愛爾蘭、丹麥、美國等國家, 這些國家在海洋波浪能領域具有較強合作力量與科研優(yōu)勢。中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合作方面較活躍, 與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和新加坡合作往來較多, 仍需加強與領域更多科研強國聯(lián)系與互動。
圖3 全球海洋波浪能領域國家合作網(wǎng)絡
2.2.2 重點研究機構
通過全球海洋波浪能領域機構分布及比較研究, 能夠明確領域核心機構、力量配置與創(chuàng)新區(qū)域。在機構發(fā)文量方面, 居于前5位的機構分別為葡萄牙里斯本大學高等技術研究所、英國普利茅斯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英國愛丁堡大學能源系統(tǒng)研究所、中國的大連理工大學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工程科學系。葡萄牙、英國、中國的研究機構在海洋波浪能研究方面發(fā)文量占據(jù)一定優(yōu)勢(圖4), 這些國家的機構主要由大學系統(tǒng)、研究系所和海洋工程類國家重點實驗室組成。從各機構系別來看, 全球海洋波浪能主要力量集中在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工程學科和能源學科, 不僅僅包含海洋工程、能源系統(tǒng), 還涉及機械工程、土木工程、電氣工程等, 代表波浪能開發(fā)與研究的學科交融與多元化發(fā)展趨勢。在全球前20位研究機構中, 英國的機構占據(jù)四分之一, 科研優(yōu)勢地位明顯, 占領著世界波浪能研究的中心。從被引次數(shù)看, 英國的普利茅斯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葡萄牙的里斯本大學高等技術研究所、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學以及瑞典的烏普薩拉大學工程科學系占據(jù)重要位置。
2.2.3 核心人才隊伍
從全球視角掃描海洋波浪能研究領域核心作者及分布, 能夠盤點高潛人才、挖掘核心團隊, 為波浪能領域人才引進與科研合作提供支撐。全球海洋波浪能發(fā)文量前20位高產(chǎn)作者綜合指標如表2所示。核心作者Leijon M發(fā)文量和發(fā)文占比最高, 來自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工程學系、可再生能源轉換研究中心, 主要研究方向為能源工程與燃料; 核心作者Iglesias G的總被引、年均被引及行業(yè)內被引次數(shù)都是最高的, 在波浪能領域有著較深學術影響力, 他來自英國普利茅斯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 研究集中在線性發(fā)電機、波浪能轉換裝置、深水波浪能提取模擬發(fā)生器等方面; 核心作者Vicinanza D平均被引次數(shù)最高, 來自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學, 在復合式海堤波浪能轉換系統(tǒng)、波浪能和海上風能的聯(lián)合開發(fā)及多能互補方面研究造詣深厚。
圖4 海洋波浪能研究論文發(fā)文量最多的20個研究機構
表2 全球海洋波浪能發(fā)文量前20位高產(chǎn)作者
注: 表中各作者指標排名第一位次的數(shù)據(jù)已加下劃線
