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育才教育集團 郭立勇
新時代需要教育的發(fā)展,教育發(fā)展呼喚名師的培養(yǎng)。當前,我國正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教育承擔著滿足人民群眾期盼更高質(zhì)量教育的重大責任,承擔著培養(yǎng)堪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對學校教師隊伍發(fā)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通過校本培養(yǎng)與自我修煉,成為新時代的 “民師、明師、鳴師”即 “MIN(G)”師,筆者結合工作經(jīng)驗與自我修煉,提出新時代下教師成長的三個修煉路徑。
杭州市育才教育集團以 “為每一位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為共同理念,全體教職工都是學生幸福人生的引路者、奠基者。教師真正的魅力首先來自關愛,把自己的溫暖和情感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認真聆聽學生的心聲,熱心服務、剛?cè)嵯酀枚嘣囊暯窃鰪妼W生的信心,用積極的鼓勵樹立學生的自尊,用高效的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用細心的服務保障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悟到教育的溫暖,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教育是一種關系學,有溫度的教師要能合理處理好學校的各種關系,如干群關系、同事關系、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家校關系,良好的關系構建起一個和諧的教育場。教師要善于與家長溝通,形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善用現(xiàn)代化技術,如微信朋友圈、釘釘班級群等途徑,做學生的知心人,家長的好朋友。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币龅竭@一點,教師一定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功底、過硬的專業(yè)技術水平、科學的教學方法。“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鮮明體現(xiàn)了深厚學識是新時代好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要求。面對當前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學校也進入智能化發(fā)展的階段,各種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xiàn),教師不能回避,應加強自身的學習,拓展知識面,更新教育思想與技術。一名好教師必須培養(yǎng)自己主動學習的習慣,多元化提升學識、增長見識,同時做到教學相長,向身邊的優(yōu)秀教師學習,努力滿足學生綿延不絕的求知欲,從而讓學生成為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一代新人。
有志向、有格局是新時代教師的成長要求,也是當下教育改革所急需的品質(zhì)。教育的價值、人生的意義不只是個人的收入和生活,而是文化傳承、社會改進、國家發(fā)展、民族振興。人生的高度,不是明白了多少道理,而是守住了多少底線。一個人的格局有多大,就注定他能走多遠。新時代呼喚有大格局的為人師者。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堅定的人生方式,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就是大格局。擁有大格局的教師,自身或許并不出名,但他們卻以自己的大格局、大胸懷、大志向,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 “大先生”,成為影響學生一生健康、自信成長的 “大磁場”。
核心素養(yǎng)是指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的提出為深化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明確了方向。教學改革的主戰(zhàn)場、主渠道無疑仍然是課堂,只有教師做到 “精”,學生的主體地位、“生為本”的教育思想才能落實。
