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策·齊策三》
孟嘗君有舍人而弗悅,欲逐之。魯連謂孟嘗君曰①:“猿猴錯木據(jù)水②,則不若魚鱉;歷險乘危,則騏驥不如狐貍。曹沫奮三尺之劍③,一軍不能當。使曹沫釋其三尺之劍,而操銚鎒④,與農(nóng)夫居壟畝之中,則不若農(nóng)夫。故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則謂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則謂之拙。拙則罷之,不肖則棄之,使人有棄逐,不相與處,而來害相報者,豈用世立教之道哉?”孟嘗君日:“善。”乃弗逐。
注釋:
① 魯連:亦作魯仲連,齊國人,善于出謀劃策,常周游列國,排解糾紛。
② 錯:通“措”,廢棄,放棄。
③ 曹沫:即曹劌,春秋時魯國人,相傳隨魯莊公與齊桓公會盟于柯,執(zhí)匕首挾持齊桓公,桓公被迫答應歸還齊國所侵魯?shù)亍?/p>
④ 銚(yáo):古代的一種大鋤。鎒(nòu):鋤草農(nóng)具。
大意:
孟嘗君因為不喜歡自己門客中的某個人,就想把他趕走。魯仲連對孟嘗君說:“猿猴離開樹木到水中生活,那么它們就不如魚鱉;翻越險阻,攀登高峰,那么千里馬就不如狐貍。曹沫高舉三尺長的寶劍(劫持齊桓公),一軍人馬都不敵他一人之威。假如曹沫放下三尺長劍,而拿起鋤草用具與農(nóng)夫在田地中干活,那么他就比不上農(nóng)夫。因此,人做事如果舍棄他的長處,用他的短處,就是圣明的堯也有比不上別人的地方。如今讓人做他不會做的,做不來就認為他沒有才能;教人做他做不了的,做不來就認為他愚笨。認為他愚笨,就斥退他;認為他沒出息,就拋棄他。這些人被拋棄,被趕走,不和他們相處,他們將來會進行報復,這怎么能說是在世上建立教化的首要任務呢?”孟嘗君說:“好?!庇谑蔷筒或?qū)逐那個門客了。
【簡評】
魯仲連提出了一個具有啟發(fā)性的觀點:用人要用長避短,人盡其才;人得其所宜,才能盡力做好事情。后世有識之士對此亦有類似觀點,如清人顧嗣協(xié)《雜興八首》之三所言:“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避短,資高難為謀。生材貴適用,勿復多苛求?!睂ひ捜瞬?,發(fā)現(xiàn)人才,舉薦人才,使用人才,各個環(huán)節(jié)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負責到底,才能真正做好人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