高產(chǎn)作者合作網(wǎng)絡圖譜(圖5)中的每個節(jié)點代表海洋波浪能領域的1位專家, 節(jié)點越大, 在網(wǎng)絡中占有的地位就越重要, 表征著一定的領域研究水平。節(jié)點之間連線代表專家合作的關聯(lián)程度, 連線越粗, 即連線上的共現(xiàn)次數(shù)值越大, 研究領域的相關性就越大, 兩者間研究合作的次數(shù)越多??梢钥闯? 全球海洋波浪能形成了部分顯著的合作群體, 其中第一團體以Leijon M、Bostrom C、Waters R、Eriksson M等為核心, 是瑞典可再生能源轉換中心、烏普薩拉大學電子工程系卓越隊伍, 長期致力于波能變換器運行分析、線性發(fā)電機和海上變電站、波能轉換系統(tǒng)電氣控制策略等; 第二團體以Iglesias G、Ringwood J V、Ramos V為代表, 在海洋波浪能研究中跨機構、跨學科合作較強, 分別來自英國普利茅斯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梅努斯大學海洋能源研究中心和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學, 在波浪能資源評估和特征描述方面做出很大貢獻; 第三團體以Gato L M C、Henriques J C C等為核心, 主要來自葡萄牙里斯本大學, 研究集中在振蕩水柱波能轉換裝置和空氣渦輪機。此外, 還形成以2人、3人為主的小團體, 研究力量相對分散??傮w來看, 全球海洋波浪能研究雖已形成部分合著群體, 但網(wǎng)絡中節(jié)點間資源的相互流通性一般, 群體間存在合作孤島現(xiàn)象, 該領域全球合作態(tài)勢仍有較大發(fā)展空間。
圖5 全球海洋波浪能領域高產(chǎn)作者合作網(wǎng)絡
依據(jù)Web of Science(WOS)學科分類, 全球海洋波浪能所涉及的相關研究學科有: 能源與燃料學、綠色可持續(xù)科學技術、工程海洋、海事工程學、土木工程、熱力學、電氣與電子工程等(表3)。其中能源與燃料學所占比重最大, 有805篇相關論文, 其次是綠色可持續(xù)科學技術, 有424篇論文, 工程海洋學科有389篇。
以海洋波浪能領域1 487篇來源數(shù)據(jù)為基礎, 在Bibexcel中以WC(web of science類別)為數(shù)據(jù)提取標簽, 經(jīng)過數(shù)據(jù)合并、轉換與清洗, 將前20位領域共現(xiàn)結果轉入pajek軟件可視化處理, 得到如圖6所示的領域共現(xiàn)知識圖譜。圖6共有20個節(jié)點, 91條連線, 每個網(wǎng)絡節(jié)點代表海洋波浪能研究的某相關主題領域。能源與燃料學(Energy & Fuels)、綠色可持續(xù)科學技術(Green & Sustainable Science & Technology)、工程海洋(Engineering, Ocean)占據(jù)主導, 是主要的關聯(lián)研究領域。熱力學與機械學、工程海洋與機械工程、土木工程與電氣電子工程之間有著較強的關聯(lián)度, 它們之間存在著重要的學科交叉性。此外, 環(huán)境科學和水資源、機械學等學科間也存在領域結合點, 其創(chuàng)新及結合對于海洋波浪能領域研究發(fā)展起著關鍵作用。
表3 全球海洋波浪能研究主要涉及的學科領域
圖6 全球海洋波浪能領域共現(xiàn)知識圖譜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 國際海洋波浪能相關科研文獻分布于149種能源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物理學等方面的期刊, 載文量前20位的期刊如表4所示。出版來源國主要集中在英國、美國, 其被引及影響因子具有較高的領域競爭力。
表4 全球海洋波浪能研究主要期刊分布
續(xù)表
對全球海洋波浪能科學前沿熱點的監(jiān)測有助于發(fā)現(xiàn)領域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革命性突破的先兆, 對于進一步強化該領域的科研布局和技術攻關具有重要支撐意義。采用文獻計量與情報可視化分析方法, 構建波浪能領域關鍵詞共現(xiàn)網(wǎng)絡(圖7)和引文網(wǎng)絡(圖8), 結合聚類算法進行文獻主題聚類, 挖掘較為明顯聚類成群的主題以及對應的文獻群落, 從文獻的標題、摘要和關鍵詞中提取凝練主題方向, 將海洋波浪能研究領域劃分為4個主要基礎技術方向(表5)。
