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父母離異高職學生心理輔導實踐對策及工作思路

2023-12-03 12:08:08高媛媛
山西青年 2023年20期
關鍵詞:舍友小明交流

高媛媛 沈 靜

江蘇開放大學,江蘇 南京 210017

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fā)展,我國離婚率呈上升趨勢,越來越多的孩子在父母離異殘缺不全的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大多離異家庭孩子普遍存在愛缺失的現(xiàn)象,常會感到孤獨、自卑和無助,容易產生憂愁、緊張和恐懼等負面情緒,形成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1],常致其學業(yè)成績不佳,在人生關鍵節(jié)點失利,難以考入理想大學。據(jù)統(tǒng)計,高職院校有些學生來自離異家庭,且心理異常比例高于普通學生[2],其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高職院校學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一、案例簡介

小明是一名大二學生,其宿舍共有六名同學,均來自我國不同地區(qū)。其中,小明來自西部地區(qū),其余五名同學來自中東部地區(qū)。大二開學不久的某個中午,三位舍友急切地帶著小明來到學工辦公室,尋求輔導員的幫助。一方面是三位舍友不約而同地訴說“他情緒不穩(wěn)定,經常會很激動”“我們不知道該如何與他進行正常溝通和交流”“老師您和他聊聊,幫幫我們吧”。另一方面是小明卻低著頭、一言不發(fā),表現(xiàn)得很沮喪,顯得很無助。

隨后,經進一步了解得知,小明常常白天睡覺、晚上打游戲,不僅存在生活散漫、作息不規(guī)律的問題,而且存在脾氣暴躁、與同學溝通交流不暢的問題,已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自己及舍友的正常生活。例如,小明經常深夜不睡覺打游戲而且聲音很大,當舍友表達不滿,建議其休息或戴上耳機、動靜小些時,小明不但不接受,而且還會和舍友發(fā)生激烈的爭吵;小明不注意自身和宿舍衛(wèi)生,經常不洗刷,味道比較大,已嚴重影響到宿舍的衛(wèi)生環(huán)境,多次溝通無果,且情緒激動。起初,舍友以為小明可能是暫時性的心情不好,過段時間就好了,但后來他們感到情況越來越不對勁,發(fā)現(xiàn)小明每次與同學爭執(zhí)后都會獨自沉默很久。而那天舍友又看到小明將自己的QQ 空間動態(tài)更新為“你們要負責任”“不想活了”等,才意識到其近來的異常應該不是簡單的心情不好,于是立刻帶著小明尋求老師的幫助。

二、案例調查與分析

(一)案例調查

經與父母、老師、同學和個人交流發(fā)現(xiàn),小明現(xiàn)跟隨爺爺奶奶生活,其父母在小明初一時離異,且均已成立新的家庭,其高中階段被診斷為重度抑郁,曾休學一年專門接受治療,恢復后參加高考考入江蘇開放大學;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中國大學生心理篩查量表問卷測評顯示,小明具有一級心理問題風險,后接受學校心理咨詢后情緒趨于穩(wěn)定,但現(xiàn)對心理咨詢具有一定的抵觸;大一階段除了不愛運動、不愛講話、性格比較內向外,其他都還比較正常,但大二開學以來經常因為生活瑣事與舍友發(fā)生沖突,而且情緒比較激動,有時會出現(xiàn)身體發(fā)抖的現(xiàn)象。可見小明面對大二生活已出現(xiàn)了較為嚴重的不適,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交際障礙和行為異常,具有輕度抑郁和暴躁傾向。

(二)案例分析

未成年期是個體認知、人格形成的關鍵階段,也是個體必須依賴父母、家庭的重要時期。鑒于生存的本能,個體多會主動適應、學習、模仿周圍環(huán)境,并無意識地將其帶入自己的生活[3],且會傾向于將其漸漸固化成自己的認知模式和人格特征。作為監(jiān)護人,父母是孩子最親近、最值得信賴的人,一直陪伴著孩子的未成年期,其為孩子所構建的生存環(huán)境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認知能力、人格特點和心理健康。父母離異常會伴隨著長期的敵意、辱罵、爭吵和沖突,其對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心理會產生負面影響[4],這也是父母離異致使孩子心理問題較為嚴重的根源。

