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照富, 董靖, 李楠, 郭永俊
(駐馬店市中醫(yī)院 1 風濕免疫科, 2 脾胃科, 3 呼吸科, 4 重癥醫(yī)學科, 河南 駐馬店 463000)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病, 是多種因素下導致的胃黏膜慢性炎性病變, 主要表現(xiàn)為上腹部疼痛、 飽脹等[1]。 慢性胃炎病程較長, 病情易反復, 嚴重者可致消化道出血等。 慢性胃炎在中醫(yī)學歸為 “胃脘痛” 范疇, 按辨證分型分為肝胃氣滯、 胃熱熾盛、 瘀阻胃絡、 胃陰虧虛、 肝郁脾虛等, 其中肝郁脾虛證較為常見。 目前西醫(yī)治療該病主要采用對癥治療, 如需胃動力藥、 抑酸劑等, 可緩解患者不適, 但長期應用不良反應較多且遠期療效較差[2]。 近年來, 中醫(yī)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治療中積累大量經(jīng)驗, 中醫(yī)藥治療的核心為標本兼治, 且不良反應較少。 柴胡桂枝湯是小柴胡湯與桂枝湯化裁而來, 具有疏肝理氣、 和胃止痛的功效, 已被用于胃潰瘍等疾病的治療[3]。 目前中西醫(yī)結(jié)合已成為臨床治療研究的新方向。 基于此, 本研究探討柴胡桂枝湯聯(lián)合常規(guī)西藥治療肝郁脾虛證胃炎的效果,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 年4 月至2023 年4 月本院收治的90例胃炎患者。 納入標準: ①符合胃炎診斷標準[4]; ②中醫(yī)證型為肝郁脾虛; ③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 ①既往接受胃部手術(shù); ②合并心肝腎等嚴重損傷; ③過敏體質(zhì); ④合并幽門梗阻、 十二指腸潰瘍等。 按照入組順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 例。 觀察 組年齡23 ~60 (39.64 ± 6.21) 歲; 男23 例,女22 例; 體質(zhì)量指數(shù) (21.86 ± 3.15) kg/m2, 病 程 (3.55 ±0.64) 年。 對照組年齡24 ~60 (38.34 ± 6.14) 歲; 男26 例,女19 例; 體質(zhì)量指數(shù) (22.05 ± 3.43) kg/m2, 病 程 (3.43 ±0.60) 年。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 (P >0.05)。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 鋁碳酸鎂片, 1 g/次, 3次/d; 蘭索拉唑膠囊, 30 mg/次, 1 次/d; 多潘立酮, 10 mg/次, 3 次/d, 飯前服用。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柴胡桂枝湯治療, 組方: 黨參、 桂枝、 芍藥、 黃芩、 生姜各6 g, 制半夏7 g, 柴胡12 g, 大棗6 枚, 灸甘草3 g, 水煎煮, 1 劑/d,分早晚服用。
1.3 觀察指標治療效果評價: 治愈: 癥狀消失, 飲食正常,療效指數(shù)≥95%; 顯效: 癥狀消失, 療效指數(shù)為70% ~94%;有效: 癥狀減輕, 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 療效指數(shù)30% ~69%; 無效: 未達上述標準。 中醫(yī)證候積分包括胃脘脹痛、 腹瀉、 噯氣、 納呆、 胸肋竄痛、 餐后飽脹, 按無、 輕、 中、 重度計0 ~3 分。 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 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胃動素(MTL)、 神經(jīng)肽Y (NPY)、 胃蛋白酶原Ⅰ(PGⅠ) 水平。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計量資料以x ± s 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56%, 高于對照組的80.00%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治療效果比較 [n (%)]
2.2 中醫(yī)證候積分觀察組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s, 分)