圖7 全球波浪能領域關鍵詞共現(xiàn)聚類圖譜
注: 紅色: 波浪能數(shù)值模擬; 綠色: 波浪能資源評估; 藍色: 波浪能轉換裝置; 黃色: 轉化裝置設計; 紫色: 振蕩水柱發(fā)電效率優(yōu)化; 淺藍色: 點吸收器; 褐色: 陣列控制優(yōu)化; 暗紅色: 能源持續(xù)運轉
圖8 全球波浪能領域引文網(wǎng)絡圖譜
注: 紅色: 波浪能轉換裝置; 綠色: 波浪能資源評估; 藍色: 振蕩水柱波能轉換; 黃色: 多能互補、波浪能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
表5 海洋波浪能領域基礎技術方向
從科學文獻計量評價指標和知識圖譜角度進行知識前沿挖掘, 能夠宏觀地把握目前研發(fā)的熱點及熱點之間的關系, 有助于開展科學前沿的監(jiān)測和關鍵技術的識別。海洋波浪能領域研發(fā)熱點前沿評價指標說明見表6。
基于波浪能研究領域波浪能轉換裝置子技術方向SCIE論文數(shù)據(jù), 繪制該技術方向的引文網(wǎng)絡(圖9)、高頻關鍵詞共現(xiàn)網(wǎng)絡(圖10), 并通過自然語言處理從標題、關鍵詞、輔助關鍵詞以及摘要中提取名詞性術語, 構建術語共現(xiàn)網(wǎng)絡, 并按照TF-IDF算法提取主題詞列表(表7), 整理高頻關鍵詞、TF-IDF主題詞、高被引新詞等, 綜合判斷子技術領域基礎研究前沿與研發(fā)方向。全球海洋波浪能各方向熱點前沿剖面如表8所示。
表6 研發(fā)熱點前沿監(jiān)測評價指標
圖9 波浪能轉換裝置子方向引文網(wǎng)絡
圖10 波浪能轉換裝置子方向高頻關鍵詞共現(xiàn)網(wǎng)絡
表7 波浪能轉換裝置子方向詞頻-逆文檔頻率主題詞表
表8 海洋波浪能熱點前沿剖面
續(xù)表
全球海洋波浪能研究主要集中在波浪能轉換裝置、波浪能資源評估、振蕩水柱波能轉換、波浪能多能互補及環(huán)境相互作用4個技術方向。圍繞波浪能轉換裝置方向, 主要聚焦點吸收器、發(fā)電機及動力輸出裝置等進行熱點前瞻部署和集中攻關創(chuàng)新, 關注流體動力性能, 近年來研究多集中在混合動力系統(tǒng)、動力輸出系統(tǒng)等。圍繞波浪能資源評估方向, 已在地中海、黑海等全球熱點海域開展資源評估與能源勘查, 收集波浪能勢、波高等條件參數(shù), 近年來更加關注波浪能資源分類系統(tǒng)。圍繞振蕩水柱波能轉換方向, 側重氣室系統(tǒng)、沖擊式渦輪機和桿式浮標振蕩水柱等研究, 近年主要關注圓柱形雙室、雙徑向渦輪機。圍繞波浪能多能互補及環(huán)境相互作用方向, 研究多傾向于風能和波浪能組合裝置, 近年來在波浪能-風能綜合利用系統(tǒng)、組合式風能波浪能聯(lián)合發(fā)電裝置技術等方面進行開拓性研究。
由引文關鍵詞及文獻主題分析可知波浪能領域的熱點分布和發(fā)展現(xiàn)狀, 并可從中洞悉該領域的一些重要科學問題。波浪能發(fā)電系統(tǒng)包含受波與轉換裝置、發(fā)電裝置, 已成為波浪能發(fā)電系統(tǒng)的重中之重。根據(jù)主題前沿與熱點綜合分析可知, 未來波浪能科學研究發(fā)展將主要呈現(xiàn)以下趨勢: 研發(fā)基于新原理的或改進的波浪能發(fā)電技術、由單一的波浪能發(fā)電技術向波浪能與其他能源發(fā)電技術集成應用發(fā)展、由波浪能發(fā)電向波浪能綜合利用發(fā)展、由波浪能近岸應用向深海應用發(fā)展。
選取海洋波浪能領域檢索數(shù)據(jù)集中文獻引用次數(shù)最多的30篇文獻(表9), 利用HistCite引文分析軟件制作高被引論文之間相互引用關系圖, 見圖11。表9每一篇HisctCite自動編號的文獻已按本地引用次數(shù)由高到低排列。圖11中每個圓圈表示一篇文獻, 圈中數(shù)字為該文獻在HistCite中的編號, 圈內面積與該文獻本地被引次數(shù)絕對值成正比[9]。圓圈越大意味著被引次數(shù)越多, 受關注度越高。不同圓圈間有箭頭連接, 箭頭指示文獻間引用關系, 箭頭指向被引文獻, 箭尾指向引證文獻。另外, 我們也可以根據(jù)連線密度與外延程度推斷研究領域的活躍度以及對其他領域的影響[10]。
