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讀海子的詩:“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關(guān)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當時沒有多想,只覺得美好而溫柔。后來有一天忽然冒出個疑問:為什么是“從明天起”?為什么要等到明天再做那些美好的事?為什么不現(xiàn)在就開始?
很多人都是這樣,每天做著不喜歡但必須做的事,忽視自己內(nèi)心的渴望,把真正想做的事排在計劃表的末尾。比如約某個朋友見面,去某個心心念念的遠方,看幾部一直想看的電影,帶父母去某家餐廳嘗嘗鮮……總覺得總有機會,然而拖著拖著,就不了了之,或者再也沒機會了。太忙了,錢不夠,時機不成熟……這些導致你拖延的因素,真的有那么重要嗎?如果發(fā)自內(nèi)心地想去什么地方,努力擠出點時間,省點錢出來,咬咬牙也就去了。
我有個朋友,四年前就說再也受不了自己供職的公司,想要辭職、創(chuàng)業(yè),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可是遲遲等不到她預想中的“好時機”。一開始是看到有望升職加薪,拖了一陣子;后來說把手里的項目做完就辭職,又拖了一陣子;終于鐵了心要辭職,又舍不得快到手的年終獎,就又堅持了幾個月;再后來覺得創(chuàng)業(yè)風險太大,所以又回到了觀望狀態(tài)……我知道職場人很難說辭職就辭職,但就她這樣子,到底要拖到什么時候才能真正做一回想做的事?所謂的完美時機真的存在嗎?沒有什么事是簡單輕易的,如果發(fā)自內(nèi)心熱愛,就值得為之付出代價。
上高中的時候,學習緊張,壓力大,每當有同學吐槽太苦太累的時候,老師就會說:“高中是最苦的階段,堅持一下,上了大學就好了!”我們信以為真,為了傳說中“輕松自由無憂無慮”的日子埋頭趕路。結(jié)果上了大學才發(fā)現(xiàn)跟想象中很不一樣,雖然自由了一些,但一點也不輕松,論文、畢業(yè)、考研、找工作的壓力接踵而來。大學畢業(yè)后就輕松了嗎?工作后養(yǎng)家糊口的壓力其實更大,當年想要“趕快熬過去”的日子反而成了最懷念的時光。
問題出在哪里?是因為人生從頭到尾都是辛苦的,還是因為你從頭到尾都在有意無意地錯失和浪費享受生活的機會?
匆匆趕路時就不能好好生活了嗎?即使在最忙碌的高三,我也會每天在晚自習結(jié)束后抬頭看一眼月亮,在睡前見縫插針地寫兩行日記或者翻兩頁與考試無關(guān)的書。有些老師會在課內(nèi)課外抓住各種機會講點輕松的話題,讓大家在沉悶的氛圍里透一口氣;有些同學會在教室里偷偷吃零食,在自習課跑出去玩雪,或者在課間播放幾首流行歌。如今想來,高三的生活確實艱苦,但也有很多零碎的美好回憶。匆忙趕路的時候,也可以抬頭看看陽光,彎腰聞聞花香啊。
常常聽到這樣的話:“再等等,忍一忍,以后就好了。”“再堅持一下,熬過這個階段就萬事大吉了?!薄暗韧ㄟ^這次考試,我再認真享受生活,現(xiàn)在就先埋頭趕路,咬牙熬過去……”真奇怪,為什么人們都覺得存在那樣一個節(jié)點,在抵達那個點之后,生活就會事事順利、煩惱全無?他們真的相信嗎?也許他們心里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只是設立一個虛幻的目標,自欺欺人,支撐自己前行罷了。倘若真有那樣一個節(jié)點,大概就是你真正決定要快樂、當下就開始享受生活的時刻。
我看到很多人都在全力以赴,期待那所謂美好時光的到來。他們把重心和希望都放在了未來,忘了當下的每時每刻才是認真生活的機會。有點可憐,也有點可笑。他們的習慣是:蒙住眼睛奮力趕路,奔著某個目標而去,抵達之后,來不及歇歇腳,就立刻趕往下一個目標。一個目標接著一個目標,全然沒有享受生活的機會。問題在于,人生不是目標和結(jié)果,而是過程。唯有過程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如果你決定要好好生活,如果你真的要做一個幸??鞓返娜?,那就別等到明天?,F(xiàn)在,立刻馬上開始吧,無論身處何時何地。從今天起,你就可以做一個幸福的人,喂今天的馬,劈今天的柴,周游今天的世界……
高源
筆名蜜蜂聽雪,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洛陽文學院簽約作家;在《兒童文學》《讀者》等數(shù)十家刊物發(fā)表作品;曾獲“小十月”文學獎,《兒童文學》金近獎、“溫泉杯”大賽獎、徐志摩微詩歌大賽獎等;出版《長安夢》《秋安》《藍莓日記》《無法長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