組別 n 胃脘脹痛 腹瀉 噯氣 納呆 胸肋竄痛 餐后飽脹觀察組 45 1.23±0.12 1.02±0.30 0.85±0.41 0.91±0.31 0.94±0.31 1.08±0.32對照組45 1.62±0.15 1.28±0.33 1.67±0.50 1.54±0.42 1.52±0.44 1.67±0.35 t 13.619 3.911 8.507 8.096 7.229 8.346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3 血清指標水平治療后, 觀察組MTL、 NPY、 PGⅠ水平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血清指標水平比較 (±s, pg/mL)
表3 兩組的血清指標水平比較 (±s, pg/mL)
組別 n MTL NPY PGⅠ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5 120.35±9.21 168.24±13.24 25.27±7.01 50.31±10.34 102.34±11.34 140.34±9.67對照組 45 119.86±8.54 150.43±14.33 25.06±7.34 37.62±9.37 104.16±10.95 122.43±11.06 t 0.262 6.124 0.139 6.101 0.775 8.177 P 0.794 0.000 0.889 0.000 0.441 0.000
慢性胃炎屬中醫(yī)學中 “胃脘痛” “痞滿” 范疇, 其病位在脾胃, 常與肝相關(guān), 肝屬木, 具有調(diào)達舒緩之能, 肝體失養(yǎng),責之于脾; 脾屬土, 具有溫煦升發(fā)之能, 寒濕痹阻則升清失職, 責之于肝[5]。 肝脾功能失調(diào)致機體運化、 疏泄功能異常,久之發(fā)為少食、 厭食。 肝脾同屬消化系統(tǒng)器官, 共同參與消化、 吸收過程, 故臨床治療慢性胃炎的關(guān)鍵在于疏肝止痛、 健脾和胃。
柴胡桂枝湯出自 《傷寒論》, 為小柴胡湯與桂枝湯相合而來, 即可發(fā)揮小柴胡湯的暢通經(jīng)絡氣血、 抑肝扶脾并轉(zhuǎn)邪外達, 又可發(fā)揮桂枝湯調(diào)節(jié)營衛(wèi), 調(diào)理脾胃陰陽之效, 二者相合, 調(diào)理營衛(wèi)、 表里之陰陽[6]。 柴胡桂枝湯方中黨參歸脾、 肺經(jīng), 可補充益氣、 健脾祛邪; 桂枝入心、 肺、 膀胱經(jīng), 可活血通絡、 溫經(jīng)散寒、 止痛; 芍藥歸肝、 脾經(jīng), 可養(yǎng)血柔肝、 平抑肝陽; 半夏歸脾、 胃經(jīng), 可降逆止嘔、 消痞散結(jié); 黃芩歸脾胃、 大腸經(jīng), 可清熱解毒、 燥濕; 生姜入脾、 胃經(jīng), 可溫中止嘔、 散寒; 柴胡入肝經(jīng), 可疏肝解郁、 止痛; 大棗補益脾胃;甘草補脾益氣、 止痛。 諸藥合用發(fā)揮疏肝解郁、 健脾和胃之效。 研究[7-8]表明, 芍藥中丹皮酚具有緩解疼痛的效果; 半夏有效成分可抑制Hp活性, 促進潰瘍愈合及食物消化; 柴胡粗皂苷可抑制胃液分泌, 抑制胃蛋白酶活性, 減輕潰瘍; 桂枝中桂皮可提高機體痛閾值, 減輕疼痛感。 同時結(jié)合促胃動力藥、抑酸藥等可加強對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 提升胃內(nèi)pH 值。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發(fā)揮標本兼治, 提升療效。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 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 表明柴胡桂枝湯聯(lián)合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效果較好, 可減輕患者不適感,改善癥狀。 慢性胃炎患者由于長期的胃黏膜炎性反應作用, 導致胃功能受損。 MTL、 NPY、 PGⅠ為胃腸激素指標, MTL 分泌減少提示胃腸動力功能障礙; NPY 為胃腸神經(jīng)遞質(zhì), 具有刺激腸道蠕動的作用; PGⅠ是胃底腺主細胞及頸黏液細胞分泌的物質(zhì), 其水平降低提示胃黏膜損傷加重。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 治療后觀察組MTL、 NPY、 PGⅠ水平高于對照組, 提示柴胡桂枝湯聯(lián)合常規(guī)西藥治療可增強患者的胃腸功能, 減輕胃黏膜損傷。
綜上所述, 柴胡桂枝湯聯(lián)合常規(guī)西藥治療肝郁脾虛證胃炎的效果較好, 可改善患者癥狀, 調(diào)節(jié)胃腸激素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