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茜
“活著”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是人類哲學思想的重要題材。現(xiàn)代主義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寫的抒情詩《有的人》中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边@句話表明:一個人偉大的思想可以貫通古今從而超越短暫的生命。先鋒作家余華的小說《活著》,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活在苦難世界的福貴的形象,他始終平靜地活著,以超然態(tài)度看著這個苦難世界??梢哉f,關于“活著”,任何作家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和呈現(xiàn)方式。今天,我們帶著這份對生命的眷戀和探求,解讀英國作家羅素著名的作品——《我為什么而活著》。
一、文本初探
《我為什么而活著》選自《羅素自傳》。伯特蘭·羅素,英國哲學家、數(shù)學家、作家?!段覟槭裁炊钪菲芏?,但是層次分明,充滿無可辯駁的力量;同時,也透露了羅素厚重的生命意識、博大的情懷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因此,我們不妨將這篇文章看作羅素對生活、生命的宣言書,文章中透露的思想內(nèi)涵和他對人類的拳拳關愛之情,縱觀古今中外,這難道不是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的人生追求嗎?因此,它具有普遍意義,能引起人們的共鳴,更令人無限感動。
二、文本解讀
文章雖短,但蘊含的哲理是非常深刻的,而且它行文優(yōu)美,值得處于初中階段的同學們學習。
(一)深刻的哲理
對于為什么要活著,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在羅素的思想里,他認為無非有三個理由——愛情、知識、同情。對于這三種情感,作者用“純潔”“強烈”來形容??v觀羅素的一生,它們是作者在漫長一生中奮斗不息的強大精神動力。本文也立足于此進行個性化解讀。
1.愛情——解除內(nèi)心的寂寞
愛情是人類真摯的情感,也是人類得以繁衍不息,占據(jù)地球物種頂端的主要力量。在羅素看來,愛情實在有太多意義,一是可以帶來狂喜;二是可以解除孤寂(愛情給予人類巨大的安慰和力量);三是在愛情的結合中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縮影。羅素在晚年時寫給伴侶的小詩中,曾用到這樣的詩句:“我找到了狂喜和安寧,我得到了平靜的休憩,多年孤獨的歲月之后,我懂得了什么是愛、什么是生命?!痹谶@里,作者把愛情描寫得極其美好,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一個人終不能孤獨面對漫長的人生,即使有人選擇如此,但是不能與人分享追求理想、實現(xiàn)人生目標的過程,這難道不是一種痛苦嗎?而且人生路漫漫,只有風雨同舟、矢志不渝的愛情才能渡過人生的苦海。當然,“愛情”其實也可以解讀為大愛和熱愛,這要求我們要對生活多一份關注、多一份愛意,才能發(fā)自內(nèi)心地愛身邊的人和事。心中有愛,才能培養(yǎng)自身樂觀、開朗的個性品格,更有信心走完漫漫人生之路。
2.知識——豐富精神的需求
如果說愛情填補了內(nèi)心的寂寞,那么知識則填補了精神的空虛。人生于世,總有太多的困惑,正如古代思想家韓愈所說:“人非生而知之者?!保ā稁熣f》)都必須經(jīng)歷一個“不斷求知”的過程,連屈原也說“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懂得了知識的內(nèi)核,就能用語言文字去解讀當中的奧妙,讓自己的意志覺醒,更讓自己的思想得到升華,精神世界得到滿足,才能有更大的熱情去引領某個領域的發(fā)展和繁榮,為全人類的發(fā)展邁上一個新的臺階。雖然他說自己的“成就不多”,這當然是謙虛,但他一生的成就讓后人難以望其項背?,F(xiàn)實中的每個人都是初學者,更要以豐富的知識來為自己漫長的人生保駕護航,因此,“求知”更是同學們的使命。
3.同情——來自內(nèi)心的情感
