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大威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兒童是在和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同化”和“順應”兩種形式,逐步建構起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己的認知能力得到發(fā)展。由此可見,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學習,通過對知識的同化和順應,將閱讀中掌握的知識點融入寫作中,從而踐行運用,逐步掌握各種知識。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建構主義理論,構筑讀寫結合課堂,優(yōu)化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
一、聚焦景物描寫,讀寫結合
1.抓住特征,濃墨重彩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協(xié)作和會話在學習中十分重要,教師要組織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并通過討論的方式完成任務,最終實現意義建構。在指導學生參與讀寫結合的活動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分析各種文體的特點是什么,然后抓住特點仿寫,從而完成意義建構。在寫寫景文的時候,學生可以先閱讀精彩的寫景類散文,看看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的典型特點寫出濃墨重彩的美。
學習《濟南的冬天》的時候,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與寫作會話活動,在討論過程中逐步把握景物的特征。該活動分三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節(jié)一為互動討論,學生們說說對“冬天”和其他季節(jié)的感覺怎么樣,它們分別具有什么特點;環(huán)節(jié)二則和閱讀課文有關,學生說說這篇文章如何展現濟南冬天的典型特點,和自己的認知是否一致;環(huán)節(jié)三則要求學生寫作,寫出某城市的某個季節(jié),注意寫出其典型特點。
教師可以設計和景物描寫有關的合作任務,讓學生在閱讀中總結景物的特點,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以在自主創(chuàng)作中借鑒利用。
2.調動感官,全方位展示
學生在欣賞景物的時候,不僅調動了視覺,還常常會調動聽覺、嗅覺等。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會話交流,說說自己獲得了哪些感受,對照課文說說作者如何表現不同的感官體驗,然后參與仿寫。
在解讀《春》的時候,教師組織了三個與調動感官有關的學習項目。首先讓學生圍繞課文討論為何提到“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壯的青年”,作者分別寫了春天哪方面的特點,和哪種感官體驗有關,是否符合“娃娃、小姑娘、青年”的特點。其次,引導學生分小組活動,觀察自己周邊的景物,總結分析它們的特點是什么,并結合不同的感官體驗,描寫景物。最后,再讓學生回到課堂,討論互動。描寫相同景點的學生,可以互動討論,說說如何評價同伴的作品,找出值得其中自己學習的地方。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學生通過感受、交流、仿寫等一系列實踐活動,充分調動了自己的感官系統(tǒng),對如何寫好寫景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融入情感,沁人心脾
寫景文常常使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教師要基于建構主義理論,構筑會話課堂,讓學生先閱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然后互動交流,說說自己在欣賞景物時的感受。
首先,教師組織學生解讀《濟南的冬天》,在探討交流中找出描寫冬天的語句,說說作者筆下的冬天有什么特點。其次,再讓學生探討一下,作者是否單純只是為了描寫冬天,他為何要加入一些表達情感的語句。學生發(fā)現作者用“因為有這樣慈善的冬天,干啥還希望別的呢”等語句贊美冬天,歌頌其中蘊含的生命希望。最后,學生還要試著描寫某個季節(jié)的自然現象,并融入自己的情感。
通過協(xié)作和會對,學生深度解讀課文,掌握了寫景文的寫作方法,在自主寫作的時候便會思考如何寫出特點、寫出變化、寫出深厚的情感,讓筆下的景物活起來。
二、描寫人物,讀寫結合
1.咀嚼對話語言,判斷人物地位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能力,由此可見,教師不要灌輸寫作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然后將其融入寫作中。在指導學生寫作人物類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看看生活中接觸到的人有什么特點,然后對照課文,看看作品是如何展現人物對話,怎樣通過對話展現人物的身份地位的。在這個基礎上仿寫,寫作效果會更好。
如:在解讀《老王》的時候,教師可鼓勵學生結合老王的話語,分析其身份地位。學生可以圍繞以下幾個問題深入討論,圍繞“他啞著嗓子悄悄問我:‘你還有錢嗎”提出問題:“老王的職業(yè)是什么,他有錢嗎?他為何要關心他人是否有錢?”圍繞“他只說:‘我不吃” “他趕忙止住我說:‘我不是要錢”提出問題:“老王和‘我的地位差別有多大?為何老王死前還想著照顧‘我?”學生發(fā)現,從這些語言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普通的勞動者,卻關心身邊的人。此后,教師安排學生自主寫作,結合生活經驗,看看能否用語言描寫暗示人物的身份地位。
結合生活經驗,對比閱讀課文,學生發(fā)現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語言的內容、方式等各有不同。這樣他們在自主創(chuàng)作的時候也能把握住重點,認識到該如何寫好人物語言。
2.辨析動作細節(jié),揣摩人物身份
