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佳慧
無論后書店時代,蘇城里的書店有多么賞心悅目,但在古老的街巷中,總有一些人,一些老書店堅守或保持著書店最質(zhì)樸的形象。當我們走進這些書店,翻開泛黃的書頁,其中沉淀的時間,能瞬間泛起跨越時光的生命力。
不如一起去那些書店逛逛,與那本被自己“淘”出的舊書赴上一場命運的邂逅。
平江路邊古巷鈕家巷9號,有著蘇州文化圈最著名書店之一的文學山房。
文學山房面積不大,20平方米的空間里滿是書籍。玻璃門除外的三面墻矗立的書架幾乎被“擁擠”的書籍壓彎了“脊背”。三面書架圍出的空間,也擺放著一摞著書的木桌。如今,人們已經(jīng)很少能踏入密度如此之高的書店。
文學山房里的書本很雜,進門右手和面前木桌上,有著各類泛黃書籍,可以細細挑選。而左手書架上則擺滿了古籍。每一套古籍書中間都夾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書名和標號。
文學山房內(nèi),總有一位老人坐在門口,那是傳奇的江澄波老先生。老先生近百歲高齡,而他所守護的文學山房也有著130多年的歷史。關于這家書店的歲月,最早可以追溯到江澄波的祖父江杏溪。20世紀30年代,文學山房是江南一帶販售古籍的名店,可以說“古書盈架,購銷以萬金進出”,進出書店的名人,有周作人、吳梅、章太炎等。之后,文學山房經(jīng)歷過停業(yè),2001年,江澄波將書店重新開了起來,2006年,又將文學山房搬遷至家附近的鈕家巷。
江澄波老先生每天守候在書店中
在鈕家巷這間不大的古舊書店中,江澄波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這里,向客人講述著蘇州的掌故、古籍的傳奇。近兩年,原本默默守在古巷內(nèi)的書店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也正在煥發(fā)一種新的生機。
在風格質(zhì)樸的書店里,要學會探寶
位于白塔東路60號的知止書店,有著一種去除所有雕飾后的樸素。店鋪位于粉刷一新的白塔西路,又臨近平江路,只看外表,似乎自帶著一種小清新。但還沒有走進店門,那幾乎要“涌”出的書架就會告訴你,這家書店非常原生態(tài)。
相比于文學山房等舊書店,知止書店更具“縱深”度,但再大的空間就也抵不住放了這么多書。
知止書店的書,是以“堆”的形式存在的。這里有相對的板塊,但絕不會細分。一排排延伸的書架,仿佛搭起一座舊書的迷宮,行走其中,會突然被“每斤”這樣的售價單位所驚到。
多年前的雜志、泛黃的連環(huán)畫、早期的經(jīng)濟學書、成系列的推理小說……知止書店“裝”著任何類型的書籍,仿佛一座最原始的“紙質(zhì)森林”,只要走進其中的人能耐心看、耐心挑,就能找到驚喜。
至于書的價格,知止書店更顯“隨意”,按照種類、品相的不同,既有按極低價格單賣的,又有論斤稱的。比如連環(huán)畫每本五元,部分雜志每本兩元,書店里面架子上的書,每斤八元。老板也很“佛系”,聽著音樂,看著手機,如果有客人買書,就行云流水地上磅、結(jié)算、收錢。
對了,據(jù)說知止書店內(nèi)約有四萬多本書,包括不少20世紀出版的舊書與孤本,就看你如何發(fā)掘。
十方書店離閶門非常近,就位于城墻腳下的南新路221號,但因為門頭低調(diào),很容易被錯過。
不大的書屋里,書籍擺放得很是整齊,給人一種小而精的印象。店內(nèi)歷史氛圍也很濃,書架上擺著一摞摞極具歲月感的舊書,夾著的紙條上標明書名及編號,比如“民國石印本《西廂記》合訂一冊全”“清末白紙石印本《詞林墨妙》三集三冊合訂一套全”“民國排印本:清代重要大事記史料匯編《史料旬刊》1-39冊”……此外,墻上的老照片、字畫、月份牌以及老家具等,都營造出了書店特有的氣息。
誠如所見,十方書屋主要經(jīng)營線裝古籍、近現(xiàn)代新文學和蘇州文獻,但價格相對不菲,一本薄薄的古籍,價格就達到近千元。
不過,這里也是同好的一片天地,店主非常懂行,常有喜歡古書的朋友來這里交流。在這個充滿氛圍空間里,人與人,人與書,人與歷史,以最質(zhì)樸的方式相處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