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惠
“儒家三圣傳”系列(全3冊)畢寶魁 尹博 著現(xiàn)代出版社/2020.9-2023.8/168.00元
畢寶魁
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沈陽市文史館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及文人的思想和生活史。著有《中國古代文化史知識》《王維傳》《李商隱傳》《李清照》《王安石傳》《中國歷代士人生活掠影》《隋唐生活掠影》《論語鏡銓》《細讀論語》《細讀孟子》《唐詩三百首譯注評》《宋詞三百首譯注評》,合著《元曲三百首譯注評》《論語譯注評》《孟子譯注評》《大學·中庸譯注評》等。
尹博
南開大學古代文學博士,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中外圖書評論。著有《李商隱駢文研究》等。
“儒家三圣傳”系列包括《孔子傳》《孟子傳》《荀子傳》三冊,通過孔子、孟子、荀子及其弟子,以及春秋戰(zhàn)國至漢初重要歷史人物的言行和故事,翔實闡述了儒家思想及儒家學派從孔子到荀子再到董仲舒的發(fā)展歷程:孔子的仁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發(fā)端,孟子的王道政治和仁政思想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荀子堅持孔子的思想卻反對孟子的主張,從側面展現(xiàn)了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景象和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儒家學派艱難發(fā)展、傳承的歷史路徑。作者畢寶魁在高校講授古代文學并潛心孔孟研究多年,出版多部孔孟研究相關著作,對儒家思想和儒家學派的發(fā)展和變遷有相當深入的研究。對此,他在序言中說:“眾所周知,儒家思想對古往今來的中國社會發(fā)展有著深刻的影響,而為儒家思想發(fā)展脈絡上的幾個關節(jié)點的關鍵人物作傳無疑是最好的表現(xiàn)形式,不僅詳盡地梳理了儒家思想的豐富內涵,也清晰地呈現(xiàn)了儒家學派的傳承路徑,翔實生動,相得益彰。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王道政治一直是中國儒家學派思想發(fā)展脈絡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中華文明發(fā)展史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正因為如此,我潛心研究儒家學派思想,努力鉆研孔孟十五年有余,繼《孔子傳》《孟子傳》出版后又作《荀子傳》?!边@便是畢寶魁為儒家三位圣人立傳的初衷。
由于儒家三圣——孔子、孟子、荀子所生活的歷史年代離今天實在太遠,為他們作傳是很難把握的,不僅需要能夠在浩繁的史料中披沙揀金的功力,還需要在已有的史料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測。關于推測的原則,畢寶魁認為必須要滿足三點:一是情景符合當時的時代;二是符合常識邏輯;三是符合人物的精神和思想邏輯。同時,由于孔子、孟子、荀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人物,為他們作傳還需要交代人物在儒家學派發(fā)展史上的具體貢獻和地位,并旁及與之交往的相關人物的故事和歷史時代的社會風貌,這樣才能既充分體現(xiàn)研究學術價值,也使文本更加生動和有故事性。
郭德?!犊鬃又v學寓教于樂圖》
基于上述原則,畢寶魁在“儒家三圣傳”系列的寫作過程中格外注意史料的運用,不求全面,但求精準、適當,同時要兼有學術文本和通俗文本的雙重特點。該系列參考了《論語》《孟子》《荀子》《史記》《戰(zhàn)國策》《春秋左傳正義》《資治通鑒》《孔子家語》《孔叢子》《中庸》《禮記》《國語》《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楚辭》《韓詩外傳》《古文觀止》《鹽鐵論》等相關典籍,以圣人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以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事件為基本敘事體系,按照時間順序以圣人從生到死的人生行跡去安排內容,并將所選擇的史料原文使用頁下注的形式呈現(xiàn),同時在書后附有圣人的大事年表——既可以作為人物年譜,也可以幫助讀者厘清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發(fā)展脈絡。
畢寶魁通過《孔子傳》《孟子傳》《荀子傳》三本專著進行詳細梳理和挖掘,比較了孔子、孟子、荀子一生行跡及思想的異同,重點闡述了孔孟思想為何成為主流的諸多細節(jié),同時重新審視了荀子及其思想在儒家學派中的地位和價值。
孔子做大司寇
