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詩人蔣立波,用了三年時間,在嵊州老家的大山里,建起了一家“磨石書店”。許多人不理解蔣立波的執(zhí)拗,可是當(dāng)你隨著蔣立波的敘述回到他的童年,感受那一份對書籍的迷戀、對閱讀的熱愛時,你會發(fā)現(xiàn),這份執(zhí)拗背后,是一個愛書人的情懷:開在山頂上的書店,是想在一個更高的精神海拔上與它的讀者相遇。以下是他的自述。
2019年,我開始了這家書店漫長的修建。中間因為疫情的反復(fù),建建停停,停停建建,加上地處偏僻,裝修計劃的不斷更改,有時甚至陷入幾個月的停頓。直到三年以后,它終于在我的嵊州老家西景山的茶園中矗立起來,上下兩層,大玻璃窗和方塊形小窗搭配,一種純白的極簡主義風(fēng)格。
當(dāng)我將一幅出自畫家陳雨之手的葡萄牙詩人佩索阿的木刻水墨肖像掛上書店墻壁,我感覺到了某種恍惚迷離的不真實感。佩索阿穿越漫漫時空來到了我的老家西景山,這或許是一個隱喻,一個小小的奇跡。在四周巍巍群山的包圍中,這幢白色建筑更像是一件不可思議的裝置作品,附近的村民起初看它的眼光,就像看見了天外來客。
我不想用情懷之類的大詞來解釋我對擁有一家書店近乎固執(zhí)的癡迷,但它確實是我揮之不去的情結(jié)?;剡^頭去看,這一切或許應(yīng)該追溯到我童年時,那一份對書籍和閱讀的愛好和迷戀。
我的父親是一名粗通文墨的鄉(xiāng)村知識分子,愛好下棋、看書,也會寫古體詩;母親讀過解放初期的高小。在我的童年時期,母親會抱著我認(rèn)讀連環(huán)畫和舊時的國文課本,直到我酣然入眠。父親每天晚上會講各種故事:西游、水滸、三國、說岳……包括他自己原創(chuàng)的故事。有一次父親講到一大隊人馬過橋時,突然停下來不講了,我自然急著追問,父親沉默不語,看我急了,他才不無狡黠地告訴我:“別急別急,你等等,他們還在過橋呢?!?/p>
我由此懂得了空白和沉默在文學(xué)中的必要性,這或是我最早接受的一種文學(xué)教育吧。
老家閣樓上有一只用于存放衣物的樟木箱子,我會偷偷爬上閣樓翻看那些隱藏在衣物下面的書籍。小學(xué)五六年級我就能把豎排繁體版《東周列國志》和《蕩寇志》大致讀下去,初一時讀完了《水滸傳》和《青春之歌》,《紅樓夢》沒有完全讀下去,但似懂非懂中也翻讀了小半本。這些幼年的閱讀經(jīng)歷讓我很早就進入了一個有別于外部世界的奇異空間,一個語言和想象統(tǒng)治的夢幻王國。
我永遠(yuǎn)記得閣樓上的這只樟木箱子,在濃烈的樟腦丸的香氣中,我一層層地翻下去,每一次都像是一場幼小心靈的探險之旅。我記得翻到最下面一層時看到《紅樓夢》的情景,那里面的一些詩詞非常吸引我,我第一次知道,在通常的故事和小說之外,還有這樣一種美妙的韻律和聲音,一種可以超越于現(xiàn)實鏡像的文體存在。特別是那一塊神奇的“頑石”,贈予了我一份從未有過的閱讀體驗,并成為了一種壓箱底的精神存在。
所以注定會有這么一家書店,出現(xiàn)在人跡罕至的荒野之中。每一家書店都在尋找它的隱秘的讀者。那么,“磨石書店”或許也是帶著這樣的理想,它只不過是想在一個更高的精神海拔上與它的讀者相遇。
從另一個角度說,是那些大自然的語言代替我編撰了幼年的詞典,從小培養(yǎng)了我對想象、虛構(gòu)、觀察、記憶的愛好,而這一切,可能都是寂寞和安靜帶給我的恩賜和教育。因此,一家沒有實體的看不見的書店早就存在,許多年之后,我只不過是給了它一個外在的肉身。
我想,以后村民們干完活兒,可以過來歇歇腳,聞聞書香;孩子們放學(xué)或放假了,就來書店寫寫作業(yè),看看書。對讀書有興趣的人都可以來坐坐,喝茶、讀書,這樣的場景,想想就美。
(源自“潮新聞”)
責(zé)編: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