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是羅素一生的重要印記,更是其人生理想。而同情苦難則是作為人的基本情感,是大愛精神的顯現(xiàn)。“渴望愛情”“追求知識”都不過是為了自己,但“同情苦難”是為了他人,就這一點而言,羅素已然超越了人類。筆者甚至認為,羅素這種對人類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作者追求愛情和知識的真正動力。因為關愛人類,同情人類,幫助人類需要自己的知識,更需要自己的心靈,在兩者的加持下,羅素才能用這份心境去拯救人類苦難。當然,一個人的努力畢竟有限,所以他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奮斗,試圖減輕人類的不幸,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愛心、有責任心,敢于奉獻自己,對自己的生命負責,胸懷寬廣,精神崇高的羅素。
羅素給出的活著的理由太高尚,可見在他心中,正義、良知、智慧、溫情才是一生最重要的東西,它們太博大,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鮮有這樣的宣言,讓人感動。
(二)優(yōu)美的行文
《我為什么而活著》屬于議論性散文,這種文體的最大特點是介于議論文和散文之間,既有議論文說理的特點,表達一定的觀點,又有散文的特點,富于感情。因此,文章的行文之美首先體現(xiàn)在語言的精妙上,將羅素語言學家的天賦充分展現(xiàn)了出來。比喻修辭的運用是其中的第一大特色。文章的第一段為了說明三種感情對自己人生的深刻影響,這樣說道:“這三種感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弊髡甙讶N感情比作颶風,把人生比作痛苦的大海,“瀕臨絕望的邊緣”指的是作者渴望減輕這些苦難但是無能為力的無奈,自己深受其害??偠灾?,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作者的一生都在“上下求索”,也成為他一生奮斗、追尋的原動力。又比方說在第二段中,“在世界的邊緣,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測的深淵”,比喻孤獨的可怕,又反過來襯托愛情的美好,讓人對愛情充滿幻想。有的語言片段,作者使用了一定的隱喻,比方說在“對知識的渴求”中,說“我希望知道星辰為什么閃閃發(fā)光,我試圖理解畢達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對于這兩句話,其實很多同學會表示困惑,大可不必如此!“星辰為什么閃閃發(fā)光”是羅素對抽象自然科學具體化、形象化的表述,他想弄懂科學上的那些自然現(xiàn)象,因此才如此熱愛科學;而“畢達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其實是羅素想要探尋社會科學的深刻魅力。凡此種種,真心希望我們細細品讀字里行間,去發(fā)現(xiàn)和挖掘最美的感動,這就是文章極致的語言魅力所在。
文章的行文之美還體現(xiàn)在結構的完整上。既然是一篇帶有議論文性質(zhì)的散文,它也遵循著一般議論文的行文思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一個總分總的常規(guī)議論文結構形式:每一個段落都環(huán)環(huán)相扣,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聯(lián)結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我們在寫作時,不妨仿照這樣的寫作方式,避免出現(xiàn)混亂、表述不清的情況。
(三)活著的偉大
羅素的《我為什么而活著》用凝練的語言表達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引發(fā)人們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和謳歌。那么,一個人究竟為什么而活著,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記得董卿在《朗讀者》第二季第三期《生命》的開場白中說:“生命是多么深邃的話題,它包含著人世間一切最極致的體驗,生命可以是能夠被毀滅,但不能夠被打敗那般頑強,也可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那般博大?!睂嵲谡f得太對了,董卿說的是生命,但活著本身不就是生命的延續(xù)嗎?筆者認為,“活著”如果有聲音,它一定是貝多芬的交響樂,跌宕起伏,熱情歌頌生命的美好;“活著”如果有顏色,它一定是凡·高的《星空》,璀璨閃爍,深情描摹生命的本色;“活著”如果有姿態(tài),它一定是茅盾的《白楊樹》,挺拔高揚,衷情訴說生命的偉大,正如我們當今中國:汶川大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無數(shù)的逆行者用他們的堅持和努力證明了活著就是奇跡!
感謝羅素,讓我們領略到活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