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及媒體人應該始終如一像愛惜生命般維護媒體的公信力,在實際工作中守初心、擔使命,唱響時代主旋律,弘揚社會正能量。媒體人要堅持提高政治素質、提升業(yè)務能力、錘煉優(yōu)良作風,維護媒體公信力,共同營造風清氣正、健康有序的新聞傳播生態(tài)。
01公信力是媒體的生存之本
媒體公信力是什么
1999年,黃曉芳在《公信力與媒介的權威性》中將“公信力”定義為“媒介在長期的發(fā)展中日積月累而形成,在社會中有廣泛的權威性和信譽度,在受眾中有深遠影響的媒介自身魅力”。媒體公信力是指新聞媒體本身所具有的一種被社會公眾所信賴的內在力量,是媒體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位置,是衡量媒體權威性、信譽度和社會影響力的標尺。
在我國,主流媒體肩負著崇高職責與神圣使命,是黨和政府的傳聲筒和代言人。媒體公信力也是媒體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的基礎。主流媒體既要及時、準確地向人民群眾傳達黨的“好聲音”,又要真實反映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與“心里話”。一個公信力高的媒體,發(fā)布的作品必然受人民群眾歡迎、信賴;公信力低的媒體,發(fā)出的信息人民群眾肯定會排斥、不信任。
當前媒體公信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會上指出,“伴隨著信息社會不斷發(fā)展,新興媒體影響越來越大。我國網民達到8.02億,其中手機網民占比98.3%。新聞客戶端和各類社交媒體成為很多干部群眾特別是年輕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源”。在互聯網信息技術還沒有像今天這樣普及的年代,傳統(tǒng)主流媒體有著神圣的光環(huán),代表著權威,人們遇到困惑與不解會習慣性地“看看報紙上怎么說”“聽聽電視怎么說”……隨著網絡的普及和個人通信設備的更迭,在人人都是媒體的時代,一個人、一個智能手機就可以發(fā)布作品。新興媒體特別是自媒體的興起與發(fā)展,以及網絡作品的良莠不齊等多種因素沖擊著媒體的公信力。
媒體及媒體人的不良行為是導致媒體公信力降低的客觀因素。當人們發(fā)現一些無良從業(yè)人員的失德現象時有發(fā)生時,對媒體提出了更多質疑的聲音,對媒體的信任危機逐漸加大,媒體形象隨之嚴重受損。
02媒體該如何維護公信力
黨媒姓黨? 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時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堅持黨性原則,最根本的是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
各級主流媒體作為新聞宣傳主陣地要突出黨建引領,突出黨媒政治屬性,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唱響時代主旋律、弘揚社會正能量,始終確保新聞宣傳工作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必須強調的是,正確的輿論導向是媒體的立足之根本,也是媒體屬性的要求,更是公眾對媒體公信力的需求。
媒體必須始終堅持“內容為王”
“內容為王”包括內容的政治性、真實性、準確性。這個世界每天都會發(fā)生很多的事情,媒體的工作并不是報道所有事實,符合時代主旋律、彰顯社會正能量的事情才是媒體報道的內容。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如果媒體所報道的事件因斷章取義、觀點片面、張冠李戴而導致新聞失去真實性,不僅新聞本身變得毫無價值,失真新聞事件一再發(fā)生勢必為媒體形象抹黑,在受眾心中造成信任危機。
因此,媒體必須嚴格落實審核和把關制度,確保發(fā)布作品零錯誤。一個媒體經常性發(fā)布錯誤的作品,就會降低信譽度,頻繁出現錯誤,群眾質疑聲就會積累,媒體形象就會大打折扣,損害報道主體及群眾利益,危及媒體自身的公信力。
杜絕“自媒體亂象”的滲透
主流媒體肩負著客觀、真實記錄時代的使命與擔當,同時也具有更正錯誤、辨別是非的責任與義務。主流媒體要堅持圍繞大局、關注民生、服務群眾,要以社會效益為主,不能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自降品位,隨波追流、嘩眾取寵。
當前,網絡自媒體行業(yè)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信息發(fā)布門檻低,把關、審核程序較主流媒體簡單,致使出現了一系列“自媒體亂象”。新聞失實會失去人民群眾的信任,低俗失德也會降低媒體自身的品位。以媒體信譽度為代價,過度追求經濟效益與社會影響都是不可取的,得不償失。主流媒體要堅定立場,遵循行業(yè)準則,提升道德素養(yǎng),牢記自身職責所在,杜絕“自媒體亂象”的滲透。
培養(yǎng)一支高素質的隊伍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創(chuàng)新之基、發(fā)展之核、力量之源。媒體要發(fā)展,必須要保證做好全媒體時代的人才培養(yǎng)工作,全力打造高素質全媒體人才隊伍。
媒體融合發(fā)展改善了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報道方式單一、各自為政的短板,傳播主陣地也從“大屏”逐步轉向“小屏”,單向的受眾傳播思維變成用戶交互式體驗產品思維,媒體生態(tài)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新媒體時代媒體人要熟悉報紙期刊、廣播電視、互聯網、新媒體等不同類型媒體的傳播特點,要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剪輯等多種能力為一身,要能扛起攝像機拍攝、端起照相機拍照、掏出手機現場拍攝剪輯短視頻,成為能拍、能寫、能剪輯的“多面手”。
