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浩《匡廬圖》,立軸,9世紀,絹本設色,縱185.9厘米,橫106.8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荊浩(約850-911年),字浩然,號洪谷子,唐末五代時期著名畫家,北方山水畫派之祖。他師從于張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氣格,作畫“有筆有墨,水暈墨章”,勾皴之筆堅凝挺峭,表現(xiàn)出一種高深回環(huán)、大山堂堂的氣勢。他著有《筆法記》山水畫理論的經(jīng)典之作,提出氣、韻、景、思、筆、墨的繪景“六要”。作品《匡廬圖》《雪景山水圖》等流傳于世。
《匡廬圖》為荊浩創(chuàng)作的絹本墨筆畫,距今已逾1100年。畫作全幅用水墨畫出,畫法皴染兼?zhèn)洌浞职l(fā)揮了水墨畫的長處。畫幅上部危峰重疊,高聳入云,山巔樹木叢生,山崖間飛瀑直瀉而下,大有“銀河落九天”之勢。山腰密林之中深藏一處院落,從院落之中一路下山,山道蜿蜒盤旋,道旁溪流宛轉曲折,最后注入山下湖中。山腳水邊,巨石聳立,村居房舍掩映于密林之中。水上有漁人撐船,不遠的坡旁路上,有一人正趕著毛驢慢行。畫中只有兩人,人物在畫中只作為陪襯。其中有宋高宗所書“荊浩真跡神品”六個字,一般認為是其真跡。此畫畫中絕磴懸崖,平麓云林,雖看不出具體皴法,但筆墨間表現(xiàn)出了山的雄偉氣勢,煙嵐的深遠縹緲,比唐代山水大大前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