表9 全球海洋波浪能研究的核心文獻
續(xù)表
圖11 海洋波浪能研究Histcite引文歷史脈絡圖譜
海洋波浪能領域高引用的核心文獻有編號115 (Falcao A F D, 2010)[11]、編號74(Falnes J, 2007)[12]、編號111(Drew B, 2009)[13]、編號457(Falcao A F O, 2016)[14]、編號57(Henderson R, 2006)[15]、編號213 (Gunn K, 2012)[16], 本地引用次數(shù)均達到100次以上。其中編號115[11]高被引數(shù)高達381次, 主要論述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波浪能利用的發(fā)展, 描述波能資源特征, 特別是與波浪能量吸收和控制的流體動力學相關的理論背景, 提出了波浪能概念、設計、模型測試、構建和部署應用, 以及對于特定設備(空氣渦輪機和水輪機、高壓液壓系統(tǒng)、線性發(fā)電機)和系泊系統(tǒng)開發(fā)的建議, 成為領域最有影響力的核心文獻; 編號74[12]分析了與海洋中波浪能量的傳輸、分布和變化有關的波譜參數(shù), 提出了多種不同類型的波能轉換裝置, 并推導了浸入式振蕩系統(tǒng)的提取能量與體積之比的上限; 編號111[13]評估了代表當前波浪能轉換裝置(WEC)技術的設備類型, 尤其側重于英國正在研發(fā)的裝置, 確定可能的功率輸出系統(tǒng)和控制策略, 以提高點吸收器型波浪能轉換裝置的效率; 編號457[14]全面回顧了振蕩水柱技術和空氣渦輪機, 并重點闡述了振蕩水柱變換器的理論、數(shù)值和實驗建模技術。最后指出無功相位控制、閉鎖相位控制與渦輪機轉速控制是振蕩水柱波能轉換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編號57[15]介紹了一種用于“海蛇”波能轉換裝置的液壓動力輸出系統(tǒng), 分解該系統(tǒng)的開發(fā)過程, 包括全尺寸的模擬和效率測量結果, 為領域裝置設計研發(fā)提供參考; 編號213[16]指出波浪能轉換裝置(WEC)的持續(xù)發(fā)展和大規(guī)模部署, 需要對全球海洋波浪能潛在資源進行量化, 從而洞察潛在的資源位置和未來市場。
由引文歷史脈絡圖可知, 該領域最早的節(jié)點是發(fā)表于1999年的編號27(Falnes J, 1999)[17], 重點闡述了如何通過兩個單模振蕩體之間的相對運動實現(xiàn)波能轉換。從整個引文編年時序看, 該文陸續(xù)被后來多數(shù)學者參考和引用, 成為該領域的開山之作。1999—2006年處于研究初始階段, 有部分學者開啟進一步研究, 涌現(xiàn)出個別影響力文獻, 如編號43(Polinder H, 2004)[18]介紹了用于阿基米德波浪擺動中波能轉換的線性永磁發(fā)電機系統(tǒng); 編號45(Leijon M, 2005)[19]介紹了永磁直線發(fā)電機波能到電能轉換的多物理模擬。此階段文獻少、熱點也少且零散, 文獻引證關系簡單, 研究內容具有局限性, 研究方向具有分散性, 但還是為后續(xù)研究夯實了基礎。2007—2015年為海洋波浪能研究的繁榮發(fā)展階段, 出現(xiàn)了一批關鍵節(jié)點的核心文獻, 如編號74、編號57、編號111、編號115、編號213等, 主題分布在波浪能轉換裝置、振蕩水柱波能轉換、波浪能潛在資源評估等, 該階段整體引證密度較大, 說明此階段海洋波浪能研究正在快速推進, 處于核心文獻高產(chǎn)階段, 研究內容有所拓寬, 研究熱點表現(xiàn)出多元化態(tài)勢。2016年后海洋波浪能研究進入深化發(fā)展階段。2016年的文獻節(jié)點開始減少, 而且圖上并沒有2017年之后的線, 這并不代表近期海洋波浪能領域研究不熱門, 近兩年發(fā)表的文章比較多, 但可能是由于近期發(fā)表文章時間短、作品較新, 導致到現(xiàn)在為止被引頻次還不多。該階段代表文獻有編號457(Falcao A F O, 2016)[20]和編號651(Mustapa M A, 2017)[21], 分別闡述了振蕩水柱技術與空氣渦輪機、浮式防波堤與波浪能發(fā)電一體化及多能集成。該階段深入了更微觀層面, 研究深度延伸、內容更加細化, 展示出海洋波浪能持續(xù)研究熱度與活躍度。