在學生寫人物的時候,教師還要鼓勵他們對比分析動作細節(jié),結合生活經驗,想象這些文字對應的動作是什么樣子的,結合描寫揣摩人物身份。在寫作的時候,則要遷移運用,想一下如何將動作轉換成文字,表現人物性格。
閱讀《背影》的時候,教師可鼓勵學生分析其中的動作細節(jié),并分析揣摩人物身份。學生可以分析“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等語句,發(fā)現作者用動作細節(jié)展示了父親竭盡全力的形象。父親如此努力,為的是給孩子買橘子,這證明他的確愛孩子。這樣的描寫表現了日常生活中樸素而真摯的關愛,符合父親的形象。此后,教師讓學生自主寫作,通過動作細節(jié)描寫老師、學生干部、普通學生等不同身份的人。
在細節(jié)描寫中,學生發(fā)現,人物的身份不同,舉止動作會有細微的差別,而這些正是寫作時需要關注的重點。只有借助對細節(jié)的描寫,才能讓人物形象生動細膩,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進入心理世界,分析人物性格
在學生進行心理細節(jié)描寫的時候,教師也要喚醒他們的生活經驗,讓他們結合自身的感受,通過不同的心理細節(jié)描寫表現相應的人格。在寫作的時候要描摹人物的內心世界。
教師組織學生閱讀《背影》,可揣摩父親送別時的內心活動。學生可以圍繞兩個問題深入探討:一、父親為何要反復關照茶房照顧“我”,從中能看出他具有怎樣的人格特點?二、為何不直接寫父親對“我”的關愛,而要用買橘子這種比較隱晦的方式來表達?通過這兩個問題,學生認識到父親是個性格內斂的人,他雖然愛孩子,想和孩子搞好關系,卻不知道該如何開口表達,只能默默地用行動來表示。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寫作,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
在閱讀經典作品的過程中,學生結合自身體驗,聯(lián)系實際生活,深入揣摩了人物的性格特點。這樣的學習符合建構主義的理論要求,有助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知識建構,掌握寫人的方法。
三、基于事件發(fā)展,讀寫結合
1.陳述事件起因,做好鋪墊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它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教師可以基于這一點,引導學生回顧自己對事件起因、經過、結果的理解,然后結合讀到的文章,總結寫作方法,生成自己的個性化理解,再進行創(chuàng)作。在寫作敘事類文章的時候,學生可以先閱讀范文,看看作品如何陳述事件起因,運用了哪些鋪墊手法,然后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構思寫作,呈現出出人意料,同時又能引出下文的作品。
學生閱讀《社戲》時,教師先安排學生閱讀文章的開頭,說說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學生總結認為,事情的起因是“我”想要去看社戲。此后,教師讓他們結合題目,猜想故事后續(xù)會如何寫,然后對照課文看看有哪些出人意料的地方。
教師可以讓學生互動討論,圍繞同一件事,說說從不同的角度入手,能否寫出不同的情節(jié),在此基礎上寫作能夠讓開頭變得更有新意,更能吸引讀者的目光。
2.渲染事件高潮,營造氣氛
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猜讀活動,在快讀到高潮的時候停下來,猜一下高潮會是什么,然后對照課文,看看彼此的想法是否一致。這種方法也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他們體會課文高潮的與眾不同之處。此后再自主寫作,效果就更好。
在學生解讀《智取生辰綱》時,教師引導學生先總結事情的起因:“英雄好漢想要劫富濟貧,搶奪生辰綱?!睂W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后續(xù)可能發(fā)生什么事。學生的猜想大致分兩個方向:一些學生認為好漢會直接搶奪。還有一些學生認為他們會使用計謀。在解讀文章后,學生發(fā)現作者不僅寫了好漢用計謀奪取生辰綱,還寫了守護生辰綱的楊志十分謹慎的性格。好幾次眼看計謀要成功,卻被楊志破壞了,這樣就將氣氛烘托到頂點,讓讀者不由自主地想要探究結果,想要知道英雄們到底采用了什么方法,是否成功騙過了楊志。在閱讀中,學生認識到可以通過不斷制造意外來烘托氣氛,此后可以在寫作時借鑒利用。
在猜讀的過程中,學生有了真聽真看真感受,他們把自己當成當事人,能更好地體會文章的高潮。在學生自主寫作的時候,教師也要引導他們融入自己的真實感受,這樣能更好地烘托作品的氣氛,提升習作的質量和水平。
3.交代事件結果,揭示哲理
在寫結局的時候,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基于原有的經驗,說說自己在該事件中獲得了哪些感受,看看作者的觀點是否與自己一致,思考作者如何在敘事的基礎上引出人生哲理。在自主寫作的時候,學生也要試著在交代事情結果的基礎上寫出文章深刻的內涵。
結合《范進中舉》的結尾,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否單純只是為了寫范進太開心了,結果發(fā)瘋,他的目的是什么?學生發(fā)現,作者的真正目的是表現對封建社會的批判。范進在中舉之前,人們對他不理睬,就連岳父對他的態(tài)度都不好。但是在中舉后,人人都來巴結他了。教師繼而引導學生思考在生活中是否有類似的現象,自己獲得了怎樣的感悟,可先敘述該事件,然后在結尾處升華。
學生在學寫敘事文的時候,在閱讀中喚醒生活經驗,與主人公形成共鳴,能更深入地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并且,在自主寫作的時候,他們能借鑒遷移,挖掘出深層次的因果關系,寫出人生感悟。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各種文體的不同特點,引導學生參與讀寫結合的活動,讓他們在閱讀中掌握寫作知識,在同化、順應的過程中積極運用。這樣就能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在自主建構學習中全面掌握讀寫方法,提升自主解讀作品的能力,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表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