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晴
近段時間,大英博物館被曝失蹤約二千件館藏文物,被輿論推向風口浪尖。在社交媒體上,“請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的話題引發(fā)熱議,“請把所有通過非正規(guī)渠道獲取的中國文物無償歸還中國”的提議在國際社會上廣受支持。
“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我迷路了,我不知道怎么樣找到回家的路。”
“是盞!是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
“你要帶我回中國嗎?”
8月30日,自媒體博主“煎餅果仔”“夏天妹妹”發(fā)布的自制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在多個媒體平臺迅速走紅,受到網(wǎng)友們的一致好評?!跋奶烀妹谩憋椦輳拇笥⒉┪镳^中化成人形而后逃出的“小玉壺”,“煎餅果仔”飾演一位中國記者。他們相遇在倫敦街頭,他們是“血脈相連”的同胞。
《逃出大英博物館》由“90后”自媒體博主“煎餅果仔”和“夏天妹妹”共同創(chuàng)作,但創(chuàng)意并非源自創(chuàng)作者本人。2023年初,有網(wǎng)友在“煎餅果仔”賬號下留言,提議可以拍一部“大英博物館里的中國文物擬人化復蘇逃回國的故事”,“煎餅果仔”看到后回復了兩個字“等我”,而后停更了三個月。主創(chuàng)人員推掉商務合作,查閱資料,創(chuàng)作劇本,遠赴英國實地拍攝,采用擬人化的手法,創(chuàng)作出了這個在大英博物館中的中國文物——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從博物館出逃,一心想回到魂牽夢繞的故土的故事。
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又被稱作“碧玉薄胎茶壺”,其實并非戰(zhàn)亂年代英國從中國擄走的文物,而是2011年的近現(xiàn)代作品,由江蘇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蘇州玉雕)代表性傳承人俞挺制作,2017年被大英博物館購藏。肩負著宣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使命的“小玉壺”漂洋過海,只為讓世界看到中國的玉雕技藝并沒有失傳?!啊⒆?,請原諒我的狠心,將你遠嫁大洋那端。你是一顆種子,一顆中華璀璨文化的種子,宣揚偉大的中華文化是你的責任。想你了?!薄短映龃笥⒉┪镳^》預告片上線后,俞挺在朋友圈感慨地說。
也許是因為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的“年輕”,博物館里那些早已不記得回家路的文物將回家的希望寄托在它身上,希望它能將流失海外文物們的心聲,用信件形式帶回祖國。“小玉壺”的臉是臟兮兮的,在大英博物館里的中國文物大多沒有玻璃罩,可以被人隨意觸摸;強調(diào)自己是一“盞”,而不是一只玉壺,是因為中國的量詞甚多,而在大英博物館,許多中國文物甚至沒有名字,只有一個編號;在男主張永安住的地方感嘆“這么大柜子只睡兩個人啊”,是因為在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很多,在陳展時擠在一起……而男主張永安的名字取自于大英博物館內(nèi)的北宋磁州窯“家國永安”題記瓷枕,“家國永安”寄托著人們對國泰民安的美好祈愿。
沒有炫目的特技加持,也沒有復雜的故事線,《逃出大英博物館》采取擬人的手法,用真誠的匠心與巧思和簡單而又厚重的臺詞平鋪直敘地勾勒出文物流落海外的孤苦無依?!疤拼篑R,我是唐小馬。一眨眼,我們已經(jīng)一百六十三年沒有見面了”“諸位同胞,我的弟弟在戰(zhàn)火中被洋人擄走了。我們兄弟本是一對,如果他先回家了,一定、一定要告訴我一聲??!”“只是這具木鏤之軀,承得住偷盜者的歉意,卻載不動,故人留連的目光”……當“小玉壺”來到國內(nèi)博物館,面對文物們讀信時的情景深深撼動著每一位觀看視頻的中國人的內(nèi)心,“小玉壺”復雜而濃烈的情緒喚起人們對中國文物的關注和尊重。文物在這里有了生命,有了情緒,有了和我們的更多共情。
在評論區(qū),充滿著希望文物能夠早日回歸中國的愿望。頻繁出現(xiàn)的流落海外的文物照片,讓我們了解了更多流落海外文物的知識,讓這部短劇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是一種文化和民族情感的共鳴。而流落在外的文物也不僅僅是一件件器物,它們是被迫離家的孩子,是記載了燦爛文明的印記,它們想回到故土。
如果文物會說話,那一定是“路途遙遠也要回家”。
“是承諾,也是自媒體人的熱忱,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計成本的赤誠之心,更是中國人骨子里的‘爭口氣?!弊悦襟w博主用小短劇彰顯出的大情懷,在被時代賦予了更多創(chuàng)作可能的同時讓流量在文化價值和民族情感之中綻放繁華。
下一站,瑰葭路(歸家路)!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風風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編輯·姚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