海洋可再生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海洋波浪能具有開發(fā)潛力大、可持續(xù)利用、綠色清潔等優(yōu)勢, 已經(jīng)成為國際上重要的戰(zhàn)略性資源。通過文獻計量與知識可視化地圖方法挖掘全球海洋波浪能前沿和熱點主題, 把握科研態(tài)勢、前沿方向和技術熱點。
隨著人們對海洋可再生能源需求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全球海洋波浪能科研論文體量及被引量整體呈逐步上升趨勢, 反映出領域文獻學術水平和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 全球研究者對海洋波浪能領域的關注持續(xù)升溫。從發(fā)文國家來看, 英國、美國、葡萄牙、西班牙在海洋波浪能領域擁有較強的科研競爭力和學術影響力。在機構層面, 英國的普利茅斯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葡萄牙的里斯本大學高等技術研究所等機構占據(jù)重要位置。大多數(shù)擁有先進波浪能發(fā)電技術的國家及研究機構集中在歐洲, 它們所在的沿海區(qū)域往往是重要的經(jīng)濟帶, 重視海洋新能源的開發(fā)和利用, 同時也擁有較好的科研基礎和資金支持。中國在該領域研究產(chǎn)出數(shù)量相對較多, 但科研機構和團隊的成果數(shù)量及論文質量亟需提升。國際雖已形成部分合著群體, 但與該領域科研強國研究聯(lián)系不夠緊密, 研究群體間存在合作孤島現(xiàn)象, 該領域全球合作態(tài)勢仍有較大發(fā)展空間。海洋波浪能是多學科交叉的新興領域, 對全球海洋波浪能的開發(fā)利用不僅要考慮流體力學、熱動力學、能源與燃料學等學科發(fā)展, 也要促進與海洋工程、機械及電氣電子工程等學科的融合, 并兼顧對海洋生物資源、景觀資源、空間資源及海洋水動力環(huán)境資源等的影響。
全球海洋波浪能轉換的技術發(fā)展還未達到成熟的階段, 可俘獲波浪的海域所需環(huán)境條件也給能源開發(fā)帶來很多不確定性。此外在目前階段波浪能開發(fā)尚還存在經(jīng)濟性問題, 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強波浪能電能轉換裝置研發(fā)、控制策略優(yōu)化, 另一方面需要突破技術投資成本及利潤的評估和可行性分析[22-23]。全球海洋波浪能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波浪能轉換裝置、波浪能資源評估[24-25]、振蕩水柱波能轉換、波浪能多能互補及環(huán)境相互作用。多元化和綜合利用是波浪能發(fā)展的新趨勢, 與風能等新能源多能互補和組合式聯(lián)合發(fā)電、與其他海上結構耦合開發(fā)已成為海洋波浪能領域發(fā)展的重要方向。
[1] 王金平, 吳秀平, 曲建升, 等. 國際海洋科技領域研究熱點及未來布局[J]. 海洋科學, 2021, 45(2): 152-160. WANG Jinping, WU Xiuping, QU Jiansheng, et al. International research hotspots and future layout in the field of marine science[J]. Marine Sciences, 2021, 45(2): 152-160.
