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楠華
(福建省圖書館,福建 福州 35000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物質(zhì)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為了更進一步地豐富國民的精神文化,對古代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顯得十分必要。在我國五千年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大部分知識都是通過書籍的形式記載與傳承下來,諸如《史記》等。書籍不僅是人們知識溝通與傳承的重要橋梁,也是數(shù)千年智慧的結(jié)晶。要讓書寫在古籍的文字都活起來,必須做到“保護”與“利用”并重、“管理”與“服務(wù)”兼?zhèn)?。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一些古籍善本也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損壞,為了更好地保存先輩遺留的智慧結(jié)晶,對于古籍善本的修復以及收藏也備受重視起來。
“整舊如舊”的修復原則強調(diào)的是在修復書籍文本內(nèi)容時,盡可能地保證書本的“舊”的完整性。讓書本原本的風貌得以有效地傳承下來。對于書本“整舊如舊”的修復手段,最早能夠追溯到北魏時期。在當時的《齊民要術(shù)》中,就曾對古籍的保養(yǎng)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書有毀裂,酈方紙而補者,率皆攣拳,瘢瘡硬厚。瘢痕與書有損。裂薄紙如薤葉以補織,微相入,殆無際會,自非向明舉之,略不覺補。裂若屈曲者,還須于正紙上,逐屈曲形勢取而補之。若不先正元理,隨意裂斜紙者,則令書蜷縮?!?/p>
“搶救為主,治病為輔”強調(diào)的是在古籍的修復過程中,首先要保證古籍內(nèi)部內(nèi)容的完整性。在修復過程中,優(yōu)先修復古籍內(nèi)部的關(guān)鍵書頁。必要時可以舍棄對封面和原始度方面的保存,盡可能的“搶救”更具有傳承價值的古書籍。在進行眾多書籍修復時,也應(yīng)該遵循價值為主的修復順序,依次修復,確保最大化保留書籍的內(nèi)在價值。
“整舊如新”是在修復了書籍的內(nèi)在內(nèi)容以及最大化保留了書籍原始形態(tài)的基礎(chǔ)上,更加優(yōu)化書籍的外在形象,盡可能地讓書籍呈現(xiàn)出全新的狀態(tài)。在整理過程中通過重新裝裱、改裝的手段,保證原本風格的同時,讓書籍更加干凈明亮。讓后世流傳的過程中,也能更好地傳承與學習。
“保持原狀,過程可逆”強調(diào)的是書籍本身的后續(xù)再度修補過程。在書籍修補過程中,通過現(xiàn)有的特定材料修補的書籍,能夠直接將修補的部分完成去除掉,方便后面的重新修補。由于掌握知識的制約與材料的限制,盡可能地保證書籍后續(xù)修補過程中的可操作性,讓古典書籍能夠不斷得到優(yōu)化與改善。
在古典書籍維修過程中,一般分為五大不同層級,包括輕度、中度、重度破損、嚴重、特別嚴重。不同層級的書籍維修要求也不一樣,為了盡可能地保障知識的完整傳承,就必須嚴格遵循古典書籍的維修原則。
古籍善本一般都保存在特定的庫房,在進行日常維修過程中,首先需要對古籍善本進行定期的檢查,防止書籍存在上潮、長蟲等情況。必要時,還需要對書本進行定期的晾曬處理。在日常修復過程中,首先需要針對書籍的集體情況進行初步觀察,以此來判斷古籍善本是否需要進行修復,具體的修復程度,也要根據(jù)所觀察得出的結(jié)論而定。因此,對書籍的觀察,是古籍善本修復過程中十分關(guān)鍵的一環(huán)。
通過觀察取出需要修復的古籍善本,針對所需修復的部位或頁碼進行編號處理,方便后面維修工作的進行。編號完畢之后針對書本進行初步的裝訂與清理,對書上的灰塵、蚊蟲、蟲屎等進行清理,保證書籍的干凈,方便修補工作進行。
1.水的預處理