小明少年期目睹了原生家庭父母間的沖突,青少年期遭受了他人的冷眼、同學的排擠和霸凌,看到的多是敵對、攻擊和暴力,導致其極為缺乏安全感,形成了自卑、內向的抑郁型人格及與人沖突相處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并在高中階段出現(xiàn)了嚴重的心理問題。雖然經過治療其已經恢復,但過往經歷依然會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對其心理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面對大二來自學習、升學等方面較大的壓力,小明又出現(xiàn)了嚴重的不適,并試圖采用沉浸游戲的方式,釋放壓力、逃避現(xiàn)實、麻醉自己,但課程考核等終究會來,導致其內心倍感焦慮和不安,抑郁情緒復燃,無法維護正常的人際交往關系??梢?,雖然案例表面上呈現(xiàn)出的是宿舍人際關系不適而引發(fā)的行為異常,但實際上是小明原生家庭父母離異等因素,導致其無法形成正確的認知觀和人格所致。小明已呈現(xiàn)出原心理疾病復發(fā)的跡象且不接受心理咨詢,若不給予有效的引導、幫助和控制,可能會導致其心理問題持續(xù)加重,最后可能造成嚴重心理危機事件的發(fā)生。

三、案例心理輔導實踐對策

(一)無差別交流,建立信任關系,提升溝通效果

只有建立起信任才能真正走進內心深處,展開有效的溝通和交流。起初小明顯得有些拘謹,對溝通交流具有一定的被動和抗拒性。因此,為了能讓小明敞開心扉,說出內心委屈,釋放心理壓力,老師運用旁敲側擊、迂回和共情的方法,主動接近小明的生活,使小明感受到老師是真心想幫他,是值得信賴的,并逐步建立起信任。

剛開始老師每周都會去小明宿舍與其進行短暫的交流,那時候小明總是躺在床上,與其交流也只是勉強坐起來象征性地回應“還行”“還好”。后來為了不引起小明的反感,提高溝通交流的效果,老師每次都會選擇一個輕松且小明熟知的話題,并和宿舍同學一起以閑談的形式開展無差別互動式的交流。記得有一次在討論過年習俗時,小明突然首次主動開口并津津有味地談起家鄉(xiāng)的習俗和趣事。后面老師常以小明家鄉(xiāng)的名勝古跡和著名歷史人物為題展開討論,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小明漸漸放下了抵觸情緒,主動參與的意愿越來越多,時不時眼神中還會透露出自信與堅毅,其精神狀態(tài)及與舍友的關系都有了一定的好轉。后來,小明和老師也顯得親近了許多,時不時還會主動找老師聊聊生活和學習中的困惑與想法,并漸漸地將交流場地由宿舍改到辦公室、交流模式由團體交流改成單獨談話。

(二)換位思考,增強理解包容,減輕敵對意識

若一個人認為別人對自己有意見,也就不自覺地將對方推到自己的敵對位置,若個體長期生活在敵對情緒里,其心理會變得焦慮和不安,并容易產生錯誤的認知、消極的情緒及強烈的無助感。小明談話中曾多次提及諸如“舍友對我有意見”“背后說我壞話”。這些不滿的情緒已在小明的心里慢慢積累并持續(xù)發(fā)酵,使其對舍友形成了敵對情緒和意識,并產生了逃避想換宿舍、專業(yè)重新開始新生活的想法。

經與舍友溝通交流后發(fā)現(xiàn),那僅僅是舍友閑聊時的玩笑而已,無意間刺激了小明的自尊心。了解事情緣由后,老師引導小明要認識到導致其現(xiàn)在敵對意識和錯誤想法的根源在于其看問題過于主觀和悲觀,很多時候若能夠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事情并不像你現(xiàn)在所想象的那樣糟糕,要多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學會換位思考。例如,若你感冒一個人躺在宿舍,舍友都去上課了,沒人問你是否不舒服、需要帶飯等,這時你若想“果然沒人愿意幫助我和我做朋友”,并在很長時間里影響你和舍友的交流,就相當不合適;若能換個角度想“舍友可能著急上課沒來得及問我”,這樣你就會釋然很多。經過引導和溝通,小明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嘗試著轉換角度去思考、理解和分析過往的很多事情,心情也輕松了很多,并表示有些事情可能是錯怪舍友了,他們可能并不是專門針對我。