[2] THORPE T W. A brief review of wave energy[M]. London: Harwell Laboratory, Energy Technology Support Unit, 1999.
[3] CLEMENT A, MCCULLEN P, FALCAO A, et al. Wave energy in Europe: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s[J]. 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02, 6(5): 405-431.
[4] 李成魁, 廖文俊, 王宇鑫. 世界海洋波浪能發(fā)電技術研究進展[J]. 裝備機械, 2010(2): 68-73. LI Chengkui, LIAO Wenjun, WANG Yuxin. Research progress of world ocean wave energy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y[J]. Equipment Machinery, 2010(2): 68-73.
[5] 張大朋, 朱克強, 李園園, 等. 某島筏式液壓波浪發(fā)電裝置系留系統(tǒng)動力學分析[J]. 海洋科學, 2015, 39(10): 60-67.ZHANG Dapeng, ZHU Keqiang, LI Yuan-yuan, et al. Dynamic analysis of a certain island raft type hydraulic wave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mooring system[J]. Marine Sciences, 2015, 39(10): 60-67.
[6] 李德顯, 馬皓苓. 近十年國內終身學習的研究現(xiàn)狀與熱點分析——基于文獻計量與共詞分析法[J]. 中國成人教育, 2019(21): 13-17. LI Dexian, MA Haoling. Research status and hot spot analysis of lifelong learning in China in the past decade-based on bibliometrics and co word analysis[J]. China Adult Education, 2019(21): 13-17.
[7] 劉齊平. Bibexcel 在文獻計量分析中的應用例說[J].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1, 28(8): 83-84. LIU Qiping. The application of bibexcel in bibliometric analysis[J]. Journal of Hubei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 2011, 28(8): 83-84.
[8] 張菁. Pajek 在河北大學經(jīng)濟學院教師合著網(wǎng)絡中的應用[J]. 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 2009, 19(33): 66-67. ZHANG Jing. The application of Pajek in the teacher co authorship network of school of economics of Hebei University[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Economy, 2009, 19(33): 66-67.
[9] 謝媛, 陳守東. 經(jīng)濟學視域下國際知識溢出研究脈絡梳理——基于HistCite引文可視化工具[J]. 情報科學, 2020, 38(11): 155-161. XIE Yuan, CHEN Shoudong. Sorting out the research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based on HistCite citation visualization tool[J]. Information Science, 2020, 38(11): 155-161.
[10] 吳超. 基于HistCite工具的信息共享領域引文脈絡分析[J]. 荊楚理工學院學報, 2017, 32(5): 89-96. WU Chao. Citation context analysis in information sharing field based on HistCite tool[J]. Journal of Jingc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7, 32(5): 89-96.
[11] FALCAO A F D. Wave energy utilization: A review of the technologies[J].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0, 14(3): 899-918.
[12] FALNES J.A review of wave-energy extraction[J]. Marine Structures, 2007, 20(4): 185-201.
[13] DREW B.A review of wave energy converter technology[J].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A-Journal of Power & Energy, 2009, 223(A8): 887-902.
[14] FALCAO A F O, HENRIQUES J C C.Oscillating- water-column wave energy converters and air turbines: A review[J].Renewable Engrgy, 2016, 85: 1391-1424.
[15] HENDERSON R.Design, simulation, and testing of a novel hydraulic power take-off system for the Pelamis wave energy converter[J].Renewable Energy, 2006, 31(2): 271-283.
[16] GUNN K, STOCK-WILLIAMS C.Quantifying the global wave power resource[J]. Renewable Energy, 2012, 44: 296-304.
[17] FALNES J.Wave-energy conversion through relative motion between two single-mode oscillating bodies[J].Journal of Offshore Mechanics and Arctic Engineering-Transactions of the ASME, 1999, 121(1): 32-38.
