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由上海市交通委員會指導、中國航海博物館主辦的“相遇:明清外銷藝術品上的中國人圖像”展于10月28日正式開幕。
展覽以外銷藝術品上的中國人圖像為切面,通過外銷瓷器、漆器、畫作、牙雕、螺鈿、銀器、扇子等精品文物,講述中西文明通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相遇與匯融的故事。
大航海時代以來,中國外銷藝術品行銷世界,成為歐洲貴族、富商競相購買的對象。外銷藝術品中的中國人圖像,成為歐洲人認識中國人形象重要的“窗口”,為歐洲藝術的發(fā)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 明·青花山水人物紋小碟
中國外銷藝術品中的人物山水圖像,是西方人眼里中國風景的重要來源之一。盤心繪山水人物紋,遠山近水,人物泛舟江中,給人以空曠豁達之感。
▲ ?19世紀·銀累絲飾琺瑯人物庭院風景紋折扇
在折扇扇面上,人物泛舟江上,怡然自得,頗有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風格;扇骨則嵌刻人物庭院風景圖案。
▲ ?19世紀·黑漆描金龍紋庭院人物針線盒
針線盒蓋內為描金庭院人物紋飾,場景為家庭聚會。盒身繪滿精美紋飾,并有多處開光,開光內繪庭院人物聚會場景。所繪人物形象生動,富有生活氣息。
▲ 清· 廣彩開光仕女嬰戲圖潘趣碗
碗外壁滿繪華麗精美紋飾,紋飾中女子容貌秀麗,衣著華麗,面容慈祥地看向旁邊孩童;兩邊孩童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富有童趣。潘趣碗為西方人專門定制的盛酒酒具。
▲ 喬治·納普頓的《第六男爵布奇爾·瑞肖像》。畫中男爵一手捧盛滿酒的潘趣碗,一手持酒勺。
▲ 清· 廣彩紋章壽星立像
壽星立像神色慈祥,面帶笑容,形象生動,手捧剃須盆。剃須盆為西方人私人定制專門用于剃須的器具。立像將中國傳統(tǒng)神仙與西方專用器具相結合,體現(xiàn)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 ?19世紀·粉彩“西廂記”故事圖盤
盤邊緣繪花卉紋飾,盤心紋飾為《西廂記》中“張生翻墻私會崔鶯鶯”的場景?!皬埳瓑λ綍搡L鶯”圖像表現(xiàn)了青年男女沖破封建禮教、追求自由戀愛的愛情觀,該圖像多被繪于外銷瓷上。
18~19世紀,出現(xiàn)了專門繪制清代人物的外銷畫,水粉畫便是其中之一。該畫所繪人物,形象逼真,富有立體感,是西方寫實繪畫技術與中國傳統(tǒng)繪畫風格相融合的產物。
來自中國的瓷器、漆器、絲綢等外銷藝術品,引發(fā)了歐洲人對“異國風情”的濃厚興趣。中國外銷藝術品上的中國人圖像不斷被歐洲人模仿與改變,并體現(xiàn)在瓷器、畫作及紡織品等物品中,促進了歐洲巴洛克式藝術與洛可可式藝術發(fā)展。
展品中,法國博韋掛毯廠生產的“中國皇帝”系列主題掛毯的圖案是巴洛克時代中國風藝術的精品,這些圖案是多種元素組合想象出來的,和現(xiàn)實的清朝宮廷場景相去甚遠。佛郎索瓦·布歇設計的“中國系列之二”掛毯充滿了中國田園風情,所創(chuàng)造的中國人物十分優(yōu)雅,但是人物的穿著和表情來源于歐洲本土的巴黎社會風尚。
佛郎索瓦·布歇《中國捕魚圖》
蒼茫無垠的大海無法阻擋中華民族開展海外交往的決心,“海上絲綢之路”將商品、文化等輸送到世界各地,促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動與相融。中國外銷藝術品所承載的中國風是連接不同文化與國度的橋梁,其意寓也不僅僅是藝術,而是人類跨越文化藩籬,和合共生、美美與共的美好愿望。
(中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