(三)積極情緒體驗,發(fā)揮自我優(yōu)勢,享受主觀幸福

積極情緒體驗是個體通過感官感知或心理思維活動產生的可使自己獲得愉悅體驗的正性情緒,與大學生生活滿意度、基本心理需要存在顯著正相關[5],其屬于一種對自己滿意、對未來抱有希望的主觀感受,不僅可使人產生積極情緒、提升人際關系,而且可使人緩解焦慮狀態(tài),感到自信和幸福,從根本上化解心理危機。因此,老師引導小明要學會積極認知,學會悅納自我,學會感恩和欣賞,善于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好,形成積極情緒體驗,獲得主觀幸福,感覺生活有意義。

第一,老師引導小明樹立積極認知意識,認識到凡事都有好和壞兩個方面,平時更要傾向于去發(fā)現(xiàn)并放大其好的一面。例如,面對困難時要能用敬畏和感激的情緒,認識到生活中遇到困難是正常的,雖然困難可能暫時使自己感到比較痛苦,但從長遠來看其可以使自己成長取得進步;面對父母離異問題時要能用寧靜的情緒,認識到父母離異不是自己的錯,那是父母的選擇,雖然父母分開了,不能和自己在一起了,但他們不再互相爭吵了,其對父母和自己都可能利大于弊。

第二,老師引導小明要善于發(fā)現(xiàn)、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探尋點滴溫暖,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好,多尋找幸運,少聯(lián)想不幸,從心理上構建溫暖的“家”,獲得主觀幸福感。例如,讓小明認識到其不僅長得高大帥氣,而且還愿意幫助別人,雖然父母離異了,但是他們還會給其打電話關心他,奶奶還非常愛他。另外,小明吉他彈得比較好,老師鼓勵其加入了學校音樂社團,后來在跨年晚會上小明表演的吉他彈唱讓所有同學都刮目相看,并引起了同學舍友的贊揚和仰慕。自此,小明與舍友的關系越來越融洽,性格也變得自信和樂觀起來了。

(四)積極家校溝通,尋求父母支持,重溫愛的甜蜜

父母離異孩子的心理問題根源于原生家庭,與其缺乏關心、愛護、溝通與交流密切相關。雖然已經成年,但他們依然需要父母的關心與呵護,他們既渴望父母能主動關心、愛護自己,而又認為父母的關愛是永遠無法得到的“奢侈品”,父母對其的態(tài)度和行為在其心理問題修復方面依然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為了使小明能夠盡快修復痛苦的心靈,減輕心理問題對其造成的傷害,老師主動聯(lián)系了小明的父母,詳細分析了小明的現(xiàn)狀及父母離異后的許多經歷,其父母深深意識到在其成長過程中對其關心愛護不夠,發(fā)生了很多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的事情,存在責任缺失的問題。例如,其父母并不知道由于他們離異,小明情緒壓抑,在中學階段受同學排擠,遭受過多次校園欺凌,對其身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形成了一定的人際交往障礙。進入大學后,由于父母都有新的家庭,很少關心小明是否能與身邊同學、室友融洽相處等。

經過交流之后,小明父母立即趕到學校帶著小明做了全面的檢查,并診斷為輕度抑郁。其父母表示他們雖然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但他們會在心理和行動上更多地關心和愛護他,今后會多多和小明進行接觸、交流和溝通,盡量使其感受到他們的關心和愛,促使其能積極面對現(xiàn)在和未來的生活。在隨后的交流中老師發(fā)現(xiàn)小明時常會提及父母,時不時臉上還會露出幸福的笑容,其已逐漸認識到雖然父母離異也有了新的家庭,但是父母依然還是愛他的,其心理的孤獨、無助和焦慮也得到了一定的緩解。

四、父母離異學生心理輔導工作思路

(一)倡導積極心理筑好“成長理念”