[18] POLINDER H, DAMEN M E C, GARDNER F.Linear PM generator system for wave energy conversion in the AWS[J].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2004, 19(3): 583-589.
[19] LEIJON M, BERNHOFF H, et al.Multiphysics simulation of wave energy to electric energy conversion by permanent magnet linear generator[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2005, 20(1): 219-224.
[20] FALCAO A F O, HENRIQUES J C C.Oscillating- water-column wave energy converters and air turbines: A review[J]. Renewable Energy, 2016, 85: 1391-1424.
[21] MUSTAPA M A, YAAKOB O B, et al.Wave energy device and breakwater integration: A review[J]. 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7, 77: 43-58.
[22] 史宏達, 劉臻. 海洋波浪能研究進展及發(fā)展趨勢[J]. 科技導報, 2021, 39(6): 22-28. SHI Hongda, LIU Zhen.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ocean wave energy[J].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1, 39(6): 22-28.
[23] 張亞群, 盛松偉, 游亞戈, 等. 波浪能發(fā)電技術應用發(fā)展現(xiàn)狀及方向[J]. 新能源進展, 2019, 7(4): 374-378. ZHANG Yaqun, SHENG Songwei, YOU Yage, et al. Development status and application direction of wave energy generation technology[J]. Advances in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2019, 7(4): 374-378.
[24] 胡聰, 毛海英, 尤再進, 等. 中國海域波浪能資源分布及波浪能發(fā)電裝置適用性研究[J]. 海洋科學, 2018, 42(3): 142-148. HU Cong, MAO Haiying, YOU Zaijin, et al.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wave energy resources in China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wave energy generation device[J]. Marine Sciences, 2018, 42(3): 142-148.
[25] 邱文博, 李冠宇, 徐俊臣, 等. 黃渤海海域波浪時空變化特征分析[J]. 海洋科學, 2021, 45(7): 1-8. QIU Wenbo, LI Guanyu, XU Junchen, et al.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ves in the Yellow Sea and Bohai Sea [J]. Marine Sciences, 2021, 45(7): 1-8.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wave energy field based on bibliometrics
YANG Zhao, LǚYang, MA Liang
(Qingdao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 Qingdao 266237, China)
This study takes the wave energy literatur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s bibliometrics and knowledge map visualization analysis methods to sort out related research trend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force layout and analyze main discipline directions and interdisciplinary situations in wave energy research. Accordingly, field monitoring indicators and frontier hotspot profiles are constructed, the field evolution and highly cited key literature are excavated, and the current and future research trends and prospective hotspots in global wave energy research are analyz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wave energy development. Overall, the volume and the cit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apers written for the wave energy field are rising. Consequently, a number of core documents and authors have emerged through the stages of initial development, prosperity, and deepening development. The in-depth group collaboration trend must be strengthened.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s also needed. Britain, Portugal, and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with Plymouth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Lisbon having obvious advantages. The main hotspots of this field are wave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s, wave energy resource assessment, oscillating water column wave energy conversion, wave energy multi-energy complementarity, and 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 Multienergy complementary and joint power generation with new energy sources such as wind energy and coupled development with other offshore structures have become import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s for wave energy development.
wave energy; bibliometrics; knowledge map; highly cited literature
Aug. 31, 2022
[Open Fund Project of the ISTIC-CLARIVATE ANALYTICS Joint Laboratory of Scientometrics of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of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 IT2151; Chinese National Key Programs for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ubject, No. 2018YFB1501901]
F224.32; G250
A
1000-3096(2023)8-0033-16
10.11759/hykx20220831002
2022-08-31;
2023-03-16
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ISTIC-CLARIVATE ANALYTICS科學計量學聯(lián)合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IT2151); 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2018YFB1501901)
楊照(1978—), 女, 山東青島人, 博士, 副研究員, 研究方向為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科技政策, E-mail: zyang@qnlm.ac; 呂陽(1988—), 通信作者, 男, 河北邯鄲人, 碩士, 助理研究員, 研究方向為科學計量、情報學, E-mail: ylv@qnlm.ac
(本文編輯: 叢培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