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巧 郝紫微 李 莎
1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福建省福州市 350004; 2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第一臨床醫(yī)學院
脊柱側彎是指一種脊柱的三維畸形,包括冠狀位、矢狀位和軸位的序列異常,常好發(fā)于嬰幼兒及青少年[1-2]?;純撼1憩F(xiàn)為雙肩不等高,背部有高低,人向一側偏斜、脊柱裂或多毛斑塊等,可影響患兒生長發(fā)育,嚴重者甚至影響心肺功能、壓迫脊髓,造成癱瘓[3-4]。傳統(tǒng)的推拿療法僅作為脊柱側彎的輔助療法,并不能通過單純手法治療來達到改善脊柱側彎的效果,矯正患兒畸形、恢復脊柱平衡的效果欠佳。研究表明,SPS螺旋鏈包含垂直肌肉鏈和螺旋肌肉鏈,兩組鏈條具有放松肌肉和運動穩(wěn)定的特點,通過借助肌肉鏈力量而保持身體向上發(fā)展,維系兩組鏈條間肌肉平衡,可顯著提高脊柱穩(wěn)定性[5-6]。基于此,本文將探討輕中度脊柱側彎患兒治療療效低下的緣由,提出改善脊柱側彎的解決方案,并引進SPS螺旋鏈的優(yōu)質康復手法進一步說明其對患兒療效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9—2022年收治的80例輕中度脊柱側彎患兒,采取隨機數(shù)表法平均分為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0)。對照組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10.18±0.95)歲,平均病程(1.17±0.20)年;觀察組中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齡(10.84±0.34)歲,平均病程(1.21±0.22)年。納入標準:(1)經(jīng)診斷為輕中度脊柱側彎;(2)年齡在6~14歲之間;(3)家屬知曉并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1)肺源性心臟病者;(2)脊柱器質性病變者;(3)有手術史。
觀察組給予SPS螺旋鏈治療,具體方法和步驟如圖1所示:(1)動作一:囑患兒正對定點站立,吸氣、垂頭、弓背、放松,吐氣肩胛骨下沉,肩胛骨帶動手臂掌心朝上,啟動螺旋鏈,尾骨微向卷帶動膝蓋彎曲,以大臂為軸旋轉小臂作外旋動作,最后矯正頭部。若訓練過程中感到足弓回彈則可加強本體感覺刺激。(2)動作二:囑患兒側對定點站立,雙腳打開與肩同寬,手臂環(huán)轉斜上145°,掌心向外翻,最后向上固定,吸氣弓背,垂頭放松。呼氣抬頭收肩胛,掌心蓋肚臍引導下腹收緊,收緊下頦使頭向后向上,膝關節(jié)輕微外轉感受內側足弓根變高。該訓練目的是使肩胛骨向下拉動肩胛骨和背闊肌,螺旋鏈纏繞,啟動腹壁和臀部肌肉。(3)動作三:囑患兒背對定點站立,初始體位吸氣、垂頭、弓背、放松,注意胸骨柄和恥骨聯(lián)合維持在同一直線上。雙手交叉環(huán)抱骨盆,膝蓋微曲,呼氣抬頭收肩胛,大小臂90°掌心朝上,肘關節(jié)不能超過身體背面,以大臂為軸外旋。(4)動作四:囑患者跪對定點,雙膝一前一后,吸氣、垂頭、弓背、放松,呼氣手向兩側打開,沉肩收肋收腹,以前腿的膝蓋為垂直軸,拉伸屈髖肌群,減輕對腰椎間盤的壓迫。(5)動作五:囑患者單腿跪對定點,吸氣、垂頭、弓背,雙手盡可能向下沉,拉伸腰方肌和豎脊肌,吐氣肩胛骨下沉內收。(6)動作六:背對定點雙臂環(huán)轉,吸氣后背向后向上,手掌心向前翻,下頦抵住鎖骨,使后背呈大“C”型。以上動作重復6次,每周治療3次,持續(xù)4周。
1.3 觀察指標 (1)采用無線表面肌電分析系統(tǒng)SA7550(福州康凱迪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將肌電傳感器貼于患者雙側豎脊肌表面,采集肌電信號強弱,統(tǒng)計兩組兩側豎脊肌表面肌電圖指標如MF、MPF、AEMG。(2)測量并統(tǒng)計兩組Cobb角:給予患者脊柱X線影像學檢查,尋找并標記脊柱側彎的相關椎體,于上端椎體上方標記一橫線,記為a線;下方椎體靠下標記一橫線,記為b線,分別作a、b兩線的垂直線,記為c、d線,測量c、d兩線夾角記為Cobb角。(3)發(fā)放脊柱側彎SRS-22量表,包含患者疼痛、活動能力、軀體外觀、人際交往、社會因素等維度,評分與生活質量呈負相關。(4)統(tǒng)計患者脊柱側彎角。(5)統(tǒng)計臨床療效:自制脊柱側彎臨床療效量表,顯效表示患者疼痛顯著減輕,姿勢平衡,且無神經(jīng)功能障礙,Cobb角在5°以下,無心肺功能問題等并發(fā)癥;有效表示疼痛減輕,但仍可出現(xiàn)輕微背痛,活動能力有所改善,可進行輕微或中等程度的體力勞動,Cobb角在5°及5°以上;無效表示較治療前相比,疼痛程度、活動能力、Cobb角、陽性體征無明顯變化。統(tǒng)計兩組顯效、有效和無效的人數(shù)??傆行?(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 兩組干預前后左側豎脊肌表面肌電圖指標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左側MF、MPF、AEMG水平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左側豎脊肌表面肌電圖指標比較