積極心理學認為,所有人包括心理有問題的其內心深處都有自我實現(xiàn)、尋求幸福的需要[6],且其若能更多地關注優(yōu)勢、美德及負面事物的積極層面,其精神面貌和行為效能會發(fā)生根本性的改善。父母離異往往會致使學生很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敏感、自卑、多疑等人格特征,容易形成焦慮抑郁情緒,無法對客觀世界產生正確的認知,這是他們產生心理問題、形成心理危機的根源。作為后現(xiàn)代積極心理學致力于探討人的潛力、優(yōu)勢,倡導運用欣賞、接納、肯定和包容等積極性情去認知改造世界,不僅可以從根源上消除心理問題、化解心理危機,而且可以促進個體的全面發(fā)展。因此,為了有效解決父母離異學生的心理問題,心理輔導應從積極心理學出發(fā),加強積極認知、積極情緒和性格優(yōu)勢的培養(yǎng),為其心理筑好“成長理念”,積極認知培養(yǎng)中需著重引導形成正向思維,不僅能看到自己的缺點,更要能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還要能認識到任何困難都能通過努力去克服,要有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和信心;積極情緒培養(yǎng)中,需著重引導運用積極情緒去面對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要能滿足地回憶過去、從容地應對現(xiàn)在、滿懷希望地展望未來;性格優(yōu)勢培養(yǎng)中需著重引導不僅能發(fā)現(xiàn)、突出現(xiàn)有性格優(yōu)勢,改善現(xiàn)有狀態(tài),而且能培育潛在性格優(yōu)勢,取得成長和進步,能從看似艱辛的生活中尋覓開心和快樂。

(二)抓住關鍵節(jié)點筑好“防控陣線”

當個體遇到超出自身承受能力而又無法運用周圍資源解決的突發(fā)事件(應激源)時,會出現(xiàn)心理異常反應,產生心理危機。應激源是心理危機的環(huán)境依賴,也是激發(fā)心理危機的必備因素和導火索,其出現(xiàn)時間與心理危機的發(fā)生具有強相關性。研究表明,學業(yè)、經濟和情感問題等日常生活事件是大學生主要面對的應激源,也是引發(fā)其心理危機的主要因素。大學生生活中出現(xiàn)這些應激源的時機往往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例如,學業(yè)類應急源多出現(xiàn)在期初、期末考試測評階段,經濟應激源多發(fā)生在交學費和期末階段。因此,為了提高心理工作的效率及心理危機預防的有效性,心理輔導應該抓住學生容易出現(xiàn)應激源的關鍵時間節(jié)點,綜合運用各種渠道,加強對重點學生心理及行為進行監(jiān)測和處置,筑好心理危機的“防控陣線”。除了重點抓住期初、期末兩個容易引發(fā)日常生活應激源事件的共性關鍵節(jié)點外,還要著重抓住新生開學初期、專轉本報名考試、畢業(yè)實習和畢業(yè)離校前夕等特殊關鍵節(jié)點,通過心理篩查情況反饋、班主任輔導員談心談話、心理咨詢師反饋、網絡媒體言論監(jiān)控、學生干部、家長、授課教師和同學反饋等多渠道,重點關注特殊學生,特別是父母離異且學習成績差或性格內向學生的心理變化和行為表現(xiàn),建立完善的心理行為異常監(jiān)測反饋機制,并及時對反饋信息進行研判和處理,必要時尋求心理咨詢中心和家長的支持,做到心理問題早發(fā)現(xiàn)、早研判,心理危機早干預、早控制。

(三)構建幫扶機制筑好“育才育心”

父母離異學生不僅遭受過父母離婚過程的痛苦,無法像普通學生那樣享受父母的愛及家庭的溫暖,而且還會承受父母離婚后的孤獨與社會的偏見,其心理常會更加的脆弱與自卑。當遇到學習、生活上的壓力時,父母離異學生更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或觸發(fā)心理疾病的復發(fā),其需要給予比普通同學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因此,為了降低心理問題對父母離異學生的傷害,心理輔導應構建幫扶機制為其筑好育才育心的通道。