媒體要高度重視人才培養(yǎng),讓從業(yè)人員個個素質高、業(yè)務精,成為理念先進、技術精良、作風優(yōu)良的全媒體人才。同時要做好人才梯隊建設,堅持“傳幫帶”機制,不斷充實媒體隊伍中的青年力量,積極鼓勵有志青年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脫穎而出。
03
加強媒體人自身建設
為媒體公信力添磚加瓦
媒體要保持良好的公信力,離不開從業(yè)人員的共同努力。媒體人的職業(yè)素養(yǎng)、專業(yè)技能、言行舉止等都直接影響所在媒體的對外形象與媒體公信力。
提高政治素質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好的輿論可以成為發(fā)展的‘推進器’、民意的‘晴雨表’、社會的‘黏合劑’、道德的‘風向標’,不好的輿論可以成為民眾的‘迷魂湯’、社會的‘分離器’、殺人的‘軟刀子’、動亂的‘催化劑’?!?/p>
當今社會科技、經濟高速發(fā)展,為所有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空間和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這就要求媒體人要提高政治意識,堅定不移跟黨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牢記初心使命,引領正確方向。所有媒體人要堅定遵循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用嚴的標準、高的要求嚴于律己。媒體人首先要提高政治素質,做一個敬業(yè)奉獻、誠實公正的人,只有心中充滿正能量,才能正確看待正能量的人和事,才能開展客觀、真實的宣傳報道,在新時代展現新氣象、實現新作為。
提升業(yè)務能力
“打鐵還需自身硬?!边@就要求媒體人要提升業(yè)務能力,練就一身好把式、真功夫,采寫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精品佳作。
主流媒體從業(yè)人員大多受過專業(yè)教育,新聞素質過硬,業(yè)務能力突出,但是社會的飛速發(fā)展與行業(yè)的特殊性要求媒體人必須不斷加強學習,提升業(yè)務能力。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對媒體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媒體人要改變過去一崗一技的工作模式,適應多平臺發(fā)布的運營機制,只有保證自身業(yè)務能力全面、專業(yè),才能不被淘汰,才能跟得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媒體從業(yè)人員要掌握全媒體傳播技術,提高全媒體采編能力,做到有“幾把刷子”,會“十八般武藝”,真正成為“全媒化”“復合型”的媒體人才。
每一個媒體人都要不斷加強自身業(yè)務能力,通過勤學習、善思考豐富自己的頭腦,開擴自己的眼界,實現“我手寫我心”,通過圖像和文字生動、形象地講好群眾故事,用真情為群眾服務,創(chuàng)作出更多優(yōu)秀作品。
媒體人是雜家,要對社會各方面事物有通盤、基礎、常識的了解,應該具備各學科知識領域知識體系的基礎,這樣才能在高速變化的信息社會中提高對信息價值的判斷能力。媒體人是媒體的“主人翁”,要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里,同時也應該保持史學家的嚴謹態(tài)度,深入基層,到新聞第一現場,讓腳上沾滿泥土,筆頭浸滿鄉(xiāng)野的芳香。媒體人要不斷提高社交能力,“平常事,細觀摩”,將報道內容用群眾熟悉的語言和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講好發(fā)展故事,傳播人民心聲,以過硬的能力做好宣傳報道工作,進而提升媒體形象,維護媒體公信力。
錘煉優(yōu)良作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作風和形象關系黨的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戰(zhàn)斗力,決定黨和國家事業(yè)成敗?!焙玫淖黠L才能帶來好的風氣,才能干好事業(yè)、做出成績。在“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通訊者”的時代,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媒體及媒體人更要深刻認識作風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下大力氣錘煉好作風。
媒體人是社會的公眾人物,一言一行既代表個人形象,同時也代表所在媒體的形象。優(yōu)良作風可以維護媒體形象,不良的言行舉止會給媒體形象抹黑,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長此以往媒體的話語權也將降低。
因此,面對多重誘惑,媒體人要錘煉優(yōu)良作風,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自制力,自覺抵制有償新聞、虛假新聞。
04關于維護媒體公信力的思考
媒體公信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也是媒體人最容易忽略的,即使偶爾出現錯誤,也不會上升到媒體公信力的高度,殊不知正是一個一個的錯誤導致了從量變到質變的嚴重后果。
媒體及媒體人既要與國家利益保持高度一致,同時也要反映人民群眾的思想和心聲。要有正確的是非觀念,要時刻牢記自己公眾代言人的身份和立場,對真善美進行宣傳報道,對假惡丑進行揭露。要像天平一樣公正客觀,不能把個人好惡等情緒帶入作品中。維護媒體公信力需要媒體及媒體人共同努力,堅持不懈、始終如一,共同營造風清氣正、健康有序的宣傳報道新空間。
作者簡介:
黃曉娟(1985—),本科,編輯,研究方向:媒體融合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