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榮
有一天,喜歡寫作的我,卻不知道要寫點什么。正在困惑,無意中邂逅了一首詩,把寫作者的狀態(tài)和心情描述得淋漓盡致:
愛好由來下筆難,
一詩千改始心安。
阿婆還似初笄女,
頭未梳成不許看。
詩的意思是說,想寫首好詩,或寫篇好文,下筆總是很難,而且寫完了也難,要反復修改上千次,你才敢心安地發(fā)布出去,給別人看。這就好比那年邁的阿婆,無論多大年歲了,出門前依然像個剛成年的少女一樣,要躲在屋里梳頭,頭沒梳好,是不許人看的。
寥寥數語,卻詩情畫意,說到了寫作者們的心坎上。
這是清代詩人袁枚的《遣興》,估計是詩人千改萬改、千錘萬鑿,才流傳至今,讓吾輩得以看到。
不由得感慨,自古以來,作詩作文竟如此之難,詩人要如此之謹慎。這是我從沒想到的。多少流傳下來的經典篇章,原來都是經過作者無數次修改,才經得起人們反復品讀。
我立馬想到了自己,每一次寫作,都會在下筆前躊躇很久,思來想去,如何開頭,如何結尾,中間講哪幾件逸聞或故事,如此方能把自己所想抒發(fā)出來。
往往在一氣呵成之后,心里很想立馬發(fā)出去,卻又強迫自己摁住沖動,耐心地從頭開始,反復修改,直到改得江郎才盡了,努力到無能為力了,這才收筆,心安地發(fā)到微博上,或投給自己喜歡的雜志,跟讀者分享。
一首好詩,一篇好文,一本好書,只有在不厭其煩地修改后,才能修得正果,收獲讀者的共鳴和肯定。不用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文章不厭百回改,這是一個認真的寫作者應有的態(tài)度。作者不厭百回改,才會有讀者的不厭百回讀。
其實,無論做什么事,不都應該如此嗎?
這是看不見的努力。
因為這“看不見”,最終,你的文字和作品卻被更多的人看見了。這是怎樣的收獲?!
(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
責編:王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