2022年新一輪課程標準頒布,教師要對照課程標準,從對教材領悟或研究中、從學生完成的學案中或?qū)W生提出的問題中、從教師研究過的無數(shù)習題中、從教師的經(jīng)驗中或者教師群體的交流研究中、從師生的生活實際中或?qū)W科的發(fā)展研究中,來把握教學的 “精度”。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在 “精”上做文章、下功夫,講解精要、分析精準、作業(yè)精巧、批改精確、輔導精心、練習精練,用自己的 “精”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時空,更多地合作學習與探究性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掌握所學知識技能的同時,積累思維和實踐經(jīng)驗,培養(yǎng)良好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本質(zhì)上就是一種影響力,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該是擁有這種影響力的人,讓學生產(chǎn)生方向感、目標感,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發(fā)揮潛能,不斷提升和發(fā)展自己各方面的素質(zhì)。
《學記》有言:“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比绻晃唤處熌茏寣W生感覺到親近,學生便更樂于聽從其教誨。心理學發(fā)現(xiàn):人們常常受那些被認為更有特權、更有經(jīng)驗的人的影響,而這種影響的程度往往超出人們的想象,拒絕別人本來就難,拒絕權威的要求更難。所以,回到教育領域,一位在某一領域有著優(yōu)秀表現(xiàn),教育或管理能力能得到學生認可的教師,更能影響學生。這種影響力會從一個年級組、一所學校、一個區(qū)域、一個行業(yè)中擴大,成為一種職業(yè)的風范,乃至一個民族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diào) “師德師風是評價教師隊伍素質(zhì)的第一標準”。一個教師的良好師德是其金字招牌。一個人能否走對,看他三觀對不對;一個人能否走快,看他的基本功有多硬;一個人能否走遠,看他規(guī)劃與誰一起合作;一個人能否走好,看他人品與道行追求有多高。一個教師在 “年輕時要有人帶、中年時要有人愿意跟、老年時要有人請教”,這是教師不同生涯好口碑的寫照。
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遞者、學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理想信念是好教師的人格基石。古人講:“圣希天,賢希圣,士希賢”。教師首先要有崇高的職業(yè)信念,樹立自信的職業(yè)歸屬感。同時在價值取向多元的新時代,教師遠大的志向、純粹的心靈、高尚的節(jié)操,則是踐行美好教育之基。
立行就是高效的實踐。作為教師,只要大膽去做,放手去干,事業(yè)便會充滿陽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讓自己在充實中完善自我,在寧靜中儲積生命的動力。忙是一種充實,忙是一種奉獻,忙更是一種資本,都是自己人生價值的體現(xiàn)。
能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做,就是專家;把簡單的事情重復做,就是行家;把重復的事情用心做,就是贏家。在學校工作中要會把握宏觀、關注微觀、直面難關。術業(yè)有專攻,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使命,以專業(yè)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大學之大,不在于大樓,而在于大師”,做教師要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教師還要有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甘為人梯,用自己的執(zhí)著與敬業(yè),承擔起培養(yǎng)新時代的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任。
巴菲特說:“做你不想做的,叫成長;做你不愿意做的,叫改變;做你不敢做的,叫突破?!弊鳛榻處熞掠谄床实牵矣诜穸ㄗ晕?,樂于探究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發(fā)展的動力。教師的勇于創(chuàng)新應體現(xiàn)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在教學中激勵學生去發(fā)現(xiàn),引導學生去研究,組織學生去探索,用欣賞的眼光去支持,用熱情的語言去贊美,從而使教師成為學生的引導者、促進者和激勵者,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研究的興趣。
規(guī)則是自由的邊界,沒有規(guī)則的自由并不是真的自由。作為教師更要守好人格底線,守牢法紀界線,守住教育紅線,引領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遵規(guī)守紀要成為校園全體師生的基本要求。育人工作者要以身作則,時刻警醒自己言行,提高個人修養(yǎng),因為沒有心靈修養(yǎng)的保障,一切規(guī)章與制度,都將成為虛無,沒有力量。
