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德,李 琪
(赤峰學院 圖書館,內(nèi)蒙古 赤峰 024000)
遼朝接受儒家文化,確立“尊孔崇儒”基本國策,稱自己為中華民族祖先炎帝的后裔,自覺歸屬于中華民族。在統(tǒng)治方式上接受了中原政權(quán)相關(guān)制度的成果,建五京,興學校,實行科舉,因俗而治。在遼宋關(guān)系上,遼朝以北朝自居,稱宋為南朝,強調(diào)南朝和北朝為一家,都是“中國”的意思,倡導“華夷同風”。當漢士講《論語》至“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時,道宗插言道:“吾聞北極之下為中國,此豈其地耶?”漢儒給遼道宗講解《論語》避諱“夷狄之有君”句時,道宗說:“上世獯鬻、獫狁蕩無禮法故謂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異中華何嫌之有?!盵1]《遼史》記載,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曾“問侍臣曰:‘受命之君,當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對。太祖曰:‘佛非中國教?!ㄒ桑┍对唬骸鬃哟笫?,萬世所尊,宜先?!娲髳?,即建孔子廟,詔皇太子春秋祭奠”[2]。道宗時期,漢文化為契丹貴族普遍接受,儒家的封建政治思想在遼朝的統(tǒng)治中居于重要地位。
“圣宗時,止以詞賦、法律取士,詞賦為正科,法律為雜科”[3],勢必引導人們向心于美文,馳騖于詞賦。詞賦為正科,必然會激發(fā)人們對詩、詞、賦等創(chuàng)作的興趣。遼朝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王朝,統(tǒng)治者大都通曉漢文,以漢文為尊,且多用漢文寫作,包括詩、詞、詔書、傳記、章奏、志等。而詩詞作者僅局限于皇帝、帝后、宗室、群臣、著帳郎君子弟。從五言到七言,從“樸實直白”到“袖中余香”,從“叢林伏虎”到“飛燕入昭”,從“文章通谷蠡”到“何必昧真心”,遼代存世詩百余首?!疤ㄈ缑仔。鄬W牡丹開”,遼代詩詞是中國文學史上寶貴的一頁。
應(yīng)制屬和君臣同志華夷同風詩
[遼]蕭觀音
虞廷開盛軌,王會合奇琛。到處承天意,皆同捧日心。
文章通谷蠡,聲教薄雞林。大宇看交泰,應(yīng)知無古今[4]。
這首五言律詩作于清寧三年(1057)八月。時道宗以《君臣同志華夷同風詩》進皇太后(原詩已佚),這首詩是應(yīng)制唱和之作?!熬纪尽笔侵妇忌舷峦膮f(xié)力,振興遼朝。而“華夷同風”是指遼王朝吸收借鑒中原王朝的政治體制、法律制度,二者同為華夏文明?!捌骅 敝競鲊癍t,象征天命所在,渲染萬眾歸心的王政氣象,到處承受皇帝的恩澤,天下都有“捧日之心”。后兩句是指遼天子聲威文教被及四海,遼朝以仁孝禮樂文化感化四方?!肮润弧睘樽笥倚倥醴馓?,“雞林”即新羅國名。遼朝不把自己看作“夷狄”,而是看作中華文明傳統(tǒng)傳播到的較遠的地域,這在政治上、文化心理上對促進民族融合都具有重要意義。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九《北狄傳》中記載窟哥等部歸順唐朝,賜姓李,李姓也是契丹族姓氏之一,如李失活、李盡忠、李光弼。契丹貴族重視學習中原文化,貴族階層往往都受過漢文化教育。《新五代史》卷七十二《四夷附錄》記錄耶律阿保機和唐明宗的使者姚坤對話時說:“吾能漢語,然絕口不道于部人,懼其效漢而怯弱也?!睆倪@段話可以看出,耶律阿保機熟悉漢語,有著豐富的歷史經(jīng)驗和深厚和漢語言文化修養(yǎng),但限制普通民眾的漢化,這一政策一直持續(xù)到遼代滅亡。遼朝這一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成就了一批貴族出身的詩人。
