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琴
那天,我心血來潮,想燉一鍋冬瓜排骨湯,打開冰箱卻發(fā)現(xiàn)冬瓜太少了。我在櫥柜里翻找,發(fā)現(xiàn)還有晾好的海帶,便順手拿來和冬瓜、排骨燉在一起。
經(jīng)過小火慢燉,看似寡淡的湯倒也滋味十足,排骨軟爛,冬瓜微甜,海帶的鮮味也融入了湯里。愛人這些年對飲食越來越挑剔了,但他喝了湯后說:“最好喝的一次,對胃口!”從此,冬瓜海帶排骨湯,在我家有了正式的名分。
口味,其實(shí)是隨著年齡變化的。
剛成家的那幾年,我們兩個人手腳笨拙,平時又缺少油水,偏好的口味幾乎相同:炒菜必定要夠香夠辣,濃油赤醬,大火爆炒;做包子、餃子,要一咬流油的那種;偶爾做排骨或雞肉,必定燒得濃艷油亮,香氣四溢,吃一頓能飽三天。
彼時年輕的兩個人,好起來似蜜里調(diào)油,爭執(zhí)時則水火不容。最后往往以一個盤子摔成八瓣終結(jié)爭端,然后一個人摔門而出,另一個人蹲在屋里痛哭流涕。那些日子,時而酸甜,時而辛辣,如今偶爾回味一下,也覺得鮮活嗆人。
什么時候開始,我們的口味變了呢?白面里要加上蕎麥面、黃豆面,曾經(jīng)發(fā)誓一輩子不想再碰的玉米面被蒸成各色饅頭或窩頭;南瓜、地瓜、山藥、土豆,這些年輕時不想多看一眼的食物,現(xiàn)在常常頂替了饅頭和米飯的位置;餐桌上多了涼拌菜,多了蘸醬生吃的綠葉菜,原來喜歡的油炸、紅燒類食品,漸漸被冷落。
兩個磨合了半生的人,有多久沒起過爭端了呢?自己也記不清楚了。碗盤瓢盆安靜地待在櫥柜里,好像從未經(jīng)歷跌宕起伏,只字不提曾經(jīng)傷感的記憶。日子越久,兩個人的脾氣就變得越溫和,再也不會用棱角去刺痛對方。我們學(xué)會了響應(yīng)欣喜,懂得了共情憂傷,時光如水流轉(zhuǎn),風(fēng)平浪靜。
我們的口味,隨時光悄悄變化著:他喜歡早餐時吃幾片醋泡生姜,喜歡蘿卜絲湯,喜歡酸酸甜甜的水果;我不喜歡吃酸味的水果,也不喜歡甜味的菜,更不吃蔥、姜、蒜。兩個人的喜好漸漸南轅北轍,卻并不妨礙彼此和平共處,在家做飯、外出就餐,我們都會照顧對方的口味。普通人過日子也許就是這樣,一點(diǎn)一點(diǎn)遷就著、包容著,歲月最終平淡而悠長。
恰似我們家里的海帶和冬瓜,原本互不相干,并無交集,卻在歲月煙火里,以排骨為引,互經(jīng)煎熬,互相釋放,互相成全,終于成就了一鍋鮮香濃郁的家常至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