在對破損古籍進行修復的整個過程中,不論是調(diào)制糨糊、染紙配色,還是揭搓舊紙,清洗污漬、噴水倒平,都離不開水。因此,修復古籍時所用之水的性質(zhì),勢必直接地影響著修復后的古籍紙張的紙性和紙質(zhì)。以“黃柏水”為例:由于水中含有生物堿(可綜合降解紙張酸性、防蟲)和黃色素,用于調(diào)制糨糊,可以防蟲避蠹;用于染紙,則防蟲、脫酸可以兼得;用于托裱和噴水倒平亦如是??梢姡趯ζ茡p古籍進行修復之前,有針對性地對修復用水做一番處理,再用于古籍修復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及對各種修復用材料的再處理是很有必要的。在此之后,通過古籍修復的各種技法施之于所修復的古籍,就可達到對破損古籍的修復與保護一舉兩得的目的。
2.糨糊的預處理
凡是對破損了的古籍進行修復,不論是何種破損情況,都離不開粘接材料——糨糊。由此可見,糨糊在古籍修復中的重要性??墒菑?983 年,筆者在浙江省圖書館學習古籍修復至今,各地圖書館在古籍修復工作中及其所舉辦的各類古籍修復培訓班上,關(guān)于糨糊調(diào)制,仍無外乎是“面粉去筋”,鮮有更好的防蟲辦法,更不用說防酸脫酸了。使用這樣的糨糊修復古籍,并不能從根本上杜絕蟲厄的危害,尤其是在修復中,需要使用較稠的糨糊、或大量地使用糨糊來托裱,使得修復后的古籍容易再次遭到蟲蛀和霉變,彌足珍貴的古籍處在破損——修復——再破損……這樣一種惡性循環(huán)的境況中。修復用漿,當然要“去筋”,但僅此還不行,還必須在調(diào)制時,根據(jù)待修古籍的具體情況,使用經(jīng)過預處理的水來調(diào)制方可。在操作中,應(yīng)具體注意以下幾點。
(1)修補孔洞時,糨糊不宜太稠。
(2)修復返酸脆化嚴重的書頁,需要托裱時,應(yīng)先對書頁的PH 值進行測定,以測定出的結(jié)果,作為判斷調(diào)制糨糊的生物堿濃度的依據(jù)。pH 酸堿度越低,則適當增大生物堿濃度。與此同時,紙色的深淺也需一并考慮。
(3)預處理過的糨糊的顏色,與配紙、染紙一樣,要略淺于破損古籍書頁的紙色。
古籍修復用漿,再不能像以往那樣僅僅是“去筋”,而是要使糨糊兼具脫酸、防蟲和美觀(配染色)等多種功效。當然,“寧稀勿稠”是糨糊在調(diào)制和使用中必須遵循的原則,因為這是做到“可逆性”這一古籍修復原則的前提和保證。
3.紙的預處理
古籍修復用紙,為追求“整舊如舊”之目的,往往只注重表面的處理——染色,而忽視對紙質(zhì)的改善。古籍修復用紙雖然是新紙,但是,由于長期受存放環(huán)境影響,返酸、蟲蛀等現(xiàn)象普遍存在。如若不對之進行整治,就直接補、裱、鑲、襯、接于所修復的破損古籍,后果不堪設(shè)想。因此,但凡是用來修復古籍的紙張,在使用之前,都應(yīng)進行預處理?;蛉旧蛎撍?、防蟲。水的預處理,對這些問題都能給予很好的解決——刷染或浸染。
在修復古籍時,不論是補孔洞,托裱、鑲襯,還是做護頁、封皮,用這種經(jīng)過預處理的修復用紙,加上經(jīng)過預處理的水、糨糊等修復用材料,可以由表及里地對古籍進行修復,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紙的預處理過程相對簡單,只需掌握顏色的深淺,即經(jīng)預處理后,修復用紙的顏色略淺于待修復的破損古籍的紙張的顏色即可。
前置工作完成之后,開始針對不同書籍進行不同程度的修補。對于書庫中的古籍善本而言,絕大部分問題集中在書本上潮以及書本長蟲上,因此在修復時,通常使用托裱法對原本受到影響的書頁進行重新裝訂,對于出現(xiàn)蟲洞等的書頁,進行修補處理,多使用漿糊幫助修復紙張蟲洞邊緣的毛刺。修復過程中也有著嚴格的修復標準,一般需保證修補洞口邊緣間距為0.25—0.3cm,修補完成后還需進行一定時間的晾曬,保證修補干燥后再進行后續(xù)工作。
除了空洞的修補之外,還需要對古籍的線眼等進行修補工作,原則上,對線眼和紙稔眼可以不去補它,以免再次打眼,損傷書腦。所需補的是向內(nèi)已破損到邊欄、或向外已破損到書背的線眼或紙稔眼。若按以上修復孔洞的技法來做,則對古籍具有以下的保護作用。
(1)修復后的書頁極易錘平,有時甚至不用施錘,可以直接壓平。這對古籍紙質(zhì)的保護,無疑是有利的。
(2)極易于裝訂平整,不需齊欄,不需重開眼,不需砂書,更不需裁書。其原因在于有了至少六個眼來定位,齊書易,進而不僅保護了書腦,亦更好地保護了古籍書品的原始面貌。