耶律倍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長子,曾被立為太子?!镀醯尽份d:“贊華性好讀書,不喜射獵。初在東丹時,令人賚金寶私入幽州市書,載以自隨,凡書萬卷,置書堂于醫(yī)巫閭山上,匾曰‘望海堂’?!蹦赣H述律后擔心耶律倍崇尚儒家文化,不利于遼朝征戰(zhàn)和疆土拓展,損害遼朝體制和契丹貴族利益,便扶植耶律德光即位,即遼太宗。故耶律倍改封為東丹王,后投奔于后唐,授官職,賜國姓,改名為“李贊華”。耶律倍曾通過《海上詩·小山壓大山》“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xiāng)人,從此投外國”這一五言古體詩,抒發(fā)了帝位被廢,還受其弟太宗猜忌,壯志難酬、亡命海外、投奔異國的悲涼凄楚之情。本詩巧妙地用契丹文和漢文表達了耶律倍的悲憤?!吧健痹谄醯ば∽种惺恰昂埂钡囊馑?,“小山壓大山”就是“小汗壓大汗”,是對耶律德光奪去自己帝位的怨恨,既有鮮明的意象,又有深微的隱喻。清代文學家趙翼論此詩說:“情詞悽婉,言短情長,已深合于風人之旨矣?!盵5]金代詩人元好問曾賦詩詠贊耶律倍的才華,高度評價了他的詩畫成就:“意氣曾看小字詩,畫圖今又識雄姿。血毛不見南山虎,想得弦聲裂石時?!盵6]耶律倍是位出色的詩人、學者,是遼代詩歌史上的開創(chuàng)性人物。
《遼史》記載遼代幾位皇帝愛詩之事。史載遼圣宗十歲能詩,曉音律,尤喜吟詩。遼興宗也善為詩文,重熙十九年(1050年,北宋皇祐二年)宋使趙概至遼,遼興宗于席上請賦《信誓如山河詩》。遼朝統(tǒng)治者深受中原文風濡染,雅好詞翰者眾?;实酆鸵恍h臣能詩者結(jié)為詩友并切磋詩詞?!哆|史·張孝杰傳》中即有(皇)上誦《黍離》詩:“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孝杰奏曰:“今天下太平,陛下何憂?當有四海,陛下何求?”道宗大悅?!而喗胁恐尽酚浻小陡梢晒谈缰匚缇瀑Y詩》云:“屈子沉江真是躁,田文及戶亦成虛。”[7]說明不僅熟悉屈原的作品,而且對先秦漢魏的詩歌典籍非常了解。史志皆云遼圣宗親以契丹大字譯白居易《諷諫集》,召諸臣讀之,還寫出“樂天詩集是吾師”[8]之句,自號為“樂地”。
遼道宗耶律洪基皇后蕭觀音,工書能詩,善彈箏、琵琶,自制歌詞,是遼代女詩人的杰出代表。其詩作《懷古詩》的前兩句“宮中只數(shù)趙家妝,敗雨殘云誤漢王”借用了李白《清平調(diào)(二)》中的“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據(jù)《西京雜記》記載,趙飛燕宮中裝飾奢侈豪華,衣裙花樣繁多新奇,因而“趙家妝”最多?!稘h書·外戚傳》記載:“趙氏亂內(nèi)?!痹娋浔闶菍w飛燕的指責。后兩句“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窺飛燕入昭陽”表達了對趙飛燕的同情。