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水利廳辦公室 孔更輝 趙 寧
全省平均降水量146.2 mm、籠罩面積9.72 萬km2、折 合 水 量275 億m3、75條河道發(fā)生163 次漲水、7 個蓄滯洪區(qū)啟用……2023 年河北的洪災震驚全國,顛覆了人們對“南澇北旱”的慣性認識。但從歷史的視野去觀察,河北所在的海河流域,一直集“長期干旱”與“暴雨極端”于一體,水利部新聞發(fā)布會稱這次洪水是“海河流域60 年以來最大的場次洪水”,將人們的目光又拉回到60 年前的1963 年大洪水,以及之后開展的大規(guī)模治水運動。站在當前特殊的時間節(jié)點回望歷史,“根治海河”的偉大功績歷久而彌新。
海河干流位于天津市,全長僅37km,但在1963 年治理前卻是北三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衛(wèi)南運河等眾多河流的共同入海通道,就像一個大斗小口的漏斗,上接廣袤的燕山、太行山區(qū)和華北平原,下通渤海。海河水系和灤河水系、徒駭馬頰河水系共同組成海河流域,為全國七大流域之一,范圍西起太行山,東臨渤海,南界黃河,北倚內蒙古高原,橫跨8 個省區(qū)市,總面積31.8 萬km2,河北省占流域面積的54%。
海河水系支流繁多,坡陡河窄,降水集中,汛期可產生洪峰流量7 萬~8 萬m3/s,而海河入??谥荒芘判箮浊Я⒎矫酌棵?,歷史上水患頻繁。據(jù)統(tǒng)計,新中國成立前的580 年間(1368 年—1948年),海河流域共發(fā)生水災383 次,其中1939 年天津市被淹泡兩個月之久。
新中國成立后,于20 世紀50 年代在上游山區(qū)興建岳城、崗南、黃壁莊、橫山嶺、王快、西大洋、安格莊、龍門、臨城、東武仕、邱莊、洋河等18 座大型水庫和一批中小型水庫,在下游開挖了減河,整治加固了河道堤防,形成了初步的水利工程體系。
1963 年8 月,海河流域南系降下有歷史記錄以來最大的暴雨,降雨總量577 億m3,洪 水 總 量300 億m3,導 致 中型水庫失事5 座,主要河道決口2396處,數(shù)百里一片汪洋,死亡5000 余人,淹沒農田6145 萬畝,京廣鐵路停運27天,直接經濟損失約60 億元,流域內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遭受了巨大損失。
毛澤東主席多次視察災情、指導救災工作,并于1963 年11 月17 日親筆題詞“一定要根治海河”,全面治理海河運動自此拉開序幕。1965 年7 月1 日,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揮部在滄州成立,直至1980 年7 月并入省水利廳。相關地區(qū)、縣也建立了指揮部,每年冬春都動員30 萬以上勞力參加開挖中下游河道工程,采取軍事化的組織形式,按照“集體出工,義務勞動,國家管飯,不計工資”的政策,民工勞動報酬由生產隊按后方同等勞動力記工分。
在根治海河過程中,河北省總結1963 年抗洪斗爭經驗教訓,確定了“上蓄、中疏、下排、適當?shù)販?,近期以排為主,洪澇兼治,集中力量擴挖中下游河道,疏通入海尾閭,解決各河泄量上大下小的矛盾和各河集中于天津入海的被動局面”的治理方針。自1965 年開始,采取集中力量打殲滅戰(zhàn)的辦法,逐條河系開展治理。
1965 年冬—1968 年春,先治理了海河流域南部黑龍港地區(qū)的宣惠河、老漳河、索蘆河、老鹽河、南排河、江江河、徒駭河、馬頰河及任河大干渠等排瀝河道;接著新挖了子牙新河、滏陽新河,擴挖了沱河、滏陽河中游河道等排洪河道。
1968 年冬—1975 年春,治河大軍轉移到海河流域北部,治理了獨流減河、大清河南北支、永定新河、北京排污河、潮白新河、青龍灣、北運河、薊運河、還鄉(xiāng)河、龍河、捷地減河等排泄河道;同時加固了中部和南部的滹沱河北堤和南堤,治理了漳衛(wèi)新河、衛(wèi)運河、衛(wèi)河等河道。
1976 年冬—1979 年春,治理了唐山大地震時震毀的河道和輸水干渠,疏浚了清涼江,擴挖了北排河、滏東排河和老沙河。還進行了一些支流的除澇配套工程。
經過連續(xù)大干14 個春秋,到1979年大規(guī)模排澇工程基本完成,總共開挖疏浚骨干河道53 條,總長3641 km,修筑防洪堤3260 km,修建閘涵橋3445座。此外,還對21 座大型水庫進行了續(xù)建、擴建和加固,新建了朱莊、潘家口、大黑汀3 座大型水庫,完成土石方、混凝土13.35 億m3,對寧晉泊、大陸澤、白洋淀等洼淀進行了整修。
這些工程的建成,形成了海河“分區(qū)防守、分流入?!钡姆篮楦窬郑藕槟芰?620 m3/s 提高到24500 m3/s,比治理前提高了4.34 倍,改變了過去五大河流匯集天津入海的局面。同時,建設萬畝以上灌區(qū)159 處、機井48.6 萬眼,灌溉面積達到5506 萬畝,增加了近4 倍;因澇成災面積從1107 萬畝減少到353萬畝,鹽堿地從2361 萬畝減少到433 萬畝??梢哉f,根治海河改變了河系面貌,為河北水利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家底。
1964 年,水利電力部海河勘測設計院提出了《海河流域輪廓規(guī)劃意見(討論稿)》,1966 年,提出了《海河流域防洪規(guī)劃(草案)》,為工程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施工中,組織發(fā)動工程技術人員與民工共同研究,創(chuàng)造了“開大蹬、放緩坡、一手清”“兩河兩堤,洪瀝分流”“半立交半平交”等施工辦法。
廣大民工和干部不計報酬、不辭辛苦,年復一年地在冬春兩季農閑時出工。實行了“三自帶”“四不丟”“五不買”,凡是自己能辦到的事情,決不向國家伸手。參加根治海河的民工,得到了磨礪和鍛煉,培養(yǎng)了自力更生、不為名利、無私奉獻和鍥而不舍、敢于創(chuàng)新的海河精神。
施工期間,大多依靠鐵鍬、鋼釬、柳條筐、架子車等簡單工具,手拉肩扛,艱苦奮斗,涌現(xiàn)出“小老虎班”“鐵姑娘連”“推車大王”等英雄人物,戰(zhàn)天斗地的動人故事比比皆是。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能節(jié)省的盡量節(jié)省。
全省一盤棋,統(tǒng)籌安排,合理布局,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使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各地群眾團結協(xié)作、相互支援,搶困難、讓方便蔚然成風。地區(qū)與地區(qū)、縣與縣之間,上下游、左右岸之間,互相支援,團結協(xié)作,識大體、顧大局,充分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ōu)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