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溪子
對一本書讀懂沒讀懂,就看你能不能把厚書變成薄書。
還是在讀高中的時候,一位我崇敬的、很有學問的老師曾對我言:“對一本書讀懂沒讀懂,就看你能不能把厚書變成薄書?!蔽颐靼?,一本書是多厚就是多厚,是無法變薄的。老師這里所謂的厚書、薄書,并非指一本書因文字多少而書體有厚、薄,定是另有一番寓意。
我問道:“老師,厚書怎么能變薄呢?”老師說:“你拿到一本書準備閱讀時,書十幾萬字甚至幾十萬字,‘厚書’也;讀完之后,知書的梗概、得書中要領(lǐng),千把字甚至幾百字即可歸納,豈不是變成了‘薄書’!”當時,我對老師的這一說法似懂非懂。幾十年過去,我覺得慢慢地似乎有點明白了。
記得小學、中學上語文課,老師總要讓我們對課文分段,然后歸納段落大意,總結(jié)主題思想,有時還要分析這篇文章的寫作特點?,F(xiàn)在想來,這就是在培養(yǎng)我們“把長文變短文”。既然長文可以變短文,推而廣之,從文章延伸到書,也就可以變厚書為薄書了。
跟書打了一些年交道,對書有了些了解。評價一本書并不簡單,以致圖書評論成為一個領(lǐng)域、一個專業(yè),不乏一般書評家,還有各種專業(yè)書的評論家(如文學評論家、科普評論家……)。評論一本書的基礎(chǔ)是讀懂、掌握該書,書都沒讀懂,談何評論!而讀懂、掌握一本書不是一件易事,既需要文化、知識、專業(yè)、修養(yǎng)基礎(chǔ),還需要得當?shù)姆椒āH绾稳プx懂、把握一本書,不是一篇文章甚至一部書能說清楚的,更非我的水平、能力所及。
不過,我以為就一般而言,一本書,特別是一本比較好的書,都有“魂”和“韻”。
一本社科書、理論書,總是要表達、闡述、論證或批評一個觀點、主張,即通常所說的有主題,這恐怕是沒有多少異議的。文藝類書,特別是小說,情況就比較復(fù)雜了,說法也很多。有人主張小說是現(xiàn)實的反映,蘊含了作者的某種主張、認識或思想;有人主張小說總是要表達、傳遞一種思想、情感;有人則認為小說只是作家內(nèi)心的自我表露,無所謂其他……我以為,不管怎么說,一部小說總是要給讀者一些什么吧,或一種感受,或一種啟迪,或情感的震蕩。即使是作者的自我表露,那也總要表露點什么吧?總不能連作者本人也不知所云,空無一物吧!
我認為,只要是一本書,就有中學時代就常說的“主題思想”,我稱之為書的“魂”。
把書的魂表現(xiàn)出來、傳遞給讀者,需要通過一定的手段、方法、途徑、技巧。同樣是一本理論書,有的主題明確,論據(jù)充分,論證嚴密,讓讀者折服;有的寫得使人不得要領(lǐng),讀后如墜五里云霧之中。同樣是一本社科書,有的寫得玄奧、晦澀,語言佶屈聱牙,十分難讀難懂;有的寫得深入淺出,語言流暢,專業(yè)人士讀了不覺得俗、有所得,一般讀者不覺得枯燥,也能明白個差不多。
至于小說,那就更加豐富多彩了。有的情節(jié)跌宕起伏,人物命運千回百轉(zhuǎn),牽動著讀者的神經(jīng),讓人時而長吁短嘆,時而平靜如水。有的觀念、認知、情感與一些讀者“同構(gòu)”,引起這些讀者強烈的共鳴。有的表現(xiàn)“邏輯”、情感與讀者“逆構(gòu)”——與眾人心目中的認知相反,黑白顛倒,黑的白了,白的黑了;好的壞,壞的好;喜變悲,悲而喜——使讀者如五雷轟頂。有的談事說人從容不迫,娓娓道來,遣詞造句樸實無華,情趣淡雅,讀者閱之,腦中如吹過一縷和煦的清風,心里像飲了甘冽的山泉……
這種表現(xiàn)書“魂”的技巧、意境、特色,我稱之為書的“韻”。
我以為,讀一本書,無論是社科圖書還是文學作品,如果準確清晰地明白了書的魂,體味到了書的韻,那就可以說基本上讀懂了這本書。如果在此基礎(chǔ)上更進一步,從頭到尾、從部分道整體,在頭腦里編織出一個這本書的“提綱”,那就可以說,把這本厚書變薄了。
當然,這只是我讀書的一點體會,恐怕連一管之見也難談得上,也許錯漏百出,在此不揣淺陋和盤托出,與大家交流。
常言道:“法無定法,非法法也?!弊x書也無定法,因人而異,幾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讀書方法。無論什么方法,有效就好。不過,我以為變厚書為薄書的說法,對我們還是有意義的。在我看來,這種說法其實就是一個形象的比喻,它告訴我們怎么樣從總體上去把握一本書。讀書不可讀完把書一扔了事,要進行一番分析、歸納、思考,從一堆文字中索得書之綱要、妙處,如此方算得讀懂了。
總之,讀書是為了有所得,或增長知識,或解疑釋惑,或消遣,或?qū)と∶赖南硎堋@一切,不得“書魂”“書韻”,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