熟讀歷史研習唐詩宋詞的蕭觀音,在詩中表達了自己對歷史獨到的見解,立意鮮明卻用語含蓄。蕭觀音還有詩作 《伏虎林應(yīng)制》,詩云:“威風萬里壓南邦,東去能翻鴨綠江。靈怪大千俱破膽,那教猛虎不投降。”這首詩是年僅十六歲的蕭觀音隨道宗狩獵于木葉山伏虎林所作。此詩圍繞獵事而作,卻意義極深,回憶先祖滅渤海,威宋庭,駕馭西夏,天威猶在,生靈懼怕,猛虎仆伏,鼓勵君王重振雄心,威服四方。此詩雖短但構(gòu)思機巧,以詩喻政,家國意識極其濃烈,表現(xiàn)出強烈的政治意識和卓越高遠的政治見解,對國家、對民族充滿強烈的責任感與正義感。契丹族女詩人與其他時代的女詩人相比,具有契丹民族豪健尚武、枯強恃勇的民族性格和精神觀念[9]。
自興宗后,遼朝舉國崇佛,蘇頌在游遼中京時記載:“塔廟奚山麓,……棟宇欲騫騰。邊禮多依佛,居人亦貴僧。”遼朝佛學繁榮發(fā)達,漢人高僧輩出,“儒釋并舉”或“儒表釋里”的現(xiàn)象也很普遍?;实垡才c僧道為友,以詩相和,出現(xiàn)了大量與佛教密切相關(guān)的詩。耶律宗真《以司空大師不肯賦詩以詩挑之》詩云:“為避綺吟不肯吟,既吟何必昧真心。吾師如此過形外,弟子爭能識淺深?!薄斑^形外”“識淺深”是通過詩來探討佛理。道宗《賜法均大師句》“行高峰頂松千尺,戒凈天心月一輪”,也說明此詩是佛理詩。
《醉義歌》的出現(xiàn),將遼朝詩詞推向頂峰。今文譯詩見于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文集》,詩作者為寺公大師。這首詩長達120句,842字,不僅是遼詩之冠,而且在中國詩史上也是罕見的長篇佳作?!蹲砹x歌》中首先描寫了環(huán)境,重陽佳節(jié)“曉來雨霽”“搖曳風香”,“幽人嘆幽居”,只能安慰自己“皆吾鄉(xiāng)”,用儒釋道來闡解人生?!帮L云不與世榮別,石火又異人生何。梁冀跋扈德何在,仲尼銷跡名終多。”其中的“電光石火”是佛教用語,比喻世間事物生滅變幻無常迅速;梁冀是東漢權(quán)臣,立沖、質(zhì)、桓三帝,稱“跋扈將軍”;仲尼即孔子,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大成至圣先師”,倡導仁義禮智信?!疤┥捷d斫為深杯,長河釀酒斟酌之”,醉酒最大的興致是至樂無形,詩句意為要把泰山削砍為杯子,用長江水釀成酒來喝,意象雄渾而新穎,極具創(chuàng)造性?!八臅r為馭馳太虛,二曜為輪輾空廓?!仗找蝗斡裆筋j,藉地為茵天作幕?!睂懥舜笞砗蟮木辰纾翰灰蚣竟?jié)變化而駕日月,馳太虛,以地為席,以天為幕,空間何等闊大,與整個宇宙融為一體。詩人具有契丹民族豪放粗獷的氣質(zhì),加上自身素質(zhì)和道德修養(yǎng),借飲酒這一過程,闡明了自己對儒釋道思想的認識,用以開釋自己的人生憂患,深感人世的無常與短暫。詩人采用了歌行體,整個詩篇氣勢充沛,內(nèi)涵豐富,藝術(shù)表現(xiàn)貼近生活,是一位老人人生閱歷的感慨之聲。
遼朝采用唐制,詔定法律、文字,建五京都市、宮殿、學校、寺廟,確立各項政治制度,因俗而治,實行“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實行科舉制度,設(shè)詩賦科,學唐詩。遼圣宗最推崇的中原漢族詩人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白居易詩主旨明確,詩語通俗,易于為契丹人接受,因而,白居易的詩歌在遼朝土地上不脛而走,而白居易也有眾多崇拜者。