第一,應以新生入學心理測試及學生信息填報為契機,為每位父母離異學生建立一份電子檔案。第二,應組建一支由系主任、班主任、任課教師和輔導員所構成的學習成長輔導小組,并為每位父母離異心理異常的學生配備一名專任教師。第三,學習成長輔導小組負責組織開展集體活動、制定教師行為準則、教師協(xié)調安排及突發(fā)事件處理等;專任教師一方面負責幫助學生確定大學目標、制定實施計劃和行動方案,另一方面負責與其進行定期的溝通和交流,對其學科學習進行指導和幫助,并將其學習、生活和日常行為等記入檔案,當發(fā)現(xiàn)異常時,及時上報給學習成長輔導小組。第四,“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學習成長輔導小組及專任教師與父母離異學生溝通時,應做到育才育心相統(tǒng)一,多采用傾聽陪伴、人文關懷、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對其心理、生活和學習等進行全方位的關心、輔導和幫助,以更舒適的方式幫助學生,以彌補父母缺失對他們心靈所造成的創(chuàng)傷,使他們能重獲愛的溫暖與力量,用積極的心態(tài)去認知世界、面對富有挑戰(zhàn)的大學生活。

(四)引領離異父母筑好“家庭氛圍”

家庭氛圍是個體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人際環(huán)境,也是其健康成長的基石,良好的家庭氛圍可為個體成長發(fā)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堅強的后盾。父母離異本身并不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關鍵性的影響,父母離婚過程中及離婚后其“家庭氛圍”是否會導致其產生焦慮、緊張和恐懼等緊張情緒,才是影響其心理的關鍵[7]。一般情況父母離異后都會各自組建新的家庭,對于孩子而言雖然普通形式的家已不復存在,但是在其心理虛擬的家還依然存在著,父母依然是他們最需要的依靠,也是他們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及最后一道防線。父母在,家就在。因此,為了消除父母離異孩子的最初心理癥結,防止嚴重心理危機事件的發(fā)生,心理輔導應和家長建立實時的交流機制,并引導家長與學生構建良好的“家庭氛圍”。

第一,需引導離異父母要增強社會意識和責任意識,不應該等孩子出現(xiàn)嚴重心理危機后才對孩子進行“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干預和處理,平時就應該多關心孩子,特別要利用好寒暑假,盡可能將孩子接到自己身邊,多用肢體語言傳遞愛意,為其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使其發(fā)自內心地感受到來自親情血緣的愛護,感受到雖然父母離婚了,但“家”依然存在,我還是他們的寶貝。第二,還要引導離異父母需要互相尊重、和睦相處,能讓學生能感受到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也要有為自己選擇負責任的義務,使他們在人際交往中能更加積極正確地面對各種問題。

綜上所述,父母離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學校、教師、家長和社會應在生活上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在學習中給予他們更多的肯定、鼓勵和支持。以愛心、誠心和耐心溫暖他們,使他們能夠重建信心、重樹理想,盡快擺脫心理問題的困擾和束縛,以理解、包容和信任感化他們,使其學會溝通、擁有健康,努力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歡
舍友小明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科教新報(2022年12期)2022-05-23 06:34:16
同一條毛巾
加強交流溝通 相互學習借鑒
小明照相
快樂語文(2020年30期)2021-01-14 01:05:34
周櫻 兩岸交流需要更多“對畫”
海峽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8
無債一身輕
小明系列漫畫
——小明篇——請假
小明系列漫畫小明篇
——上課問答
做不到
特別像
乌海市| 无棣县| 集贤县| 镇江市| 新巴尔虎左旗| 福清市| 松溪县| 抚远县| 平乐县| 嵊泗县| 通道| 朝阳区| 万州区| 上思县| 吉林省| 北流市| 永清县| 建德市| 江西省| 乳山市| 浠水县| 确山县| 余干县| 勃利县| 石楼县| 临潭县| 遵义县| 沅陵县| 调兵山市| 紫云| 东乌珠穆沁旗| 乌兰浩特市| 图片| 当雄县| 鸡东县| 雷山县| 兰西县| 南乐县| 蓬安县| 常德市| 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