書籍修補完成之后,需要將書頁進行壓平處理,避免影響了古籍善本本身的書本形態(tài)。在紙張壓平處理過程中,首先需要潤濕書頁,再用趕緊的白紙疊放處理,將紙張壓至2—3 天,確保紙張平整。在壓平過程中,也需要借助石頭、鐵秤砣等輔助工具。有些修補的地方難以壓平,需要用平錘輔助敲打,保證紙張平整度,能夠更好地融入書本中。在進行壓平修復時,也需確保壓平的力度,避免修復好的紙張,再度損壞。
修補的書頁壓平實之后,就需要重新裝裱到書本中。在裝訂時,先要比對書本紙張大小,并將修補書頁進行裁剪,折疊。在折疊時,也需要根據(jù)原書本的需求進行再度壓實處理。書籍修補頁碼較多時,就需要按照順序,一張一張進行修訂壓實,壓書過程中,要確保書籍干燥,對于新的頁碼,也需要反復折齊,保證書本的頁碼整齊。一般壓書時間為4—7 天,具體的時間長短,根據(jù)天氣的濕潤程度決定。書頁壓解完成之后,還要認真檢查是否存在書頁粘到一起的情況,書本的頁碼也需要仔細檢查是否與原本標記一致。至此,書籍的維修工作便完成了。
古籍善本修補完畢后,成套多冊的應(yīng)配好書套,放入書柜。古籍善本印制的紙張的原材料都是植物樹皮、草莖、竹子等,具有纖維松散、收水性能佳的特點,就容易受到蟲害,如煙草甲、蠹魚等等。對書籍有害的蟲類多喜潮濕、溫暖、怕光,爬走敏捷,生命力極強。
根據(jù)蟲害的生長繁殖特點,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以下三點措施。
(1)控制古書庫房內(nèi)溫度、濕度的變化,營造有利于書卷保存的環(huán)境。在有可能的條件下,溫度控制在10~18 度之間較為合適,這是害蟲難以繁殖的溫度。相對濕度控制在50%~65%之間,濕度低于50 度,過于干燥,容易對古書造成物理性的破壞。時間過長,會造成干裂損壞的危險。有條件的可購置器械設(shè)置將庫房裝備完善,以營造適應(yīng)古書保存的環(huán)境。
(2)選擇干爽、通風、光線好的環(huán)境存放書柜,防止古書受潮。
(3)利用藥物的毒性或揮發(fā)的特殊氣味殺死害蟲而使害蟲不敢接近,從而達到驅(qū)蟲目的。書柜里一旦發(fā)現(xiàn)有蟲害后,應(yīng)立即采取措施,轉(zhuǎn)移書籍,清除蟲害,對存放的書柜、箱子也要做徹底的消毒,以保證古籍萬無一失。
霉菌和害蟲一樣,是古書中最為常見也是危害最大的敵人。紙張一旦受潮,容易產(chǎn)生霉變。霉菌無處不在,霉菌的孢子大量散布在空氣中。要將書保存在無菌的環(huán)境中,一般條件下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nèi)绻私饷咕L繁殖的條件,便可以采取相應(yīng)措施加以抑制,達到保護古書的目的。根據(jù)霉菌繁殖的特點,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yīng)措施。
(1)控制庫房溫度、濕度,營造有利于古書收藏的環(huán)境。控制溫度特別是防潮仍是古書收藏的關(guān)鍵。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將溫度控制在10~18度之間較為合適,這是霉菌難以繁殖的溫度。
(2)利用低溫對紙張中有害微生物冷凍,從而達到殺菌的方法。低溫冷凍確實能殺死一些有害微生物。如將溫度逐漸下降到冰點,菌體細胞原生質(zhì)內(nèi)的水分就會形成許多小晶體,破壞原生質(zhì)的膠體狀態(tài),并機械地擠壓或刺傷菌體細胞,造成菌體破裂死亡。
所以古書收藏的小環(huán)境一定要控制在霉軍無法繁殖生長的溫度、濕度范圍,這樣古書就不會受到霉菌的侵蝕破壞,起到保護的作用。
說到古籍善本的珍貴,擁有豐富鑒定與市場經(jīng)驗的崔爾平先生認為,古籍善本比書畫更有收藏價值。古籍善本是中國歷史文明的承載者,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是整個民族進步的核心力量。在古籍善本傳承過程中,通過現(xiàn)代力量,讓原本文化得到有效傳承與發(fā)揚,是當代書籍管理者的義務(wù)和職責,也是青少年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隨著科學不斷發(fā)展,國家對文化文物事業(yè)的重視,相信今后有越來越多的方法和手段,為紙質(zhì)文物古跡的保護起到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