2.2 兩組干預前后右側豎脊肌表面肌電圖指標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右側MF、MPF、AEMG水平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右側豎脊肌表面肌電圖指標比較
2.3 兩組干預前后脊柱旋轉角、Cobb角和SRS-22評分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脊柱旋轉角、Cobb角和SRS-22評分明顯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脊柱旋轉角、Cobb角和SRS-22評分比較
2.4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9.038,P=0.003<0.05)。見表4。
表4 兩組療效比較
在某些情況下,脊柱側彎角度固定,但研究表明相當部分患兒的側凸角度往往隨時間而增加。因此有學者表示,防治脊柱側彎最關鍵是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和早診斷[7-8]。傳統(tǒng)的推拿療法治療輕中度脊柱側彎患兒的臨床效果欠佳,有學者認為推拿不但不能改善脊柱側彎,還會進一步增加脊柱側凸的風險[9-10]。因此針對輕中度脊柱側彎患兒尋找行之有效的康復手段至關重要。近年來,SPS螺旋鏈治療是研究脊柱側彎的熱點,對改善脊柱傾斜角度,提高腰椎穩(wěn)定性具有明顯的療效,且存在操作簡便、患兒依從性較高等優(yōu)勢。
研究表明,人體中存在多條肌肉鏈,各鏈條相互作用、交織影響,以維系機體內環(huán)境平衡[11]。有學者對肌肉鏈的描述提到,肌肉鏈的應用在生活中處處可見,且螺旋鏈的力量顯著大于垂直鏈。在扔籃球過程中,人體會通過雙手上舉,使脊柱充分伸展后促使周圍肌群迅速收縮,該方式即為垂直鏈[12]。而在扔乒乓球時,僅需一側肩胛骨上旋完成單手用力拋的動作,該方式為螺旋鏈。SPS螺旋鏈治療是遵循大腦皮層發(fā)動運動原理,激活螺旋鏈從而降低垂直鏈活性,通過相互制約的影響調控肌平衡和運動穩(wěn)定。脊柱穩(wěn)定性是維持肌平衡的重要因素,若脊柱發(fā)生失衡后,椎體移動程度超過機體代償范圍,引起脊柱力學改變,負荷增大而損傷肌肉。研究表明,復合負荷可加大椎間盤損傷風險,其中側向彎曲是破壞結構的最主要因素[13]。本文通過SPS螺旋鏈治療后發(fā)現(xiàn),觀察組雙側MF、MPF、AEMG水平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脊柱旋轉角、Cobb角明顯小于對照組(P<0.05),證實SPS螺旋鏈可提高脊柱的穩(wěn)定能力。究其原因,SPS螺旋鏈主要通過激活螺旋鏈,使凹側肌肉力量增加,凸側松解程度提高,脊柱各段運動協(xié)調能力增強,從而達到矯正脊柱曲度,增大腰椎穩(wěn)定性的目的。相比于其他訓練,螺旋鏈最大的特點是整體協(xié)調運動鏈條系統(tǒng),而非逐個單一訓練某個肌肉,這一原則保證一項運動中可綜合訓練多組肌群,整體帶動整個鏈條的穩(wěn)定性和活躍度。有學者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正確SPS訓練可增加髖關節(jié)活動范圍,不但改善髂肌柔韌性,還減輕患者訓練心理壓力[14]。研究表明,高達90%的脊柱側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背痛。有報道指出,患者椎體節(jié)段性失穩(wěn)是出現(xiàn)疼痛最主要的因素,減輕脊椎負荷有利于緩解疼痛,在這之中伸髖展體是緩解背痛最有效的方式[15]。髖關節(jié)活動范圍可減少肌肉外負荷,本文結果中,觀察組SRS-22評分明顯小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證實觀察組的生活質量和臨床效果相較于對照組均明顯提高。究其原因,本文通過多種基礎訓練模式,主動增大髖關節(jié)活動范圍,減少機體后負荷,降低腰椎代償能力,進而減少腰椎疼痛程度。
綜上所述,SPS螺旋鏈治療輕中度脊柱側彎患兒的臨床效果顯著,有效恢復脊柱平衡,加強腰背肌肉力量,明顯改善畸形,提高生活質量,應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