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莉雯(江蘇省天一中學,無錫 214101)
朋友的孩子考上一所重點中學的英才班,開啟了寄宿生活。十二歲的小姑娘每周放假回家時,都會跟父母說自己在學校有多慘:沒有親近的朋友,常常獨來獨往;宿舍衛(wèi)生間地面拖干凈后,又有舍員去廁所,導致自己還得重拖一遍;課代表工作盡心盡責,但抵不過別人的人緣好,換屆中自己被替換下來了……
每每聽到這些,朋友心酸又心疼,考慮要不要讓孩子別住宿了,這樣的人際壓力下會不會導致自家孩子出現(xiàn)心理問題。半個學期之后,朋友把孩子帶到我這兒,讓我看看是不是自己家孩子的個性有問題或者心理上有什么不正常,以及作為家長,他們要不要幫孩子做些什么。
通過與孩子的會談,我發(fā)現(xiàn)女孩坦誠直率、熱愛生活、肯表達,她坦承了自己與大多數(shù)女生關(guān)系不融洽的事實。愛憎分明的她有絕對化的思維傾向,常常會因為“嘴太快、話太直接”弄得別人不愉快,影響了自己與他人親密關(guān)系的建立??梢哉f,孩子到目前為止,呈現(xiàn)出來的都算是成長中的問題,即如何處理自我與他人的不同。并且她不回避自己的問題,只是苦惱于怎么做才好??梢哉f,這樣的困惑與煩惱在人的成長中是正常且必要的,我們每個人正是在處理這樣的成長煩惱中提升了問題解決的能力,進而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然而,近年來不少家長表現(xiàn)出對孩子心理問題的過度關(guān)心,即容易因為孩子成長的問題而給孩子貼上個性不好或是心理有問題的標簽,這樣反而影響了孩子的自我評價,干擾了他們調(diào)動自身心力去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為此,家長在陪伴孩子走出成長困境時,有以下三個關(guān)切點需要注意。
對孩子來說,換一個環(huán)境便是一次成長的契機,他們必須走出自己原有的舒適區(qū)去獲得新的平衡。從住家到住宿,這種典型環(huán)境的轉(zhuǎn)變給孩子帶來的成長挑戰(zhàn)會特別大。它將一個人的習慣、個性、愛好都集中在一個固定的區(qū)域內(nèi),稍有不同就有可能迸發(fā)火花。對于資優(yōu)生群體而言,他們的絕對化思維和被看見的需求往往比同齡人更為強烈,因此年少的資優(yōu)生在面臨寄宿情境時,往往會有更多的適應問題呈現(xiàn)出來。但這些都是成長中的問題,是一個人邁向更好的自己的開端,如果家長因此給孩子貼上“跟同學處不好關(guān)系”“個性太強”“心理有問題”等標簽,往往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判斷,進而影響他們挖掘自我解決問題的潛能。
讓孩子看到自己與別人的不同,并尊重和接納這種不同,不因為自己與別人的不同而給自己貼上負性標簽,允許孩子有保持自我獨立性的權(quán)利,引導孩子嘗試著把心理能量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務上,不強化問題,這是家長在孩子出現(xiàn)適應問題時的基本立場。
隨著近年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家長們更關(guān)注孩子的心理狀況了,這是好事,但也要區(qū)分“成長中的問題”與“心理問題”,切勿隨意貼標簽,影響了孩子的自我概念發(fā)展。要相信并引導孩子去發(fā)現(xiàn)自己有應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認識到,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認知會變得更客觀全面,情緒會變得更豐富多元,行為會變得更堅定執(zhí)著,也因此能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當孩子周末回家與家長訴說自己的困境和煩惱時,其實未必是在尋求直接幫助,有時只是因為對家長的信任,所以孩子選擇在父母面前釋放情緒,其實是希望獲得家長在情感上對他們的動力支持。這種訴說不代表他們要家長做什么,如果家長不放心,可以詢問孩子“需要我和爸爸做些什么嗎”,但不要直接替孩子去選擇或決策,否則孩子從家長的反應中體會到的是對他們的不尊重和對其能力的不信任。我這位朋友聽了孩子的訴說之后,曾有幾次按捺不住去找了老師,女兒知道了很不高興,跟媽媽說:“我就是跟你說說而已,你不要不跟我商量就跑學校去?!?/p>
獲得來自家長的關(guān)心和傾聽,這是孩子們的心理需要,但越俎代庖式地替孩子解決問題,只會給成長中的孩子帶來不愉快。同時,父母的越位也會影響孩子的問題解決意識和能力的發(fā)展。當家長剝奪了孩子發(fā)展自我能力的機會時,必然會影響孩子的自然生長。
比如,在寄宿體驗不佳時,考慮要不要繼續(xù)寄宿,這個選擇題該由孩子自己來做,甚至這樣的想法都不應由家長提出來,否則孩子可能會從我們這樣的想法中體驗到對他們能力的不信任。事實上,我通過與女孩的會談發(fā)現(xiàn),這個女孩在學校還是有很多樂趣的,也有因為老師和其他同學看到了自己價值后的歸屬感,總體上她挺享受上學的,無須過度擔心。
智慧的家長不僅是孩子情感上的陪伴,還是孩子潛能的挖掘者。在親子溝通中,家長可以通過奇跡問句“你是如何做到的”來協(xié)助孩子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提升其問題解決能力。
奇跡問句是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技術(shù)之一,它將聚焦問題的視角轉(zhuǎn)向聚焦解決方法,引導當事人運用自身的成功經(jīng)驗和資源在行動中解決問題。奇跡問句技術(shù)強調(diào)的是在行為上的改變,并且堅信,一旦個體在行為上做出了改變,認知和思維都會隨之而改變。對于渴望外部世界積極評價的青少年來說,奇跡問句是一種很好的發(fā)展問題解決能力的方法,它既能引導孩子聚焦問題解決,不放任自己困于問題中,也適當滿足了孩子自尊自信的需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女孩在與家長的交流中,偶爾也會說到自己為數(shù)不多的被舍友夸贊的時刻,這時家長要善于抓住時機,追問她,“哦,你當時是如何做到的?”“這段高光時刻給你帶來的思考是什么?”由此引導孩子關(guān)注到自己的優(yōu)勢,看到自己的問題解決能力,進而改善心理體驗。
“我是如何做到的”這一思維方式與一個人的元認知能力密切相關(guān),當孩子常常能進行這樣的思考,不僅可以改善心境,還能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并形成積極自我概念。當一個孩子有了積極的自我概念和問題解決能力,同時堅信父母是自己永遠的精神支持,即便成長途中依然會有不確定或風浪,作為父母,又有什么可擔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