看見,就是感受學生的存在與本真,走進學生的心里,幫助他們 “認識你自己”。但是,教師 “看見”學生了嗎?德國教育思想家福祿培爾在《人的教育》里,將兒童比作葡萄藤,將教師比作園丁,認為給葡萄藤帶來葡萄的不是園丁,而是葡萄藤本身。他說:“為進一步接受大自然的教訓,葡萄藤應當被修剪,然而修剪本身并不會給葡萄藤帶來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圖,如果園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順應植物本性的話,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徹底毀滅,至少它的肥力和結果能力被破壞?!彼?,學生不是一張 “白紙”,教師不能隨心所欲,任意涂抹。
教育更需要順其自然,遵循學生的生長規(guī)律。看見,就是理解差異,發(fā)現(xiàn)學生的 “長板”,并幫助他們不斷超越,引導他們各美其美,各樂其樂。
老舍先生說:“風格是各種花的特有光彩與香味。”因它的獨特給人留有不同的印象,也會給人帶來不同的影響。不同的教師面對的是不同背景、不同成長需求的學生,要有自己的教育主張與方式?!坝癫蛔?,不成器”,每一個學生其實都是璞玉,每一塊美玉的雕琢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教師影響。教育不能人云亦云,教師要成為一個思考者,一個具備“遠”思的教育者,筆耕不輟,勤動筆,寫論文,記隨筆,在提煉中形成自己的風格。
教師風格往往體現(xiàn)一個教師獨特的審美情趣、思想傾向、思維方式、個人修養(yǎng)等眾多的個性因素。而這些個性因素有時候也需要教師后天的培養(yǎng)和學習,也就是教師必須不斷地去接受新的知識和信息,去鍛煉自己的思維,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和個人修養(yǎng)。新時代教師更要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明確目標、清晰方向、更新教育思想,形成良好的風格以及正確的主見。
一個能洞見教育真諦,充滿教育情懷、保持工作激情的教師團隊,是學校創(chuàng)新發(fā)展、走向成功的必要條件。近期,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這是我國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義務教育階段的育人藍圖,同時也對當前教師事業(yè)發(fā)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有效落地與實施,學校教師是主力軍,教師要深入理解課程改革的目標與方向,課程標準的研制意圖,真正理解并執(zhí)行好。教師要在育人上下功夫,多元化、立體式提升自身的素質(zhì)。
基于課程的新一輪改革,教師要進一步解讀新方案、新標準,分析內(nèi)涵、細化方案,以多元理解獲取教育的洞見。通過拓寬教育視野,來延展教師專業(yè)思維的長度;通過更新教育理念,來提升教師素質(zhì)的高度;通過提高教學能力,來增加教師專業(yè)水平的厚度;通過深入教育科研,來促進教師發(fā)展的深度。
遠見首先是有 “格局”,也就是 “學習+實踐+眼光=格局”。教師的遠見是有課程觀、育人觀、世界觀。遠見是未來行動的指向,開拓美好的明天,對于紛繁復雜的教育現(xiàn)象,教師還需要有 “見識”,能洞察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zhì)。不一樣的故事,讀者會產(chǎn)生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層次的人,就會形成不一樣的圈子;不一樣的環(huán)境與格局,也會造就不一樣的人生。
作為教師,要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奠基者,要成為學校優(yōu)質(zhì)發(fā)展的助力者,是領導放心、家長稱心、學生暖心的 “工程師”。更要成為明大理、識大體、顧大局、有遠見的謙謙君子,以正確的觀點引導人,以正面的活動吸引人,以正當?shù)母冻鲈炀腿?,以正派的作為說服人。
真正優(yōu)秀的教師都善于辯證看問題、反思得與失,學會分析與反思。簡單地說,就是在日常教育實踐中保持冷靜思考,三思而后行。真正優(yōu)秀的教師,大都是反思型教師。反思是一種工作狀態(tài),一種進取精神,有反思才有提升,不會反思的教師只是 “教書匠”,成為反思型的教師,也一定源于教師的自我修煉。
審見可以撥開迷霧,看清 “廬山真面目”。教師在不停地學習、實踐的同時,一定要分析自己的改變與發(fā)展方向,這是走向名師、走向教育家的必由之路,更為教師專業(yè)再發(fā)展創(chuàng)造新的空間。教育的本質(zhì)是培養(yǎng)人、影響人、促進人,所以教師要從改變自身做起,審見教育形勢,從而預見教育的美好未來。
“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未來,一個肩膀挑著民族的未來”,是這個急劇變革的偉大時代對廣大教師的急切召喚,是民族復興偉業(yè)賦予廣大教師的光榮使命。作為教師,不因現(xiàn)實復雜而放棄夢想、不因理想遙遠而放棄追求,把握“五度”、夯實 “五立”、提升 “五見”,成為 “民師、明師、鳴師”,就是希望教師成為有理想、有德行、有學識、有遠見的名師,守好教育初心、擔當育人使命,創(chuàng)建美好教育。