“澶淵之盟”后,遼宋罷戰(zhàn)言和,以兄弟相稱,互派使臣和生旦使,為了相互了解民風,選擇一些文才出眾的人相互出使。據(jù)傅樂煥《遼史從考(三)》:“宋遼約和自澶淵之盟(1005)迄燕云之役(1122)凡一百十八年,益以開寶迄太平興國間之和平(974—979凡六年),綜凡一百二十年。估計全部聘使約一千六百余人。”隨著遼宋之間交往交流的增多,出現(xiàn)了一些反映民族交融的詩篇。
蘇轍、歐陽修、沈括、蘇頌都曾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出使過遼,從這些詩人的詩作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文化交流。蘇轍《欒城集》卷四十二稱蘇軾的《眉山集》已經(jīng)傳到遼朝。蘇轍詩《神水館寄子瞻兄四絕》也提道:“誰將家集過幽都,逢見胡人問大蘇?!盵10]公元1055年,時任北宋翰林學士的歐陽修,奉宋仁宗趙禎之命,使遼祝賀耶律洪基即位,曾到過遼中京和上京,在返回宋朝時,有感于遼的風土人情,寫了數(shù)首詩,在《契丹道中五言長韻中》稱“講信鄰方睦,尊賢禮亦隆”。宋臣蘇頌曾在耶律洪基朝多次使遼,留下了許多詩賦,《中州紀事》中的“最是使人知幸處,輕裘不覺在殊方”給予遼朝高度贊譽。《宋史》卷三百二十《余靖傳》提到,余靖“三使契丹,亦習外國語,嘗為番語詩”。在一次使遼時,遼朝皇帝提到,如果能用契丹語作詩,便為余靖飲酒。余靖舉起酒杯賦了一首兼有漢語和契丹語的詩:“夜宴設(shè)罷侈盛也臣拜洗受賜也,兩朝厥荷通好也情斡勒厚重也,微臣雅魯拜舞也祝若統(tǒng)福佑也,圣壽鐵擺嵩高也俱可忒無極也?!被实叟e大杯,謂余曰:“能道此,余為卿飲。”[11]余靖被大遼皇帝的熱情所打動,心情非常激動,大醉,“兩朝信使休辭醉,皆得君王帶笑看”。
在民族交往交流的基礎(chǔ)上,受到漢族詩人的影響,遼朝也涌現(xiàn)出喜好詩詞的皇帝和貴族詩人。耶律洪基便是其中的代表。耶律洪基于重熙二十四年(1055)即位,改元清寧,廟號道宗。耶律洪基執(zhí)政期間堅持對宋通好,臨終前仍不忘囑咐子孫“切勿生事”。而且他頗好漢族文化,其漢詩氣象磅礴、意境深遠,是詩詞造詣最高的遼代皇帝,與皇后蕭觀音珠聯(lián)璧合,聯(lián)袂創(chuàng)作了多首應(yīng)制詩,反映了遼代的社會文化和政治環(huán)境,作品收于《清寧集》中,今已亡佚。遼道宗把賦說成是香味,將抽象符號寫成具體感覺。其代表作《題李儼黃菊賦》:“昨日得卿黃菊賦,碎翦金英填作句。袖中猶覺有余香,冷落西風吹不去?!贝嗽娨怀?,爭相傳送,遠播北宋詞壇。元代張肯點染其辭,寄《蝶戀花》云:“昨日得卿《黃菊賦》,細剪金英,題作多情句。冷落西風吹不去,袖中猶有余香度。”
遼代末期邢具瞻的 《出塞》“樓外青山半夕陽,寒鴉翻墨點林霜。平沙細草三千里,一笛西風人斷腸”[12],借塞外風光表達了思鄉(xiāng)的情緒,用視覺為聽覺鋪墊,是不可多得的情景交融作品。
契丹人“以武立國”,卻重視學習漢族文化。在遼朝生活多年的漢族知識分子,以文會友,吟詩作賦,既陶冶了情操,提升了自己的文藝修養(yǎng),又促進了儒學在北疆的傳播。契丹族建政權(quán)于唐末五代,受唐朝政治經(jīng)濟文化影響,虛心學習,“尊吾師”,與宋對峙,簽盟約,派使者,錄風情,詩詞成為促進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