《孔子傳》一書的開篇畢寶魁首先述及了孔子準確的出生年份——“魯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即公元前552 年10 月9 日”,厘清和糾正了一直以來關于孔子公歷出生年份的錯誤表述,給出的理由充分,且立足于歷史和科學。然后,通過孔子及弟子的言行還原了孔子所處時代的史實,呈現(xiàn)了一個真實而全面的孔子——不只是歷來所述的教育家、思想家的圣人一面,還有其積極入世的一面。比如,在取舍的洞見上,孔子的原則是“該得的就得,不該得的不茍取,一切以合理、公平為原則”;至于孔子“墮三都”為何失敗,主要是魯國執(zhí)政的“三大家族各懷心事,只想借刀取利”,而這也促使了其“周游列國”計劃的實行。當然,孔子周游列國的目的在于“尋求被賢君賞識重用的機會”,并體現(xiàn)在他“一生干謁八十三君”的具體行動上。此外,作者還描寫了孔子的人際關系,并陳述了春秋時期的各種事件。
《孟子傳》一書側重于與孟子有關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大多通過人物對話的形式著重闡述孟子的思想言行,從而呈現(xiàn)孟子思想豐富的內涵和價值,強調孟子思想的精華和核心,即“孔子‘內圣外王’的思想”。與之相對應的是,作者還呈現(xiàn)了孟子王道政治思想的核心內容和推行仁政的執(zhí)行策略,強調了實際應用的一面,并給出了條分縷析的總結性陳詞:“孟子王道政治思想的核心內容,即先發(fā)展生產,保證百姓過上安居樂業(yè)的生活,老有所養(yǎng),少有所歸,然后加強教育,提升人們的道德水平。具體執(zhí)行中有幾點值得注意:一是強調先發(fā)展生產、發(fā)展經濟,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這是仁政的開端。二是追求公平正義,兼顧官吏和百姓的利益。三是要相互幫助和照應,便于管理。四是統(tǒng)治者不可以毫無節(jié)制地索取,要節(jié)儉,要禮賢下士。五是在具體運作中可以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可以潤飾調整,可以靈活運用?!备幸馑嫉氖?,作者還分析了孟子屢次與齊宣王交談的緣由,揭示了其根本目的在于尋求重用以實現(xiàn)其“平治天下”的理想。
《荀子傳》則著重闡述了荀子的核心思想及其繼承和發(fā)展儒家思想的歷程,并通過其言行揭示了荀子思想的現(xiàn)實主義傾向和務實精神。對于儒家學派的發(fā)展來說,荀子具有“承前啟后”之功:一是繼承和發(fā)展了儒家學派的思想和理論,主張“禮法并施”和“性惡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等;二是培養(yǎng)了韓非、李斯、陸賈、浮丘伯、毛亨等弟子,影響了漢代以來“獨尊儒術”的思想統(tǒng)治地位的確立和穩(wěn)定。
在儒家學派中,孔子被尊為“圣人”,孟子被尊為“亞圣”,荀子被尊為“后圣”,他們是從春秋末期到戰(zhàn)國末期儒家思想的締造者和推動者,也是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三位代表人物。然而,他們各自的思想其實并不相同,甚至還有不小的差異:孔子主張仁學思想;孟子思想“主張王道,推行仁政”“居仁由義”,提出了“性善論”的觀點;荀子繼承孔子的思想并主張“禮法并重”“性惡論”“制天命而用之”。從現(xiàn)實價值而言,孔子的仁學思想適于修身齊家,孟子的思想適于治國理政,荀子的思想兩者兼有并多了事功務實的成分——事實上,兩千年以來傳承的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更趨于荀子的思想。比如,他們三人一生均周游于列國之間,但孔子、孟子不入秦國,荀子卻對秦政、秦俗多予褒獎且又批評其“無儒”,表明荀子在堅持儒學的基本信念前提下積極努力擴大其政治空間,是荀子思想中現(xiàn)實主義傾向和事功、務實精神的體現(xiàn)。
畢寶魁在書中還對荀子及其思想在漢代至明清以來一直未受到重視,甚至被主流思想打壓的情況進行了深入剖析和解讀。如果從歷史的現(xiàn)實發(fā)展層面去理解,或許能解答相關的疑惑所在。首先,荀子的思想無人作注解流傳。在西漢時期,荀子的學說常為賈誼、劉向所引申,董仲舒也曾著文贊美荀子,但在經歷兩漢魏晉南北朝后一直只見孔孟學說而無人給荀子的思想作注解,故荀子的思想在學術界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其次,荀子主張“性惡論”,反對孟子主張的“性善論”,其學說在漢代以后受到了推崇孟子“性善論”一派的壓制和攻擊,以致未能得到發(fā)展。最后,荀子在后世無法比肩孔孟與其弟子李斯、韓非也有很大的關系。李斯當政時助長了秦始皇的暴政和秦朝專制的程度,對嚴酷的“焚書”政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韓非的思想深刻陰冷,為專制君主提供了思想武器,后來成為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總而言之,“儒家三圣傳”系列可以說真正走進了孔子、孟子、荀子的內心世界,還原了孔子入世進取、孟子積極推行王道政治和仁政思想、荀子繼承和發(fā)展儒家思想的生動鮮活形象,以觀照我們現(xiàn)實中的言行、人生選擇以及以儒家文化為基礎的政治社會。因此,該書不僅是一部人物傳記,也是一部春秋戰(zhàn)國思想史,更是一部儒家學派早期發(fā)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